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楝科(Meliace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楝科为泛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51属,约550—600种,分布于旧世界热带地区有46属,热带美洲有8属.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为楝科两大现代分布中心.中国楝科共15属,61种,占世界属总数的29%,种总数的10%。中国楝科的分布是在全球楝科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部诸省,种类由西南向东南递减。中国楝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5类:1.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1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3属);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2属);4.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属);5.热带亚洲分布(8属)。中国楝科种的分布区类型仅有2类:1.热带亚洲分布(31种);2.中国特有分布(30种)。楝科植物的起源推断在早白垩纪。中国楝科植物由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及特有成分组成。热带亚洲的楝科植物主要是通过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发生联系,而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可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印楝属(Azadirachta A. Juss.)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aea、Azedarach和Trichilia的亲缘关系相近、形态特征相似,在属的归属上和种的确定上有较大的争议,被正式描述的"属"和"种"分别为5属、11种。从传统分类学水平,分析回顾了印楝属的系统位置、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其地理分布,综述了印楝属植物的原产地及当今世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楝科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及SDS_PAGE研究了营养贮藏蛋白质 (VSPs)在楝科树木中的分布和超微结构 ;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 ,以大叶桃花心木 (SwieteniamacrophyllaKing)的 2 1kDVSP的抗血清检测楝科树木VSPs的免疫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桃花心木亚科 (Swietenioideae)的树木中普遍存在VSPs ,但楝亚科 (Melioidae)仅部分属的树木有VSPs而椿亚科 (Cedreloideae)树木没有VSPs。VSPs在同一属树木中的分布是一致的。桃花心木亚科和楝亚科树木之间的VSPs几乎没有免疫相关性 ,但是在桃花心木亚科中 ,VSPs具有相对高的同源性。楝科树木VSPs的超微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可能与VSPs的种类不同有关。VSPs的分布、超微结构和免疫相关性可能是楝科树木的一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及SDS-PAGE研究了营养贮藏蛋白质(VSPs)在楝科树木中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以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的21 kD VSP的抗血清检测楝科树木VSPs的免疫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桃花心木亚科(Swietenioideae)的树木中普遍存在VSPs,但楝亚科(Melioidae)仅部分属的树木有VSPs而椿亚科(Cedreloideae)树木没有VSPs.VSPs在同一属树木中的分布是一致的.桃花心木亚科和楝亚科树木之间的VSPs几乎没有免疫相关性,但是在桃花心木亚科中,VSPs具有相对高的同源性.楝科树木VSPs的超微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与VSPs的种类不同有关.VSPs的分布、超微结构和免疫相关性可能是楝科树木的一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综述了楝科椿亚科香椿属(Toona)和洋椿属(Cedrela)以及麻楝亚科麻楝属(Chukrasia)、桃花心木属(Swietenia)和非洲楝属(Khaya)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稻瘿蚊发生动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再生稻是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 (又称潜伏芽、再生芽 ) ,经培育萌发生长成的一季稻。稻桩 (又称母茎 )腋芽再生率及成穗率的高低 ,对再生稻的产量有着极显著正相关 [1 ] 。如果母茎节上腋芽受稻瘿蚊 ( 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 Mason)为害 ,就明显减少再生芽的成穗率。笔者 1 998- 2 0 0 0年在推广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 (改制技术 )及发生动态监测中 ,对再生稻稻瘿蚊的发生动态及对产量影响作专题探讨。1 材料与方法在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推广连片改制示范区 ,设早稻——再生稻改制技术与双季连作水稻栽培的比较试验。早稻——再生…  相似文献   

7.
稻瘿蚊的发生程度与某些天气型有密切关系。富川县的1~3月份每月平均气温和6~8月份每月降雨天数可组成该县的稻瘿蚊发生程度天气型样本。对历史资料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获得区分该县稻瘿蚊大发生与非大发生年的阈值为0.97,并建立了预测效果良好的稻瘿蚊大发生年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述经10年(1996~2005)研究建立的亚洲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种群DNA指纹检测技术和水稻抗稻瘿蚊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成果。其核心技术包括5点:(1)在国际和国内首先用AFLP方法研究亚洲5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和老挝)及广东省7个地点亚洲稻瘿蚊种群DNA指纹及其生物多样性;(2)分别用RAPD和微卫星SSR技术对来源于我国的水稻资源大秋其的抗亚洲稻瘿蚊基因Gm6进行精细定位;(3)分别用与Gm6基因紧密连锁的STS分子标记和SSR标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方法选育抗稻瘿蚊新品种的技术体系;(4)应用建立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技术选育出一批抗亚洲稻瘿蚊中国种群的新品系,创造出一批新种质,包括抗蚊18号、抗蚊软占等达国优3级的抗稻瘿蚊新品系6个;(5)将Gm6基因导入杂交稻恢复系,选育出4个抗稻瘿蚊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培矮64S/KG18,培矮64S/KI41,培矮64S/AK7,培矮64S/03W16(国优2级)和1个三系杂交稻新组合抗蚊博优。其中江西省宁都市名林水稻研究所应用本研究鉴定出的带有Gm6基因的品系抗蚊青占作为抗性亲本,培育出的2个抗稻瘿蚊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安两优青占和培两优抗占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率先选育出抗稻瘿蚊种群的杂交稻。该项研究成果为控制华南稻瘿蚊的灾害发生提供新的技术措施,选育的抗稻瘿蚊品种和新种质,在华南广为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第一次杀虫植物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4月3—6日在广州召开。应华南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毒理研究室的邀请,来自高等院校、科研、生产和部队等18个单位的3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赵善欢教授主持了讨论会并作了《植物质昆虫拒食剂和生长发育抑制剂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讨论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在杀虫植物研究与应用中的工作。一、防治对象的探索。重点是楝科植物,对褐稻虱、纵卷叶螟、稻蝗、稻瘿蚊等有明显的拒食作用和忌避作用;此外对多种柑桔害虫亦有很好的活性,可在生产中扩大试验示范。其它杀虫植物如苦皮藤、臭椿、油桐、黄荆及山苍子油等挥发性物质都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10.
6种陆生植物提取物对白脊藤壶无节幼体的毒杀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夹竹桃科(Apocynaceae)的红花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和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 K.Schum.)、百合科(Li|iaceae)的洋葱(Allium cepa L.)和大蒜(A.sativum L.)、楝科(Meliaceae)的苦楝(Melia azedarach L.)和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等6种陆生植物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 Pilsbry)无节幼体的毒杀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楝科和夹竹桃科的4种植物提取物对白脊藤壶无节幼体的毒杀活性高于洋葱和大蒜;不同提取物的毒杀活性与植物的种类及提取部位(叶、花)以及活性成分的类型有关,用非极性有机溶剂提取的脂溶性提取物的毒杀活性高于极性溶剂提取物。处理12h,0.3%印楝素乳油的乙酸乙酯及95%乙醇稀释液的毒杀活性最高,LC50仅为0.33和3.01g·mL^-1,可作为防治海洋污损生物的植物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