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7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以5种不同来源的α-淀粉酶为检测试剂,对鹰嘴豆种胚芽和子叶α-淀粉酶抑制剂在发芽和成熟过程中的抑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α-淀粉酶抑制剂主要存在于胚芽中; 发芽过程中,发芽1 d后,胚芽提取液对AOA的抑制活性降为9.9%,而对HSA、PPA和PA的抑制活性都检测不到。子叶提取液对AOA和HSA的抑制活性分别降为21.5%和28.3%,而对BSA和PPA则检测不到活性。发芽4 d后,无论是子叶还是胚芽提取液对5种来源的α-淀粉酶都检测不到抑制活性; 种子成熟过程中,子叶和胚芽提取液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均随种子成熟度的提高而提高,30 d时达到最大,且胚芽提取液对HSA、PA的抑制活性较高,分别为48.9%和47.5%。  相似文献   
972.
采用已报道的十字花科植物乙烯受体基因(Ethylene Receptor 1,ETR1)通用引物,以蚓果芥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分析BhETR1的多态性,进而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蚓果芥的进化特征.结果表明:(1)已克隆得到的14条ETR1基因序列,长度为1 644~1 661 bp;经Bioedit软件比对,14条核苷酸序列之间相似性为93%~98%,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78%;采用DnaSP v5程序分别统计BhETR1序列多态性,发现14条BhETR1序列形成了14种单倍型.(2)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蚓果芥近缘物种ETR1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蚓果芥14条ETR1序列形成3大分支;根据分支进化关系,每支中分别选取克隆2(c2)、克隆29(c29)、克隆35(c35)与拟南芥ETR1(AtETR1)和琴叶鼠耳芥ETR1(AlETR1)的序列进行比对,其一致性均为78%,说明BhETR1是一个乙烯受体类似(ETR1-like)基因,而蚓果芥自身14条序列的高度异质性表明蚓果芥的遗传背景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973.
本文以大黄酸为先导化合物,将其3位羧基分别与亮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脯氨酸和2-氨基丁酸的氨基形成酰胺键,合成8个衍生物,再碱化得钠盐。采用MTT法测定这些化合物对H460肺癌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选取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在相应的IC15和IC20浓度下,初步测定放射增敏活性。结果显示除大黄酰色氨酸钠在24 h和48 h和大黄酰脯氨酸钠在48 h有促进增殖作用,其余大黄酸氨基酸钠盐衍生物对肺癌H460细胞具有显著的浓度和时间依赖型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大黄酰亮氨酸钠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279.863、92.735、65.567μM,大黄酰异亮氨酸钠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205.251、164.222、77.442μM,抑制作用较大黄酸钠有明显提高(P<0.05)。初步放射增敏活性测定表明,大黄酰异亮氨酸钠在相应的IC15和IC20浓度下与照射联用,测得的OD值均小于单纯照射组,说明它有放射增敏作用。此结果可为后续寻找高效低毒的肿瘤放射治疗增敏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74.
为了解海南岛不同海拔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现状,在鹦哥岭山地雨林的择伐林中按高、中、低3个海拔区分别设立50个10m×10m的固定样方,并对植被、土壤、凋落物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鹦哥岭山地雨林的生物量较低,地上生物量仅为152.6 t hm-2,乔木层生物量为142.6 t hm-2;乔木层的生物量,高海拔区明显高于中、低海拔区,分别为197.6 t hm-2,112.2 t hm-2和117.8 t hm-2;生物量的分配规律是乔木层>枯倒木>凋落物,分配比例为94.22%:2.90%:2.88%,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分配比例为72.63%:15.35%:9.23%:2.79%;因择伐林的原因,大径级和特大径级木的比例偏低,小(5cm~19.9cm)、中(20cm~35.9cm)、大(36cm~47.9cm)、特大径木(≥48cm)生物量分配比例为35.89%:26.24%:16.01%:21.86%;鹦哥岭山地雨林经过30多年的恢复,仍然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因此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构建能介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RNA干扰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以大鼠CTGF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含编码短发夹RNA序列的寡核苷酸,构建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TGF,酶切及测序分析正确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转染AD-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得到腺病毒载体Ad.H1-CTGF,用该载体感染HSC-T6细胞,观察其对CTGF基因表达抑制的效果。结果:构建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TGF经酶切、测序分析证实正确;包装的病毒载体滴度为4×1010PFU/mL,感染HSC-T6细胞后,Western印迹证实CTGF表达显著减少。结论:构建的腺病毒载体Ad.H1-CTGF可有效抑制HSC-T6中CTGF的表达,为抗纤维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76.
安徽琅琊山青檀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500m2样方8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取野外资料,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的方法与6种聚集度指标,对安徽琅琊山青檀的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的青檀种群结构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类型;(2)不同样地青檀种群分布格局主要为集群分布;(3)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77.
杜梨铵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在梨属植物中的SN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ST并结合RACE方法从杜梨幼苗克隆获得1个AMT基因(PbAMT1;2).分析显示,PbAMT1;2cDNA全长1 811 bp,开放阅读框为1 515 bp,其对应基因组DNA序列不含内含子.PbAMT1;2编码的蛋白由504个氨基酸组成,具有11个跨膜域,1个N-糖基化位点、3个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和8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同源性分析发现,PbAMT1;2与其他植物的AMT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与百脉根LjAMT1;2的一致性为80.23%,与拟南芥AtAMT1;2的一致性为78.68%,与番茄LeAMT1;2的一致性为77.8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bAMT1;2属于AMT1亚家族.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PbAMT1;2主要在根部表达,而在茎和叶中几乎没有表达.以杜梨、豆梨、砂梨、白梨、秋子梨和西洋梨等6种梨属植物的DNA为模板,高保真Taq酶PCR扩增AMT1;2基因ORF区DNA序列,发现6种梨属植物的AMT1;2 ORF区DNA序列长度均为1 515 bp,相似性高达99.48%,但在44个核苷酸位点中存在SNPs,导致18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多态性频率为1SNP/34.43 bp,核苷酸变异度为2.9%,氨基酸变异度为3.57%.  相似文献   
978.
以沙芥属植物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染色体数及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属植物间期核特征为前染色体核型;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沙芥染色体数为2n=2x=22,基数为x=11,宽翅沙芥、斧形沙芥、距果沙芥和齿冠沙芥染色体数为2n=2x=20,基数为x=10;染色体有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2种;沙芥、距果沙芥属于2A型,宽翅沙芥、斧形沙芥、齿冠沙芥属于1A型,本属植物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根据核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染色体数为2n=2x=20的沙芥属4种植物分为两类:第一类距果沙芥;第二类包括宽翅沙芥、斧形沙芥、齿冠沙芥。  相似文献   
979.
秋水仙素诱导天山雪莲四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培养附加秋水仙素的方法对濒危药用植物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t Kir.)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1)与种子作材料相比,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无菌苗是获得天山雪莲多倍体植株的最佳途径.(2)二倍体植株的叶片薄、平展、较细长、色绿、尖齿不明显、根细长;经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得到的植株叶片变宽、变肥厚、叶色深绿,尖齿明显、根短粗.(3)染色体计数、气孔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倍性综合检测表明,诱导得到的多倍体变异苗为纯合四倍体.  相似文献   
980.
郝秀东  欧阳绪红  谢世友 《生态学报》2011,31(18):5235-5245
通过对重庆市南川区岩溶山区和石漠化区14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调查和采样,以研究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岩溶山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中以乔木花粉为优势,含量为34.38%-63.39%,其次是草本和蕨类植物的孢粉,含量为32.04%-58.18%,灌木花粉含量最小,为6.08%-29.77%,沼生草本也有少量,仅为0.14%,这与当地的现代植被基本相同;(2) 石漠化地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占优势,含量为46.40%-76.47%,其次是乔木花粉(主要为马尾松),含量为17.73%-46.84%,灌木花粉含量最小,为5.79%-12.50%,说明其植被退化严重;(3)石漠化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喜钙性、旱生性、石生性植物,对生态恢复和重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为该区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