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3篇
  免费   2394篇
  国内免费   5435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679篇
  2021年   998篇
  2020年   886篇
  2019年   1119篇
  2018年   944篇
  2017年   766篇
  2016年   975篇
  2015年   1427篇
  2014年   1854篇
  2013年   1718篇
  2012年   2164篇
  2011年   2068篇
  2010年   1432篇
  2009年   1314篇
  2008年   1573篇
  2007年   1495篇
  2006年   1257篇
  2005年   1113篇
  2004年   890篇
  2003年   774篇
  2002年   722篇
  2001年   475篇
  2000年   396篇
  1999年   320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应用同工酶分析方法,测定北京市东灵山区两个分别代表干旱和湿润生境的辽东栋(QuercusliaotungensisKoiz.)群体的遗传结构。共分析统计了13 个酶系统30 个位点。结果表明:辽东栎群体内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6.6% ,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25)。两群体遗传结构的相似性程度很高(D= 0.029, GST= 0.048);但在个别位点上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对小生境的适应有关。对不同年龄段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基因频率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其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42.
杨树新品种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1 个月龄的NL-80106 杨(Populusdeltoides×P. sim onii)无菌苗叶片分离得到大量原生质体,纯化后其原生质体产量为4×107/g fr.w t. 纯化的原生质体在含2,4-D 2 m g/L、NAA 0.5 m g/L和KT 0.5 m g/L的KM8p 和MS培养基中进行高密度液体浅层培养,渗透势为0.40 m ol/L的KM8p 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最高. 培养第5 天观察到第一次细胞分裂,培养10 d 的分裂频率为4.5% ,12 周内可形成大量的细胞团和小愈伤组织. NL-80106杨叶肉原生质体在富含有机氮并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具有较高的分裂频率和植板率.小愈伤组织在gelrite 固化的NLZ1 培养基上增殖生长,3 周后形成4—6 m m 结构紧密的鲜红色愈伤组织,转至NLF分化培养基,分化成苗率为100% . 待芽伸长到3 cm 时,从基部切下转至1/2 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43.
Sweet potato β-amylase is a tetramer of identical subunits, which are arranged to exhibit 222 molecular symmetry. Its subunit consists of 498 amino acid residues (Mr 55,880). It has been crystallized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polyethylene glycol 1500 as precipitant. The crystals, growing to dimensions of 0.4 mm × 0.4 mm × 1.0 mm within 2 weeks, belong to the tetragonal space group P42212 with unit cell dimensions of a = b = 129.63 Å and c = 68.42 Å. The asymmetric unit contains 1 subunit of β-amylase, with a crystal volume per protein mass (VM) of 2.57 Å3/Da and a solvent content of 52% by volume.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tetrameric β-amylase from sweet potato has been determined by molecular replacement methods using the monomeric structure of soybean enzyme as the starting model. The refined subunit model contains 3,863 nonhydrogen protein atoms (488 amino acid residues) and 319 water oxygen atoms. The current R-value is 20.3% for data in the resolution range of 8–2.3 Å (with 2 σ cut-off) with good stereochemistry. The subunit structure of sweet potato β-amylase (crystallized in the absence of α-cyclodextrin)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soybean β-amylase (complexed with α-cyclodextrin). The root-mean-square (RMS) difference for 487 equivalent Cα atoms of the two β-amylases is 0.96 Å. Each subunit of sweet potato β-amylase is composed of a large (α/β)8 core domain, a small one made up of three long loops [L3 (residues 91–150), LA (residues 183–258), and L5 (residues 300–327)], and a long C-terminal loop formed by residues 445–493. Conserved Glu 187, believ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talysis, is located at the cleft between the (α/β)8 barrel core and a small domain made up of three long loops (L3, L4, and L5). Conserved Cys 96, important in the inactivation of enzyme activity by sulfhydryl reagents, is located at the entrance of the (α/β)8 barrel. © 199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44.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敏感细胞范围一直局限于灵长类动物细胞。用该病毒感染处理非灵长类的赤麂肺二倍体细胞(KIZ-7901),可诱导9.0—14.7%的细胞出现染色体畸变,除见有染色体或单体断裂外,还见有断片、双着丝粒、环、互换、易位和缺失等。也可引致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的显著提高。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赤麂细胞后,不产生特异的CPE,不明显影响细胞群体的增殖。应用病毒滴定、包涵体检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检查,都可查见细胞内有病毒或其抗原物质存在。这提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非灵长类的赤麂细胞内呈现非杀细胞性感染。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介绍一种能准确而迅速改变光刺激器光学参数(波长、强度等)的远距控制装置。将具有不同光学参数的滤光片(或孔径)置于转盘的不同位置,并对其编码。通过对编码值与预置值的比较,驱动步进马达带动转盘到所需的位置。仪器操作简便,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6.
Zadeh's transfer function method for linear time-variable systems is used to apply frequency-domain analysis to a periodically time-varying elastance model of the left ventricle.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computed from the system function of the time-varying elastance and the phasors of aortic flow shows a typical waveform of the measured ventricular pressure.  相似文献   
147.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不同诱芯对诱蛾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等的果树大害虫。自从Roelofs等(1969)鉴定其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为顺-8-十二碳烯-1-基醋酸酯以来,用合成的性外激素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迅速开展。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性外激素诱捕器用作虫情测报;大量诱杀和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Roelofs,1975;孟宪佐,1979)。 诱芯,也叫散发器,是释放合成性外激素的载体,其性能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天然橡胶、硅橡胶和聚乙烯塑料等载体以及性外激素的剂量、载体的配比、诱芯的形状等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活性和持效期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是酵母最重要蛋白质质量控制机制之一,研究UPR响应规律有助于优化异源蛋白分泌途径合成和应对酸醇等胁迫因子的细胞自我保护。方法: 选择实验室菌株W303-1A和工业菌株An-a,以UPRE启动子控制下的Lac Z为报告基因,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得到指示菌株W303-1A (leu 2::UPRE-lac Z)和An-a (leu 2::UPRE- lac Z),分别简称WZ和AZ。结果: 生长曲线测定显示WZ和AZ与亲本菌株的生长接近;添加下述试剂孵育4h后测定β-半乳糖苷酶酶活:1μg/ml衣霉素、8%(v/v)乙醇、0.3%(v/v)乙酸、5%(v/v)乙醇+0.1%(v/v)乙酸;菌株AZ的比酶活分别是对照值的8.2、26.4、1.1和7.9倍,而菌株WZ则分别为12.6、2.4、1.0和1.0倍;进一步以YEplac195为载体表达β-葡萄糖苷酶,AZ和WZ转化子在2%纤维二糖中生长24h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值分别为0.35和6.12U/ml,相应的LacZ则分别为对照值的3.1和5.4倍。结论: 两个菌株显示了在抑制物和异源蛋白表达UPR响应和调控能力上的显著差异,为其改造利用提供了方向;研究也为分析抑制物耐受性和异源蛋白表达关键制约因素、优化酵母ER和UPR信号通路的调控奠定了初步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旨在探索Ⅰ型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传代致弱后基因组突变NS2A-C60A对乙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对传代致弱及原始乙脑毒株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构预测分析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WB)确定了目标研究位点NS2A-C60A;然后使用反向遗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拯救了包含NS2A-C60A单点突变的病毒株;最后利用噬斑形态观察、生长曲线、双萤光素酶分析,WB以及炎性因子检测和动物实验研究了该单点突变对于乙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首次研究发现Ⅰ型乙脑病毒传代致弱会导致NS1'蛋白表达的显著下降以及可能的相关位点NS2A-C60A,并成功拯救获得了NS2A-C60A单点突变毒株rJEV-C60A,研究发现NS2A-C60A突变对乙脑病毒的生长特性及噬斑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显著降低乙脑病毒NS1'蛋白的表达,并且该位点突变能够轻微阻碍乙脑病毒对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抑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NS2A-C60A点突变病毒与原毒株具有相似的神经毒力,说明该位点突变不是影响乙脑病毒毒力致弱的关键位点。结论:新发现的NS2A-C60A位点突变能够显著减少乙脑病毒NS1'蛋白的表达,但是对其增殖、诱导炎症及神经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