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9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104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lymorphisms and haplotypes in the apolipoprotein B (apoB) gene (SP-I/D, XbaI-RFLP, VNTR) and natural longevity persons among the Uygur people in Xin-jiang. For this purpose, 191 healthy Uygur individuals aged above 90 from Hetian area of Xinjiang were recruited, and another 53 persons aged 65—70 from the same nationality, the same region and with the same gender ratio,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Genotyping was performed by PCR-SSP, PCR-RFLP and PCR-sequencing method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frequencies of X X genotype, M and L alleles and the genetypes composed of M and 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ongevit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haplotype analyses, we found that, in the long-lived people, the frequency of haplotypes composed of the X and M alle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reas the frequency of haplotypes composed of the X- and S allel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both P<0.05) I than those of their contro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 allele, SS genotype and X -S, D-S, D-X -S haplotypes were the possible adverse factors, whereas the M, L alleles, X X , MM, ML, LL genotypes and I-X -M, X -M haplotypes were the possib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the naturally long-lived Uygur peopl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3.
花灌木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花灌木种质资源在形态学、细胞学、酶、DNA等水平的多样性研究,探讨了目前花灌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4.
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评价: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型是作物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后呈现出来的性状,包括形态学、生育期、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作物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经过数千年在世界不同区域驯化利用中的人工选择,形成了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成育种家选育作物新品种的物质基础。认识和发现作物种质资源表型的多样性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鉴定,特别是培育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下环境的品种,更需在大量种质资源中发掘和利用抗旱、耐热、抗病虫、水肥高效利用等特性的材料。作物种质资源各类表型性状的鉴定需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多年多点的鉴定可以准确观察鉴定性状的变异水平或表达稳定性,是育种家准确选择和利用性状的重要依据。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鉴定主要采用田间鉴定、设施鉴定、仪器分析、感官鉴定的方式。近年来,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已从单一环境、低通量、粗放型鉴定转变为多年多环境、重点性状、高通量精准型鉴定。随着组学技术、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物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鉴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形成作物育种中重要性状准确快速发掘与应用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5.
探究了新疆盐生植物黑果枸杞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为深入研究盐碱、干旱等环境下内生真菌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筛选和开发促生、防病和抗逆等功能的有益内生真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利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黑果枸杞不同组织真菌群落组成及差异,并采用FUNGuild数据库预测真菌群落生态功能。测序共获得高质量内生真菌序列354 058条,涉及291个OTUs,分属于9门、19纲、34目、50科、60属。α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根、果中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程度较高,叶居中,花的多样性最低,茎的丰富度最低。对黑果枸杞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的分析表明,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花、叶、果、茎和根中相对丰度分别为86.85%、72.36%、75.97%、84.44%和85.02%。链格孢属为黑果枸杞植株中的核心属,不同组织中均有分布,在花、叶、果、茎和根中占比分别为85.41%、69.79%、47.07%、79.94%和36.97%。较优势的菌尚有枝孢属、枝顶孢属、新凸轮孢菌属、茎点霉属和楔孢黑粉菌属等真菌。这些菌多具有促生、抗逆等特性,在宿主对盐碱、干旱等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有着潜在功能。各组织独有属的相对丰度均未超过1%。共有菌和独有菌在不同组织中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差异较大。经FUNGuild软件平台解析显示,黑果枸杞中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的相对丰度最高,在花、叶、果、茎和根中分别为85.41%、69.84%、47.24%、79.98%和37.09%。果和叶中含多种相对丰度≥1%的条件致病菌,而根中腐生真菌种类较多。黑果枸杞中蕴含着功能丰富的内生真菌菌群,在不同组织中的组成及其生态功能差异较大,同时还含有大量未鉴定出种属和未定义的功能菌群,这些可为黑果枸杞功能菌群发掘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6.
在野外植被调查、标本采集和资料查询整理的基础上,汇总了察隅河流域种子植物名录,并对流域内植物物种的组成、优势科属、区系地理成分及性质进行分析。运用R语言在属水平上与其周边16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察隅河流域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察隅河流域共含种子植物138科、689属、2 771种(含变种),其中裸植子物4科12属56种,被子植物134科677属2 715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12科531属2 270种占绝对优势。(2)区内地理成分联系广泛,科的区系划分除世界分布类型外,热带分布型53科(55.21%),温带分布型43科(44.79%);属的区系划分中所有类型均有分布,温带分布型396属(62.07%),热带分布型230属(36.05%);属的分布型与科相比具有更明显的温带性质;植物种类丰富度高但特有成分低,无特有科,仅含12特有属。(3)流域内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较为明显,保留了较多古老孑遗植物,如裸子植物的西藏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察隅冷杉(Abies chayuensis)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等;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运动,成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虎耳草属(Saxifraga)、龙胆属(Gentiana)和报春花属(Primula)等新生高山植物区系成分分化繁衍的摇篮。(4)察隅河植物区系属喜马拉雅山南侧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区系性质,与珠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127.
本研究在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诱导自噬的基础上,着重探究VP2蛋白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构建V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P2,将其转染至PK-15细胞,通过检测自噬蛋白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明确VP2蛋白对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cDNA3.1-VP2真核表达载体,且SVA VP2基因在PK-15细胞中正常表达;与对照组相比,VP2蛋白显著上调LC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同时,自噬基因LC3、Beclin-1和ATG5转录水平均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SVA VP2蛋白可诱导PK-15细胞自噬,且VP2蛋白与自噬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8.
目的分析在有效抗炎基础上定期补充乳杆菌活菌胶囊对哺乳期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远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行产后42 d检查时发现的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全部患者均使用红核妇洁洗液及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抗炎治疗7 d,观察组患者于第8天开始给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每日睡前上药1粒,治疗10 d,停药后1周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首次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进行定期随诊,了解两组患者阴道炎的复发情况。且观察组患者于治疗后第3个月随诊结束后再次给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补充上药1疗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阴道pH值及H2O2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治愈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与对照组(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3个月复发率(5.0%)及第6个月复发率(11.7%)均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30.0%,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阴道pH值正常率(95.0%)与对照组(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H2O2正常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观察组患者阴道pH值正常率(90.0%,85.0%)及H2O2正常率(86.7%,81.7%)均明显高于同时段对照组(53.3%、28.3%;45.0%、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有效抗炎治疗基础上定期给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补充治疗,能明显提高哺乳期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阴道pH值及H2O2情况,从而促进阴道微生态平衡,降低其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9.
水韭属(Iso&#235;tes)是起源最为古老的水生维管植物,全属物种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通过对全国水韭属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四倍体植株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证据,将分布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地区和怀化地区的四倍体居群分别命名为隆平水韭(Iso&#235;tes longpingii)和湘妃水韭(I. xiangfei),并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隆平水韭形态上与中华水韭(I. sinensis)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大孢子具小的瘤状或冠状纹饰,叶细长而柔弱,长达60 cm; 该种也与六倍体东方水韭(I. orientalis)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染色体44条,大孢子具瘤状或冠状纹饰。湘妃水韭的大孢子纹饰虽与二倍体云贵水韭(I. yunguiensis)相似,但在小孢子纹饰、孢子囊形状和染色体数目方面却不同。隆平水韭仅少数植株生长于湖南省宁乡市一处池塘,完全沉水生长,而湘妃水韭则分布于怀化市通道县和会同县的湿地。由于这两个新种的分布区狭窄,野生居群数量和个体数较少,栖息地环境受到人为干扰,因此根据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将隆平水韭评为极危(CR)等级,湘妃水韭评为易危(VU)等级。所编制的中国已知水韭属物种的分种检索表,为本属物种的鉴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0.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物质,民族药马利筋生物活性广泛。为获得马利筋活性内生真菌资源,该研究基于“民族药-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思路,考察了168株马利筋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并分别采用SRB法、Griess法、PNPG法和DPPH法对内生真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抗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测定,对活性菌株进行ITS菌种鉴定。结果表明:(1)所筛选的168株内生真菌中有22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其中,9株内生真菌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其IC50值在0.1~40μg·mL-1之间;菌株MJF-53在2.5μg·mL-1时对LPS诱导的Raw264.7释放的NO和IL-1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株内生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在1.0~4.0 mg·mL-1之间,其中MYF-16和MYF-55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接近阿卡波糖;19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菌株MY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