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40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老年痴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循环酶法检测90例老年痴呆患者的血浆Hcy浓度,并与30例非痴呆患者作为同龄对照组血浆Hcy浓度进行比较;根据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评分将老年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划分痴呆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结果:AD、MD、VD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痴呆患者血浆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Hcy浓度越高,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越重。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老年期痴呆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认知功能减退的程度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膀胱肿瘤汽化术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及与其它文献方法的比较。方法:采用骶管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应用美国Laserscope公司生产的非接触式绿激光治疗系统,以30~80W功率对膀胱肿瘤进行汽化。结果:本组汽化时间10~70min,耗能12.23~86.70kJ,出血0~10 ml,术后113例未留置尿管,余67例留置尿管24~96h,膀胱冲洗0~72h,术后住院3~9d,术中均未输血,均未转为开放手术。结论:绿激光膀胱肿瘤汽化术手术安全、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留置尿管时间短、康复快,无死角、盲区,可重复性强,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恶性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非典型恶性综合征患者1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因高龄、全身状况差、长期并联合应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应用多种其他药物而诱发,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经过停用抗精神病药,给予甲磺酸溴隐亭片、盐酸金刚烷胺片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结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可无发热等典型表现,且可出现各系统症状,可能首诊于多个科室,各科临床医师均应熟悉该病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作出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子宫全切术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良性子宫疾病需行子宫全切除患者被随机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同时测定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手术前后腹腔镜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与术前比较,开腹组患者术后24h和72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均有所下降(P<0.05).②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且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开腹手术更小.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总结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罕见的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于我院行剖腹探查,右肾巨大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正常.术后3个月复查CT:左肾区与术前比无变化,右肾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巨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患者,手术治疗仍可作为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预后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6.
GDF-8、IGF-I,IGF-III、IGF2R、,IGFBP2和GHR是鸡的重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利用miRanda和Targetscan软件预测6个基因3'UTR潜在的microRNA靶标,并发掘靶标区域SNP位点.结果表明:在6个基因的26个microRNA靶标区域,共检测到125个SNP位点,在靶标及其5'和3'邻接等长侧翼区分别检测到47个,44个和35个SNPs位点,其中12个SNP定位于靶标种子序列互补区.种子序列互补区及其3'侧翼区的SNP位点可能会影响microRNA的调控,导致家禽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147.
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43个不同来源的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为材料,对其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的5个农艺性状中,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2.86%,其次为百果重、百仁重,分别为19、43%和17.17%,出仁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品质性状中不同地方品种间在硬脂酸、山嵛酸、花生烯酸、花生酸等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41.94%、39.27%、27、88%、22.87%,而在蛋白质含量、舍油量、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上的差异不大。采用最长距离法对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可以将各地方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第1类群为普通型花生地方品种,第Ⅱ、Ⅲ类群分别为多粒型花生和珍珠豆型花生地方品种。本文还对类群间和类群内不同品种群间的性状分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8.
本研究通过方法学的改良和观察方式的创新试图阐明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卫星非传统的检测方法仅能实现微卫星定性检测,我所在的研究组开发了自动片段分析双荧光标识技术,提高了微卫星检测的感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微卫星片段变化长度的定量.小于6碱基的微卫星变化被定义为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大于8碱基的变化被定义为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它们的电泳谱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为在非肿瘤来源微卫星位点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后者表现为距离非肿瘤微卫星片段远隔部位的新波形的出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及基因敲除大鼠自发肿瘤样本,仅有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在人类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连续80次传代也没有检出跳跃型变化.跳跃型变化不能通过简单重复序列不稳定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的累加而获得.在76例散发大肠癌,我们检测了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并对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的两个主要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l进行了全长测序.我们发现,在大肠癌,按频度的传统分类与按波形变化的分类有高度的一致性,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均检测到跳跃型表现,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都表现为修饰型变化.在12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有三例检出了跳跃型和修饰型同时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的特殊表型,这3例均检出KRAS的突变,更有趣的是该3例病例也同时检出了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变异.而在其他9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KRAS突变及MLH1、MSH2交变未检出.通过对突变谱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KTAS基因12号密码子的转换型突变高度相关,而微卫星稳定的病例检出的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多为颠换型突变.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检出的高频度转换突变可由DNA错配修复缺陷的分子背景解释.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以波形为基础的微卫星不稳定新分型可能是解决目前微卫星研究领域矛盾的一个选项.一直公认为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真正"的DNA错配修复缺陷表型,我们的研究提示实际上高频度微卫星的可能是多元的.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DNA错配修复缺陷直接关联,而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的原因尚未阐明.在高频度为微型不稳定中,携带修饰型变化的病例可以通过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来解释其病因.  相似文献   
149.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中药提高胞嘧啶脱氨酶/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作用。方法: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CD/TK导人293细胞,收集病毒上清转染人肝癌细胞BEL7402,MTT法测定BEL7402细胞存活率。裸鼠人肝癌模型转染CD/TK双自杀基因后,给予5-FC500mg/kg,GCV 100mg/kg腹腔注射,同时予健脾化瘀中药960复方灌胃。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给予前体药物5-FC和GCV后,CD/TK转染细胞被杀死。并表现出较强的旁观者效应。转染细胞比例达到10%即表现出较强的杀伤作用(P<0.01)。健脾化瘀中药960复方具有提高旁观者效应作用,1.67ml/kg和2.5ml/kg960复方含药血清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转染基因组应用5-FC和GCV治疗后,裸鼠肝癌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抑瘤率39.42%,单用中药组抑瘤率18.04%,中药与CD/TK 5-FC/GCV联合运用组,较单纯CD/5-FC/HSV-tk/GCV对裸鼠肿瘤模型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5),抑瘤率55.10%。结伦:腺病毒介导CD/TK自杀基因可有效地杀死人肝癌BEL7402细胞,健脾化瘀中药960复方具有显著提高CD/TK双自杀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的抑杀作用。  相似文献   
150.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UBR1监视微管与着丝点的结合,是保证染色体均等分离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BUBIB变异家谱研究及其敲除模型的研究表明,BUBR1缺陷与染色体不稳定性及肿瘤的发生直接相关.近来在数种人类肿瘤,对BUBR1蛋白过度表达有所报道.但在直结肠癌,BUBR1的过度表达是否与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发生有关目前仍无定论.在人类结直肠癌的遗传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染色体不稳定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它们提示了两条独立的肿瘤发生路径.一般认为不存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肿瘤通过染色体不稳定途径癌变.P53蛋白通过多种机制对维护遗传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TP53基因突变经常与染色体不稳定现象并存.DNA倍体情况也是染色体不稳定研究不可缺少的指标.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一组93例进展期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的表达情况,直接测序法检测TP53变异.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不稳定检测技术检测微卫星状态,固相激光扫描细胞仪技术检测DNA倍体情况.我们分析了BUBR1表达与三种反映遗传背景的因子的关系.BUBR1蛋白过度表达在人结直肠癌较为常见.在非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率明显为高(P<0.01),在TP53基因突变的病例其过度表达率亦较高(P<0.05).BUBR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DNA异倍体无统计学相关,但DNA异倍体病例的BuBRl过度表达有偏高倾向.BuBRl表达情况与常用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无统计学相关.BuBRl过度表达同微卫星状态及TP53突变的关系明确的提示,在人类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与染色体不稳定状态有关.BUBR1过度表达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子异常,对于肿瘤的早诊预防提供新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