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4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205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2012和2013年7—8月采用样线和样带调查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驯鹿的夏季偏好生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并对样地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表明: 与对照样地相比,夏季驯鹿利用样地的海拔(926.9±0.8 m)、乔木郁闭度(17.9%±2.4%)、乔木胸径(35.5±2.1 cm)、乔木高度(8.2±0.5 m)、乔木密度(6.9±0.5 株·400 m-2)及树桩数(1.3±0.2 个·400 m-2)较大,但灌木均高(54.2±2.0 cm)较小(P<0.01).驯鹿夏季偏好选择坡度较缓的中坡生境,因其夏季喜栖生境的水源较多、隐蔽度和避风性较差,距人为干扰距离和牧民点距离均较远.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干扰强度(由距人为干扰距离及距牧民点距离变量组成)、乔木特征(由乔木的高度、密度、胸径和郁闭度变量组成)、地理特征(由坡位、坡向和土壤湿润度变量组成)、食物多度(地表植被盖度和灌木盖度变量构成)、开阔度(由隐蔽度和避风状况变量构成)和坡度是影驯鹿夏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7%的累积贡献率,主要反映了驯鹿夏季在喜栖生境选择中的食物资源、抗干扰性和反捕需求.从夏季喜栖生境的生态特征来看,驯鹿并没有被完全驯化.在保护和管理实践中,应使驯鹿种群及其核心栖息地免受高强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992.
从健康雷公藤植株体内分离得到23株内生细菌,对其有益生物学特征及对小麦萌发能力的影响进行评价,得出3株益生效果显著的内生细菌.这3株内生细菌均能产生植物生长素和铁载体,其中LG3、LJ10具有溶磷特性,LG3、LY4具有固氮功能并同时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ACC脱氨酶)活性.经细菌16S rDNA序列鉴定及同源性分析发现, LG3、LY4属于肠杆菌属,LJ10属于泛菌属.回接试验表明,3株内生细菌不但能够促进雷公藤植株的生长,还能显著提高不同器官内雷公藤甲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浑太流域1970—2006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参数率定后的平流-干旱(AA)模型计算浑太流域蒸散.根据水量平衡法得到的蒸散结果对模型的原始参数进行调整,并在4个子流域进行验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法、克里金插值、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浑太流域蒸散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AA模型经验参数(0.75)在浑太流域上的计算误差为11.4%,表明AA模型在浑太流域上是可行的;浑太流域年均蒸散量为347.4 mm,并以1.58 mm·(10 a)-1的速率略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年内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季节变化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高于秋季;整个流域实际蒸散量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但差异不大;净辐射是影响浑太流域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4.
ε-聚赖氨酸生产菌株Streptomyces albulus PD-1可合成一种新型非蛋白质氨基酸均聚物聚二氨基丙酸,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反向色谱,对聚二氨基丙酸的分离纯化进行研究。离子交换层析柱选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填料,5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 H 7.5)平衡上样,含0.5 mol/L Na Cl的磷酸盐缓冲液(p H 7.5)洗脱,收集洗脱液用分子筛Sephadex G-25除去磷酸盐缓冲液。然后用C18反相色谱进一步纯化,流动相为V(甲醇)/V(0.1%磷酸)=5/95。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反向色谱,纯化得到聚二氨基丙酸纯品,回收率为39.8%,样品纯度达98.4%,为后续的聚二氨基丙酸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5.
不同营养条件下斑玉蕈菌丝生长及产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测定了不同营养条件下斑玉蕈菌丝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及产酶规律。低碳氮盐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其菌丝非常稀疏,边缘不整齐,在整个生长阶段酶活力(包括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木素过氧化物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较低,营养不足对该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明显,但对菌丝形态和酶活有很大的影响;低氮条件下最先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说明限氮条件可以刺激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产生;高无机盐条件下最先产生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但菌丝生长速度较慢,酶活性比较低,浓度过高会影响菌丝生长。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条件对斑玉蕈的菌丝生长及多种酶活性有很大影响,这为斑玉蕈改变营养条件调节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以及基质降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斑玉蕈栽培过程中基质的高效利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在对两种模式生物酵母与果蝇胚胎期核小体定位进行研究时,发现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中不同表达模式基因上的核小体分布呈现出差显著异性。在总体上,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酵母核小体NFR区域比果蝇的NFR短。经基因中心对齐后,酵母与果蝇胚胎期沉默型基因的核小体缺失区域的两个边界中间处共同呈现了一个明确有着均匀间隔的核小体数n,且随着基因长度L的变长其周期性特性逐渐变模糊,但果蝇的图谱表现的更为复杂。结果表明,从单细胞酵母生物到多细胞果蝇生物间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中,核小体组织的演化既有变异性,也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997.
对70份云南割手密血缘F1创新种质材料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因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中8个公因子保留前3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9.35%。第1公因子中载荷值较大的是单产、含糖量、有效茎数、出苗率和分蘖率等性状;第2公因子中起主导作用的性状是茎径和株高两个产量因子;第3公因子只有11月理论蔗糖分起主导作用。以70份创新材料3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为指标,采用系统聚类中的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2.4处,参试材料被聚为10类,其中占参试材料总数50%的第Ⅰ、Ⅳ、Ⅶ、Ⅷ、Ⅹ类材料,表现高产;占参试材料72.8%的第Ⅰ、Ⅱ、Ⅳ、Ⅴ、Ⅵ、Ⅶ、Ⅸ类材料,表现高糖,特别是其中占参试材料38.6%的Ⅰ、Ⅳ、Ⅴ、Ⅵ类材料,11月理论蔗糖分均高于12%;占参试材料总数38.6%的第Ⅰ、Ⅳ、Ⅶ类材料,表现高产、高糖。本结果为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材料,培育高产、高糖创新亲本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33份09系列甘蔗属原种间杂交F1的灰色接近度分析,结果表明:排位在前10名的是09-162、09-167、09-164、09-172、09-167-1、09-174、09-167-2、09-161、09-179、09-166,有19份材料超过对照ROC22和粤糖93-159,其结果与试验观察结果相符;灰色接近度分析与同一度分析结果一致,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总体一致,说明灰色接近度分析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采用一种简便和高效的方法构建双基因共表达载体pIRES2-GDNF-NT-3。方法: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素3是采用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组DNA中获取,将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cDNA片段插入到pIRES2-EGFP多克隆位点构建成为pIRES2-GDNF-EGFP.神经营养素3 cDNA片段通过替换EGFP的方式插入到pIRES2-GDNF-EGFP中构建成为pIRES2-GDNF-NT-3双基因共表达载体。结果: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素3被克隆,通过测序和酶切鉴定的得知与基因库报道序列一致。结论:人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素3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双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以我国为例,每年因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而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无论何种修复体,义齿的固位和稳定一直是口腔医生和患者评价修复体成功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如何提高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是口腔专业工作者长期关注并研究的主题。义齿的固位与稳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强化。义齿粘附剂(DA)是用来辅助粘膜支持式义齿(包括全口义齿)固位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阐述义齿粘附剂提高义齿固位与稳定的机理,探讨不同类型的义齿粘附剂对口腔环境的影响,对义齿粘附剂在口腔修复学科应用的现状及发展作一综述,以利于DA的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