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1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119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通过3′和5′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获得了猪UCP5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不同品种猪UCP5基因编码区和调控区单核苷酸多态分析,发现 -1 567 bp处存在A→T的突变,从而导致转录因子CdxA、HNF-1、Sox-5、GATA-2结合位点发生了改变.在金华×皮特兰F2代资源群中,使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524头个体进行基因型测定,并与屠体性状关联分析,结果发现,AA型活体重极显著高于BB型(P < 0.01),AB型活体重显著高于BB型(0.01 < P < 0.05),AA型的后腿肌肉重极显著高于BB型(P < 0.01),AA型的后腿脂肪重显著高于BB型(0.01 < P < 0.05).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获得了UCP5基因在初生仔猪心、肝、脾、肺、肾、眼肌、腹脂和大脑等不同组织中基因表达的特性,结果表明,UCP5在猪的各种组织均有表达,在脑和肺中表达量最多.t检验发现,初生达兰猪眼肌中UCP5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金华猪.  相似文献   
182.
对红色、黄色、粉紫色和白色菊花品种不同开放度的花序舌状花中CHS、CHI、DFR、F3H、F3′H和3GT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显示:6个基因的表达因不同花色、不同发育阶段而异。‘钟山红鹰’(红色)中各基因的表达量均较高,且均在Ⅱ(松蕾期)或Ⅲ(半开期)期达到峰值,其中DFR、3GT基因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花色品种。‘金陵娇黄’(黄色)中CHS、CHI基因表达量较高,且Ⅰ(紧蕾期)、Ⅱ期表达量高于Ⅲ、Ⅳ(盛开期)期;3GT、DFR基因表达量分别高或低于‘金陵笑靥’(粉紫色)品种中相应基因的表达量,但均比红色品种低;F3H在4个品种中表达量最低,F3′H表达量接近或略低于红色或粉紫色品种,且各阶段表达水平较稳定。‘金陵笑靥’中DFR表达量仅次于‘钟山红鹰’,3GT和CHS表达量低于红色与黄色品种。‘钟山雪桂’(白色)中各基因仅有微量表达,除F3H外各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花色品种。研究表明,花色素结构基因DFR、3GT是菊花花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DFR很可能是限速关键基因,一定表达水平的CHS、CHI也是菊花花色素合成所必须的,F3H基因与花色素合成不存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3.
美洲黑杨×小叶杨杂种多倍体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与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杂种后代以诱导产生多倍体,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初选的多倍体材料进行DNA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小于0.1%秋水仙素浓度处理对诱导多倍体无作用;0.3%及其以上浓度处理对诱导产生多倍体效果较好,但随处理浓度增加秋水仙素对杨树的毒害作用增大, 0.5%浓度处理可使顶芽死亡率高达71.43%,且在顶芽死亡的植株中未发现多倍体单株.应用气孔性状对388株扦插苗进行多倍体初选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初选的5株拟多倍体进行DNA含量分析,鉴定到2株四倍体材料.获得的四倍体材料与二倍体植株在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上差异显著,但在SOD和POD活性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4.
猕猴桃花粉原位生长过程中Ca2+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软枣猕猴桃同种花粉在柱头上原位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并用焦锑酸盐沉淀法对其授粉前后柱头及花柱中Ca2+进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1)猕猴桃柱头属于干性柱头,具有一道裂沟,乳突呈长圆柱形,授粉前后形态差异不明显.(2)授粉后3 h,花粉管生长穿过柱头表面,授粉后7 h,花粉管生长到达花柱底部;(3)授粉前后,柱头接受面靠近柱头外围细胞的角质层一侧细胞器内含有丰富的钙,而柱头非接受表面钙颗粒分布很少;(4)授粉前和授粉后3 h,花柱顶端钙颗粒较少,基部钙颗粒较多;授粉后7 h,花柱顶端和基部钙分布密度无明显差别;(5)授粉前后花柱顶端钙主要均匀分布在细胞质膜位置;在花柱基部授粉前钙主要分布在引导组织胞间隙中,授粉后3 h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授粉后7 h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质网上.研究表明,猕猴桃授粉前后,柱头和花柱组织中均含有钙,授粉前和授粉后3 h花柱中的钙呈现出梯度分布,授粉后7 h钙的梯度分布现象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85.
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机理,即化感物质影响藻细胞的光合作用、破坏细胞膜、改变细胞酶活性、影响细胞超微结构及基因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研究表明,化感物质主要通过降低叶绿素a含量,破坏光合系统Ⅱ,使细胞膜结构裂解,酶活性改变,抗氧化系统破坏,细胞膜内超微结构受损,基因表达异常等几个方面来抑制藻细胞的分裂或直接杀死藻细胞,从而减少藻细胞数量,抑制藻类的生长。未来应该从更微观角度,即基因表达、分子和遗传机制等方面对化感抑藻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抑藻化感物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6.
蓖麻品种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SRAP技术对81份蓖麻品种材料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实验选用20对SRAP引物组合,在81份蓖麻材料中共扩增出263条带,多态性条带计21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1.37%,遗传相似系数变幅范围在0.32558~0.92973,显示了蓖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从分子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在相异系数0.43为阈值时,可将81份蓖麻材料分为4个类群L1-1、L1-2、L1-3和L1-4;若在相异系数0.287为阈值时,又可将L1-4大类群分为两个亚类群L2-1和L2-2。从聚类图得知,聚在同一亚类群的蓖麻品种大多数所处的地域相近或者是由同一育种单位所选育,其类内的品种基因型遗传相似系数较高,类间的品种遗传差异相对较大,该分子聚类树状图可为蓖麻栽培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在育种的利用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7.
以阿联红麻(Alian Kenaf)与福红992(Fuhong992)杂交产生的F2代作图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应用RAPD单引物和双引物进行多态性条带扩增,并进行扩增效果的比较研究,以期为作图群体构建红麻遗传连锁图谱奠定基础。结果表明,RAPD双引物比单引物扩增出更多的多态性条带,提高了引物的利用率和多态性条带的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188.
目的:对近十年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刊载的基金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评价该杂志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9~2008年的载文、基金论文率、基金资助级别、作者所在区域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载文及基金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地方机构的基金数目在后五年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北京、浙江、天津地区为杂志重要来源。结论: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具有较好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9.
中华鲎虫外部形态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鲎虫体由头、躯干和尾3部分组成.头部具1对复眼和1个无节幼体眼,复眼后有1个颈感器.第1触角细小、棒状,第2触角退化.口器由上唇、大颚和2对小颚组成,上唇为头部的突起物,大颚和2对小颚为附肢,第2小颚的皮肤皱褶延长扩大形成头胸甲.雌体躯干部由36个体节组成,雄体39个体节,前30节具附肢,共57对.雌体躯干部后6个体节无附肢,雄体躯干部后9个体节无附肢.尾节分叉,细长多节,具刚毛,左右两根尾鞭的分节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0.
Effects of caffeine on in vivo and in vitro oocyte maturation in mi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using a mouse model, the effects of caffeine on the number of ovulated oocytes, the rate of oocyte maturati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oocytes to activating stimuli, spindl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cortical granules (CGs). Mice were given caffeine (150 mg/kg body weight ip) at various times relative to hCG (-2, 0, and +2h); in an in vitro study, 1, 5 or 10 mM caffeine was added to the maturation culture. Caffeine had no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oocytes in vivo maturation, but caffeine was detrimental to the quality of oocytes matured in vitro.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caffeine concentration in follicles relative to that in culture med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