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70篇
  免费   2111篇
  国内免费   1930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309篇
  2022年   399篇
  2021年   1208篇
  2020年   941篇
  2019年   1075篇
  2018年   1107篇
  2017年   760篇
  2016年   1060篇
  2015年   1591篇
  2014年   1861篇
  2013年   1897篇
  2012年   2272篇
  2011年   2058篇
  2010年   1306篇
  2009年   1101篇
  2008年   1236篇
  2007年   1064篇
  2006年   1024篇
  2005年   849篇
  2004年   714篇
  2003年   689篇
  2002年   569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94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96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0篇
  1974年   11篇
  196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We have introduced a genetically marked Dissociation transposable element (Ds HPT ) into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robes for the flanking regions of the T-DNA and transposed Ds HPT element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inver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PCR) technique and used in RFLP linkage analyses. The RFLP map location of 11 T-DNAs carrying Ds HPT was determined. The T-DNAs are distributed on 7 of the 12 tomato chromosome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gene tagging strategies in tomato using Ds HPT , we examined the genomic distribution of Ds HPT receptor sites relative to the location of two different, but very closely linked, T-DNA insertion sites. After crosses with plants expressing Ac transposase, the 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HPT) marker on the Ds element and the excision markers β-glucuronidase (GUS) and Basta resistance (BAR) facilitat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plants bearing germinally transposed Ds HPT elements. RFLP mapping of 21 transposed Ds HPT elements originating from the two different T-DNA insertions revealed distinct patterns of reintegration sites.  相似文献   
152.
蕉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正询  林兆平 《遗传学报》1994,21(6):453-462
本文对芭蕉属正蕉组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野生种和包括香蕉,大蕉在内的二倍体和三倍体食用栽培蕉,共18个材料进行了核型比较分析,对其中5个重要的栽培蕉品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从核型、染色体配对以及染色体 特殊分离行为等3个方面得到的证据表明,并非所有香蕉才同源三倍体,有一些香蕉品种的3个染色体组之间同源程度很低, 通过对一些特征染色体的分析,推测这种香蕉的单染色体组很可能来自BB野生蕉、大蕉  相似文献   
153.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4.
观察了hFPIL6/2对6.5Gyγ线照射NIH小鼠第10天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照射小鼠连续4d给予hFPIL6/2250μg·kg-1·d-1,其脾重、CFU-8、骨髓有核细胞数及CM-CFU分别比对照组增加59.0%、278.5%、57.9%和138.2%,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对此四项指标的改善也明显优于25μg组。另外,250μg剂量组小鼠外周血象30d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hFPIL6/2不但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最低值,而且能使血小板的恢复提前。提示hFPIL6/2在促进血小板生成和促进红系造血方面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5.
天花粉蛋白与FM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浸泡法得到了天花粉蛋白(TCS)与FMP复合物的晶体,在SIMENNSX-200B面探测器系统上收集了一套2.0分辨率的X射线衍射数据。用同晶差值傅立叶法解析了复合物的结构,经X—PLOR程序修正得到了TCS—FMP复合物的分子结构并找出了197个水分子,最后的R因子为0.172,键长和键角的RMS偏差分别为0.015和2.922度。TCS—FMP复合物中,FMP与天花粉蛋白分子有较好的结合,其结合位置正处于根据三维结构和突变体信息推测的N一糖苷酶活性口袋之中。它的类嘌呤环夹在Y70和Y111两个侧链环之间,与Y70环近乎平行,其N7和N6分别与TCS分子的G1094羰基氧和I71的N成氢键,N3靠近R163的侧链,其磷酸根则伸向活性口袋的底部,与E189、E160和R163等残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6.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蒸腾作用及其群落的水分状况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比研究了处于不同生境的油蒿群落中油蒿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1)半固定沙丘的油蒿比固定沙丘油蒿长势好,前者的生物量约为后者的4—5倍;(2)半固定沙丘土壤导水率是固定沙丘的10倍左右;(3)叶温与气温之差和水势能较好地反映油蒿的生长状况,而蒸腾速率与扩散阻力反映不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57.
本文研究丁真菌传杆状病毒组(Furovirus)四个病毒成员,即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甜菜土传病毒(BSBV)、花生丛生病毒印度株系(PCA-I)以及非洲株系(PCA-A)和小麦土传花叶病毒(SBWMV)所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这四种病毒在病毒粒子聚集的结构,是否引起细胞膜聚集及聚集的结构,过氧化物酶体泡状物的形成与否及结构均有差异。另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或分离物所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8.
本文是从棉籽饼粕中,应用732阳离子树脂柱提取碱性氨基酸。研究结果表明,碱性氨基酸与中性氨基酸之间交叉部分较小。因此,本法即简化了提取工序,又缩短了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氨基酸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59.
不同钾水平对钾饥饿墨兰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墨兰(Cymbidiumsinense(Andr.)Willd)植株经过钾饥饿后,无上栽培于不同钾浓度的培养液中.随着钾浓度的升高(5mmol/L),体内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25、117、127和41%,而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比对照分别下降44%和24%.假球茎是贮藏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纤维素最多的器官.钾供应充足时,叶片丙酮酸激酶活性明显加强(比对照强15倍),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加强(比对照强0.8倍).本文对钾促进墨兰生长发育和抗病等原因加以讨论.并初步提出诊断墨兰体内钾状况的三种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0.
厌氧条件下微量琼脂糖弥散法抑菌试验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建立了在厌氧条件下两种微量而敏感的抑菌试验,可用于鉴定蛋白质或多肽类抑菌物质。(1)琼脂糖弥散法:可检测抗菌蛋白抑菌活性,(2)电泳凝胶弥散法:可直接确定存在于PAGE凝胶中抗菌蛋白条带。应用这两种方法,作者首次鉴定出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存在抑制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抗菌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