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1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171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8篇
  1954年   5篇
  1953年   12篇
  1952年   5篇
  1950年   5篇
  1949年   6篇
  194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P元素格局,两两组分间差异显著(P0.05);成熟叶C/N(38.58)、C/P(376.67)偏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与成熟叶相比,凋落叶N、P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C/N较高,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而N保存较好,反映了凋落叶分解不利。(2)成熟叶C、P以及根、凋落叶、土壤的C、N、P、C/N、C/P、N/P均受林龄的显著影响;从8年到28年,C、N、P含量在植物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土壤中相反,呈先减后增趋势,但在凋落物中C、P显著减小,且C/P,N/P显著增加,反映杉木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凋落物分解受制于P素,加剧中幼期杉木生态系统养分供需矛盾。(3)成熟叶与凋落叶N、C/N、N/P之间显著正相关,凋落叶养分源自成熟叶;成熟叶重吸收率P(0.518—0.645)N(0.292—0.488),即对P的利用效率高于N。凋落叶与土壤C、C/N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来源于凋落叶分解,但凋落叶分解缓慢,导致大量元素滞留于凋落叶,土壤损耗元素得不到补给,两者间养分循环缓慢。土壤与根C、P、C/N、C/P、N/P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成熟叶的C、N、P均不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是杉木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但土壤C、N、P含量对成熟叶C、N、P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2.
胡芳  杜虎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张芳 《生态学报》2018,38(6):2170-2179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优势种的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p H、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探讨不同恢复阶段根际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4个恢复阶段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均呈现显著差异;土壤有效态养分较全量养分对植物根际微小的变化响应更为灵敏;大多数养分表现出明显的富集效应,AP和AK在原生林的富集率明显高于其他恢复阶段;(2)4个恢复阶段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真菌,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S)与Pielou均匀度(EH)都高于非根际土壤;(3)4个恢复阶段土壤TN分别与p H、SOC、A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磷素、钾素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显著相关(P0.05)。可研究结果为西南喀斯特脆弱区土壤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接收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之一,具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太阳辐射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太阳总辐射、散射辐射及其相关环境要素进行观测;根据晴空指数(CI,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比值)将天空状况划分为晴天(CI≥0.7)、多云(0.32·m-2·s-1)对应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约为1400 μmol·m-2·s-1,出现在CI为0.6~0.7范围内的多云天空,高于CI≥0.7的最高值(-0.57 mg CO2·m-2·s-1)(NEE负值为碳吸收,正值为排放,为方便起见在此均用绝对值描述);CI<0.6条件下,NEE随散射辐射的增加呈显著的对数增加;CI在0.6~0.7范围内,NEE达到最大值,CI≥0.7时,NEE随CI的上升呈降低趋势,说明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可能出现了光抑制现象,且散射辐射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生态系统呼吸(Re)随温度升高呈明显的指数上升趋势,高寒草甸NEE最高值对应的温度为15 ℃,当温度高于15 ℃时,NEE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晴天状况下,温度升高增加了Re,进而降低了NEE.当饱和水汽压差(VPD)<0.6 kPa时,NEE随VPD增加呈增加趋势;当VPD>0.6 kPa时,NEE随VPD的升高呈缓慢下降趋势,说明相对较高的VPD抑制了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晴天的强辐射并不能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碳吸收能力,而晴空指数在0.6~0.7范围的多云天气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固定.  相似文献   
994.
胃癌是世界上死亡率第三的重大疾病,而在早期阶段却有着良好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因此,找到针对早期胃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从而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实验室的早期研究中,发现过氧化物酶4(peroxiredoxin-4,PRDX4)有极大的潜能作为早期胃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且由于蛋白质结构的特殊性,能够分泌至血清中,为早期胃癌的无创化诊断提供了可能。本文为寻找血清中PRDX4蛋白的特异性适配体,通过消减-SELEX方法找到9种适配体。经特异性和亲和力分析后,证实其中Ap-EGACS-11在9种适配体中具有最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随后在适配体的验证研究中证实,相对于进展期胃癌病人血清、结直肠癌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Ap-EGACS-11对早期胃癌病人血清的检出率最高。该结果表明,PRDX4具有早期胃癌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的潜能,且Ap-EGACS-11可直接作为早期胃癌的检测试剂。  相似文献   
995.
福录考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录考(PhloxdrummondiiHook)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叶外植体具有一定功能的特化细胞脱化为胚性细胞,如叶表皮细胞,维管束鞘及韬皮薄壁细胞均可发生脱分化进行分裂,形成胚性细胞或分细胞团;二是叶外植体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996.
胃癌癌旁肠化上皮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酶组化方法对60例胃癌癌旁粘膜中47例肠化上皮(78.3%)的破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5-核苷酸酶(SNase)、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Ca2+-ATPase)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等九种细胞器标志酶进行了定位观察。结果发现肠化上皮吸收细胞上述酶活性均较强,且分布具有极性,杯状细胞酶反应较弱,主要位于细胞基底部。癌旁粘膜肠化阳性率为78.3%,其中ALP阳性的酶完全型肠化和ALP阴性的酶不完全型肠化分别占53.2%,46.8%,两者出现率相近。酶完全型肠化ALP阳性率在胃分化型癌及未分化型癌瘤旁分别占69.2%和33.3%。ALP阳性率在胃分化型及未分化型癌组织内分别为35.5%和0%。提示肠化上皮具有与肠上皮相似的代谢特征,酶完全型肠化和酶不完全型肠化可能是肠化的二种不同的形式,在致癌环境下,二者都有可能转变成癌,其中酶完全型肠化与分化型癌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97.
用1HNMR法测定TDK肽在H2O(HODK),50%六氟丙醇(FPDK)和2mol/LGu·HCl(GUDK)中的溶液构象。在HODK和FPDK中,TDK肽的两段序列Asp0~Ile4,Ser9~Ile17分别具有较稳定的α-螺旋含量;而GUDK的SALS序列仍能检测到有序残存结构。并假设SALS序列是肽链形成二级结构的原始核心。  相似文献   
998.
日本沼虾精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赵云龙  堵南山 《动物学报》1997,43(3):243-248
对日本沼虾精子发生全过程的电镜观察表明:精原细胞核染色质分散,胞质内有线粒休、内质网的分布。初级精母细胞核染色质块状,不均匀地分布于核中,内质同多小泡多。次级精母细胞核染色质大多分布于核膜内侧,内质网聚集成团,精细胞分化形成精子的早期,胞核增大,核侧形成内质同多小泡的聚合体;中期的核内染色质浓缩,同时形成空囊状结构,  相似文献   
999.
在离体、灌流的鲫鱼视网膜上,考察了一氧化氮(NO)对视网膜电图(ERG)和水平细胞的作用.NO的供体硝普钠(SNP)压抑暗视ERGb波,却增大明视b波,这些作用均可为血红蛋白所阻遏.进而,SNP使视杆水平细胞对光反应减小,而增强L型视锥水平细胞的对光反应.这些结果表明,NO在外视网膜可压抑视杆系统的活动而增强视锥系统的活动.此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剂亚甲基蓝对视杆、视锥水平细胞的作用恰与SNP作用相反,这提示NO的作用可能由cGMP所介导.对NO的作用位点提出了工作假设.  相似文献   
1000.
五步蛇蛇毒类凝血酶N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五步蛇蛇毒中纯化得到的类凝血酶,在SDS-PAGE及IEF均为一条带,且分子质量约38 ku,等电点约为4.0。测定该酶N端15个氨基酸的序列是VIGGVECDINEHRFL,与其他的蛇毒类凝血酶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