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松粉温-压模拟实验研究表明,热演变过程中随颜色加深,花粉个体大小收缩率可达40%以上,并且气囊比本体收缩率更高。因此,在孢粉化石鉴定时应考虑热演变程度对孢粉形态的影响。花粉热变指数、H/C、O/C原子比及镜质体反射率都是良好的热成熟度指标,前者在未熟-低熟阶段反映演变程度更为敏感,后者进入成熟阶段以后,能更详尽地描述热演变程度。花粉属于Ⅱ1型干酪根,含有大量的类脂组分,是一类良好的生油母质,其生烃能力与浮游藻类接近。  相似文献   
82.
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83.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物种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波动与分布区下降速率来评定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并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1994年11月,IUCN第40次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经过修订的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作为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虽然不是国际法和国家法律,但是对于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决策以及各国的自然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研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在研究制定中国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标准时发现,如果直接应用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定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将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何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和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其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物种?(2)不同的动物类群能否应用同一濒危标准尺度?(3)如何区别对待物种边缘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种群数量与密度的差异?(4)如何处理种群的局部灭绝、局部濒危?(5)一些濒危物种在野生环境中濒危,但是这些物种可以人工繁殖,如何处理可以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6)如果没有种群与栖息地的精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怎样应用物种的濒危标准评估其濒危等级?在实践中,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考虑与国际流行的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接轨,我们提出来一个由“无危”、“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和“灭绝”等5个级构成的濒危等级系统,其中“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又分为“一般”与“高度”两个亚等级。我们提出应区分“生态濒危物种”、“进化濒危物种”;对于不同生物类群,应区分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制定不同生活史物种的濒危标准。对于r-对策物种,引入“经济灭绝”这一等级,将这一等级对应于“受胁”等级,以解决缺少物种数量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难题;区别对待特有物种,将其濒危等级提升一等;引进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概念,将集合种群的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作为“个体”对待。  相似文献   
84.
INTRODUCTIONGal a(1, 3) Gal (gal epitope) is a carbohydrate epitope, which is produced in large amounton the cells of pigs, mice and New World monkey(monkey of South America) by the glycosylationenzyme G alal 1 ) 4G IcNAc3- a- D- galactosyltransferase[or(1, 3)GT; EC2.4.1.511111. This enzyme is active in the Golgi appaxatus of cells and transfers galactose from the sugandonor uridine diphoSphate galactose (UDP-galactose) to the acceptor Nacetyllactosamine residue (Galaal-4GlcNAc-R…  相似文献   
85.
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澳大利亚是一个岛状大陆,海洋运输业十分发达,通过贸易,旅游,运输等途径有意或无间引进有害外来物种的风险较大。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工作,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针对外来杂草和通过压舱水载入的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制定了《国家杂草策略》,《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和《压舱水指南》等法规和技术性文件,加强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本文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有关策略和指南,并提出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1)尽快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依法管理;(2)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3)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的建设;(4)采取适当的引进预防,消除,控制和恢复措施;(5)开展科学研究,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热带季节雨林雾凉季和湿热季昼间林窗区域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初步分析,指出在西双版纳,不论是雾凉季还是湿热季,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边缘壁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热力作用,且由于受林缘树木的影响,热力效应较强的东侧,北侧林缘壁面最大区域出现位置高于次生林林窗,而强度小于次生林林窗,显示了林窗边缘壁面的热力效应除与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之外,林窗边缘树木高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子,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为研究林窗更新及生物多样性问题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7.
88.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用于大规模生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重组动物细胞及其培养工艺。从重组tPA的大规模、快速纯化的角度考虑,对tPA的纯化制备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9.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197A(3A)在常温条件下是不育的(Figs.11&2),经热激(45℃)诱导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育性(Figs.13&4),为研究其不育机理提供了线索。热激2h后,3A中即可产生一类线粒体热激蛋白(HSPs)。其中,分子量为70kD的HSP70含量最高,也最为稳定。不过,3A中HSPs的稳定性弱于保持系3197B(3B)(Fig.2,Panels1~4)。放线菌素D抑制HSPs的合成,而氯霉素无此作用(Fig.2,Panels5&6),表明:HSPs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再跨膜转运到线粒体中的。3A幼穗经热激后,线粒体的总蛋白量猛增了2.7倍(Fig.3),达到3B的水平,育性亦变为可育的。Fig.4表明:HSP70反义链cDNA(R1)能进入到3B花药细胞中,并与靶RNA(HSC70mRNA)结合,而对照、正义链cDNA(D)链无此反应。由此、再增加一个通用保守序列的反义链cDNA(R2)、共两个探针(R1、R2),可以检测到:3A在常温下没有能力合成HSC70mRNA(Fig.5),而在热激条件下,转变为有能力(Fig.6)。启示:3A在热激条件下由不育转变为可育  相似文献   
90.
BackgroundA randomized trial of voluntary medical male circumcision (MC) of HIV—infected men reported increased HIV transmission to female partners among men who resumed sexual intercourse prior to wound healing.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o assess penile HIV shedding after MC.ConclusionPenile HIV shedding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healing of MC wounds. Lower plasma VL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frequency and quantity of HIV shedding from MC wounds. Starting ART prior to MC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reduce male-to-female HIV transmission risk. Research is needed to assess the time on ART required to decrease shedding, and the accep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itiating ART at the time of M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