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9篇
  免费   777篇
  国内免费   9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405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397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646篇
  2013年   618篇
  2012年   704篇
  2011年   586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9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9篇
  196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即丽蕾开唇兰(Anoectochilus lylei Rolfe ex Downie),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唇瓣白色,“Y”形,上唇裂片条状长圆形,中唇有1~3条极短的裂片,距内有2个盾状的胼胝体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观察UC-MSC体内移植对心肌梗死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10μmol/L 5-氮胞苷(5-aza)体外诱导UC-MSC 14 d,通过RT-PCR、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分化效果;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每只3.0 mg/(kg/d),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鼠;在注射ISO 48 h后,实验组将DAPI标记的UC-MSC经两次尾静脉移植给心肌梗死模型鼠,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分别采集实验小鼠的心脏、脾脏,以未移植细胞组的小鼠心肌损伤模型作为对照,通过心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测量,免疫荧光和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色鉴定其体内分化和修复作用。结果 RT-PCR分析表明诱导的UC-MSC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心肌α-actin、TBX5、GATA4和NKx2.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细胞呈心肌α-actin和NKx2.5阳性,且呈双核现象。尾静脉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模型受体鼠心脏均发现有DAPI阳性细胞迁移至心肌组织且呈现心肌α-actin阳性,HBFP染色及心脏和脾脏指数结果显示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的模型鼠有明显的修复和治疗效果。结论 UC-MSC在体外经5-aza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尾静脉体内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小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克隆黄河裸裂尻鱼肥胖基因(obese gene,ob),分析编码蛋白leptin的序列特征,检测ob 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和不同环境温度下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探究黄河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季节性寒冷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利用RT-PCT、5’-RACE和3’-RACE法获得ob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已知cDNA序列设计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PCR引物,进行表达研究。结果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序列全长为1 3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513 bp,编码170个氨基酸。黄河裸裂尻鱼ob mRNA在心脏、肾脏、脂肪、肠、精巢、肝胰脏、鳃、脑和肌肉9个被检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心脏中表达最强,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弱。栖息水域环境温度下降,将显著抑制黄河裸裂尻鱼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表达。结论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特殊的组织表达特征可能与其特定组织的能量代谢及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有关。Leptin在黄河裸裂尻鱼能量代谢调节和季节性环境适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应用羟脯氨酸法测定了牛蛙皮胶原蛋白含量,通过正交实验对牛蛙皮胶原蛋白酸法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结合MTT法测定了胶原蛋白对细胞生长和粘附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牛蛙皮胶原蛋白的含量约为45.1%;温度条件对提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酸种、时间和浓度,最优组合为乙酸、1.5mol/L、37℃、24h;在低浓度时,牛蛙皮胶原蛋白对正常人类肝细胞的生长和粘附性无显著影响,当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对细胞生长和粘附性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成骨不全是一类临床表现为骨质脆弱、易骨折等特征的罕见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90%以上)显性患者发病系由Ⅰ型前胶原α链COL1A1和COL1A2基因突变引起胶原合成量不足 ,或结构改变.少数隐性患者发病为其他相关基因突变导致胶原翻译后过度修饰、折叠、装配和分泌过程异常.本文就成骨不全发病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6.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8月15日—2008年9月7日南海北部调查期间所获得的网采浮游植物资料,对该海域的4个断面共计13个站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等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3属169种(含变种和变型),主要以暖水性、广温性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ceae)37属114种,占总种数的67.4%,甲藻门(Pyrrophyta)12属50种,占总种数的29.6%,蓝藻门(Cyanophyta)2属3种及金藻门(Chrysophyta)2属2种等。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8.06×104cells/m3,其中硅藻丰度平均值为55.72×106cells/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0.81×106cells/m3。调查区域内的优势种包括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藻类为聚类分析(UPMGA)将站点大致上分为4个生态区(珠江口生态区,吕宋海峡区,琼东上升流区和18°N断面区),结果表明,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比较相近的站点具有较高的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  相似文献   
997.
温度控制作为调控蛋白质结晶过程的手段,在结晶实验中被广泛采用。热历史效应作为蛋白质结晶实验中新的影响因素,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重视。控制温度可以改变蛋白质的溶解度,进一步改变溶液的过饱和度,从而影响结晶过程。我们简要总结了温度对蛋白质结晶的影响及应用温度技术控制蛋白质晶体生长的各种技术,为蛋白质结晶工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tetratricopeptide repeat)结构域短片段和Hsp70及Hsp90家族蛋白的相互做用,及其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及PCR的方法,克隆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以及HSPA1A、HSP90AA1的全长基因,并连入酵母双杂交载体,通过ClonTech的酵母双杂交实验体系研究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把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构架稳定表达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的MCF-7细胞系,并通过流式细胞实验观察细胞周期。结果: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能与HSPA1A或HSP90AA1发生相互作用。Ppp5c及TTC16基因的TPR结构域在MCF-7中的过表达能严重影响细胞周期,引起细胞凋亡和S期阻滞。结论:本实验初步揭示了不同蛋白的TPR结构域在与Hsp70及Hsp90蛋白的相互作用性质的异同点以及其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为全面理解TPR结构域的功能、Ppp5c以及TTC16蛋白在细胞内的功能奠定了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白蛾周氏啮小蜂产卵器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产卵器.结果表明,在该蜂的产卵器上共发现了8种感器,分别为毛状感器、栓锥感器、浅凹状感器、乳状感器、钟形感器、栉齿状感器、短锥感器和B(o)hm氏鬃毛.对产卵器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00.
Li H  Pan JY  Liu XJ  Gao JX  Wu HK  Wang C  Peng XX 《Molecular bioSystems》2012,8(9):2303-2311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re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essential for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cell functions. To dat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roles of the protein interacting networks and protein complexes in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protein complexes in Escherichia coli exposed to an antibiotic balofloxacin (BLFX). One homomeric and eight heteromeric protein complexes involved in BLFX resistance were detected. Potential roles of these complexes that are played in BLFX resistance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ategorized into four functional areas: information streams, monosaccharide metabolism, response to stimulus and amino acid metabolic processes. Protein complexes involved in information streams and response to stimulus played more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resistance.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mechanisms on the acquired quinolone-resistance through the GyrA-GyrB complex, and two novel antibiotic-resistant pathways were identified: upregulat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flow and alteration of the response to a stimulus. The balance of the two pathways will be a viable means of reducing BLFX-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