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4篇
  免费   775篇
  国内免费   9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405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97篇
  2015年   559篇
  2014年   655篇
  2013年   619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588篇
  2010年   393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2篇
  1980年   1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0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9篇
  196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旨在探索紫杉醇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NDRG1表达的影响,及紫杉醇对肝癌SMMC7721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提取紫杉醇处理前后SMMC7721细胞的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判断紫杉醇处理前后肝癌细胞中NDRG1表达的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分析紫杉醇处理前后肝癌细胞中NDRG1蛋白表达的情况;应用不同浓度紫杉醇处理肝癌细胞,以MTT法检测处理前后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观察细胞周期变化的况。结果表明紫杉醇处理后的肝癌SMMC7721细胞中NDRG1表达下降,紫杉醇浓度越高,NDRG1表达水平越低,具有浓度依赖性。以MTT法观察紫杉醇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处理肝癌SMMC7721细胞后,癌细胞被明显抑制;以流式细胞术观察紫杉醇作用后肝癌SMMC7721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G2-M期细胞比例升高的程度随浓度增高而升高,细胞越来越多地被阻滞在G2-M期,不能继续分裂增殖。分化相关基因NDRG1的表达可能是肝癌的发病机制之一,紫杉醇可抑制肝癌SMMC 7721细胞中NDRG1的表达;同时紫杉醇能使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阻滞在G2-M期,从而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并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992.
从2013年1月开始欧盟将实施新的保护试验用动物指令2010/63/EU,新指令与旧指点令相比在涉及动物福利和3R原则的许多条款上做了完善,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的最新理念。欧盟保护实验动物法规的变迁,以及适应社会形势和科技进步做出的调整,对于当前中国实验动物实现规范化管理,融入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发展主流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指令条款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实验动物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外包服务和对外贸易中发挥专业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不同周龄和激素水平对长爪沙鼠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以期确定长爪沙鼠最佳超排周龄和激素使用剂量。方法腹腔注射10 IU PMSG/HCG对4~18周龄8个年龄段的雌性长爪沙鼠进行超数排卵,末次注射16~17 h内对各组动物卵母细胞计数,确定最佳超排周龄后,对该年龄动物以5、10、15 IU3个剂量水平腹腔注射PMSG/HCG,观察各组动物的卵母细胞计数差异。结果与其它周龄组相比,6周龄组长爪沙鼠超数排卵后的卵母细胞数最多,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10、15IU等3个剂量组的超排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10 IU组数量最高。结论对长爪沙鼠而言,采用10 IU激素注射和6周龄的动物进行超数排卵,获得的卵母细胞数量最多而且超排效果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以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设置不同的氮、磷营养条件,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对两种微藻的生长状况和种间竞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浓度的增加,两种藻的最大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混合培养中两种微藻的比生长率低于单独培养.在混合培养中,生长前期中肋骨条藻是优势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东海原甲藻成为优势种,且优势种发生变化的时间与营养条件有关.混合培养中,东海原甲藻拐点出现时间在0.5 ~4.9 d,中肋骨条藻为0~2.6d,东海原甲藻拐点出现时间晚于中肋骨条藻.在各营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对中肋骨条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均高于中肋骨条藻对东海原甲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当N为128μmol·L-1、P为32 μmol·L-1时,东海原甲藻的竞争能力是中肋骨条藻的3.8倍,两者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5.
旨在制备与鉴定鼠抗P2X7受体的蛋白单克隆抗体.以人P2X7受体的胞外段制备短肽作为抗原,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离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并培养,挑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制备和鉴定P2X7其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人P2X7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单抗类型重链为IgG1,轻链为κ;该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效价为1∶6.4×104;传30代及液氮中保存6个月,抗体效价稳定;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明该单抗与人细胞表面的P2X7受体蛋白特异地结合.所制备的抗人P2X7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稳定性,为针对P2X7受体为靶点的抗体药物的开发应用、疾病的辅助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植物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植物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操作程序、打靶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就如何有效的提高打靶效率提出了建议,同时对该技术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即丽蕾开唇兰(Anoectochilus lylei Rolfe ex Downie),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唇瓣白色,“Y”形,上唇裂片条状长圆形,中唇有1~3条极短的裂片,距内有2个盾状的胼胝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观察UC-MSC体内移植对心肌梗死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10μmol/L 5-氮胞苷(5-aza)体外诱导UC-MSC 14 d,通过RT-PCR、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分化效果;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每只3.0 mg/(kg/d),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鼠;在注射ISO 48 h后,实验组将DAPI标记的UC-MSC经两次尾静脉移植给心肌梗死模型鼠,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分别采集实验小鼠的心脏、脾脏,以未移植细胞组的小鼠心肌损伤模型作为对照,通过心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测量,免疫荧光和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色鉴定其体内分化和修复作用。结果 RT-PCR分析表明诱导的UC-MSC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心肌α-actin、TBX5、GATA4和NKx2.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细胞呈心肌α-actin和NKx2.5阳性,且呈双核现象。尾静脉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模型受体鼠心脏均发现有DAPI阳性细胞迁移至心肌组织且呈现心肌α-actin阳性,HBFP染色及心脏和脾脏指数结果显示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的模型鼠有明显的修复和治疗效果。结论 UC-MSC在体外经5-aza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尾静脉体内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小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克隆黄河裸裂尻鱼肥胖基因(obese gene,ob),分析编码蛋白leptin的序列特征,检测ob 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和不同环境温度下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探究黄河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季节性寒冷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利用RT-PCT、5’-RACE和3’-RACE法获得ob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已知cDNA序列设计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PCR引物,进行表达研究。结果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序列全长为1 3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513 bp,编码170个氨基酸。黄河裸裂尻鱼ob mRNA在心脏、肾脏、脂肪、肠、精巢、肝胰脏、鳃、脑和肌肉9个被检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心脏中表达最强,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弱。栖息水域环境温度下降,将显著抑制黄河裸裂尻鱼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表达。结论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特殊的组织表达特征可能与其特定组织的能量代谢及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有关。Leptin在黄河裸裂尻鱼能量代谢调节和季节性环境适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羟脯氨酸法测定了牛蛙皮胶原蛋白含量,通过正交实验对牛蛙皮胶原蛋白酸法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结合MTT法测定了胶原蛋白对细胞生长和粘附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牛蛙皮胶原蛋白的含量约为45.1%;温度条件对提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酸种、时间和浓度,最优组合为乙酸、1.5mol/L、37℃、24h;在低浓度时,牛蛙皮胶原蛋白对正常人类肝细胞的生长和粘附性无显著影响,当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对细胞生长和粘附性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