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0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140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阐明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和病毒基因特征。对2018-2019年中国流腮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2018-2019年中国流腮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65/10万和21.48/10万,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是我国流腮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85.30%和82.56%。流腮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份均有流腮病例报告,西部和中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东部地区。2018-2019年共获得160条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SH基因序列,其中150条(93.75%)序列鉴定为F基因型MuV,在我国11个省份检测到;10条(6.25%)序列为G基因型MuV,2019年在广东、湖北和新疆3个省份检测到。和我国既往流行MuV代表株相比,2018-2019年流行的F基因型MuV代表株序列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相对集中。现阶段我国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未发生明显改变,仍呈现病毒自然流行模式;F基因型作为优势流行基因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流行,但毒株的遗传多态性有所降低,这可能和我国实施1剂次腮腺炎疫苗常规免疫策略有关。G基因型MuV主要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但流行范围在逐渐扩大。建议进一步加强两剂次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降低我国腮腺炎易感人群。同时持续性开展MuV流行学和病毒学监测工作,为鉴别病毒的来源,确定病毒传播途径和评估腮腺炎疫苗免疫策略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
留茬免耕播种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大豆间作3种典型春小麦生产模式下,长期留茬免耕播种对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传统翻耕相比,留茬免耕播种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间作的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度下降明显,降幅分别为3.3%~8.6%、9.6%~20.5%和2.9%~8.8%、10.7%~61.7%;单作小麦的出苗均匀度有所提高,其中2019年显著增加14.9%,而出苗率在2020年显著降低4.2%;3种种植方式下,春小麦麦苗整齐度均有所下降。留茬免耕播种3种种植模式下,春小麦成穗数在收获时均与传统翻耕处理持平,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下的春小麦均可以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弱化出苗对产量的影响,在收获时,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0.3%~12.9%(单作小麦)、10.5%~11.9%(小麦/玉米间作)和10.3%~22.5%(小麦/大豆间作),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农田风蚀退化极其严重的河西绿洲灌区,留茬免耕播种是春小麦生产中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黄山松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数量和质量对短期氮(N)添加的响应及其与细菌群落的关联,在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不同N添加水平(0、40和80 kg N·hm-2·a-1)试验,采用三维荧光与平行因子联用法,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分别对土壤DOM和细菌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N添加整体降低了0~10和10~2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DOM腐殖化指数(HIX),其中,高氮(80 kg N·hm-2·a-1)添加下均显著降低。平行因子分析法进一步表明N添加下DOM中类腐殖质组分(C1、C2)的相对含量降低。此外,N添加减少了富营养细菌(变形菌门、酸微菌纲)的相对丰度,而增加了贫营养细菌(斯巴达杆菌纲)的相对丰度。富营养细菌的相对丰度与HIX、C1、C2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易分解的类富里酸组分(C3)呈显著负相关;而贫营养细菌的情况则相反。说明N添加下不同生活策略的细菌类群对DOM中难分解和易分解组分存在明显的偏好性。我们推测N沉降加剧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生活策略的转变可能有助于DOM组分的塑造。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ATP7B基因缺陷(Wilson's disease,WD)小鼠肝脏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自噬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方式,探讨铜累积诱导肝内自噬活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对4周龄和12周龄WD小鼠肝组织进行铜含量检测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自噬相关差异基因做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采用GeneMANIA数据库构建自噬相关差异蛋白的互作网络(PPI)并进行功能注释分析,抑制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其对自噬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WD小鼠肝铜含量显著升高,铜累积导致基因表达模式改变;基于GO数据库统计自噬相关差异基因数目,4周龄和12周龄分别有8个、51个,基于KEGG数据库统计,4周龄和12周龄分别有5个、19个;筛选Ulk1Ddit4Plk3等9个基因进行qRT-PCR,定量结果与测序结果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其编码的蛋白质通过共表达、共定位等方式互相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铜累积导致Ulk1、Plk3、Park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和细胞自噬发生,抑制Ulk1、Plk3、Park2的蛋白质表达可显著下调细胞自噬水平。结论:WD不同阶段的铜累积可调节肝脏多个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其编码的自噬相关蛋白的互相作用共同诱导肝脏自噬活化以缓解肝损伤。  相似文献   
75.
目的:测量医学生学习激情现状,探索相关人口学变量差异及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问卷对1793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18份,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测量对象的学习激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37±0.91);学习激情平均得分在性别(F=9.097,P<0.05)、生源地(F=14.850,P<0.05)、独生子女情况(F=5.470,P<0.05)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绩水平(β=0.094,P<0.01)、发展规划(β=0.105,P<0.01)、生活满意度(β=0.213,P<0.01)和活力(β=0.253,P<0.01)对医学生学习激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生学习激情水平在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成绩水平、发展规划、生活满意度、活力是影响医学生学习激情的因素。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疗效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受试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4例患儿仅接受西咪替丁治疗,研究组4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疗效安全显著,值得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7.
该文旨在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病机理。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以不同质量浓度(0、10、20、40、60μg/mL)的ox-LDL分别处理不同时间(0、3、6、12、24 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LC3 II、Beclin1、p62的含量。不同质量浓度(0、10、20、40、60μg/mL)的ox-LDL处理HSC-T6细胞12 h后,Western blot检测Wnt5a、p-PKCδ、p-STAT3的含量。将HSC-T6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ox-LDL组、ox-LDL+si-NC组和ox-LDL+si-Wnt5a组,经相应处理后用Western blot、qRT-PCR分别检测LC3 II、Beclin1、p62、p-PKCδ、p-STAT3的蛋白和mRNA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检测LC3 II的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HSC-T6脂滴含量变化;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含量。PKCδ抑制剂Rottlerin预处理细胞:将HSC-T6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ox-LDL组、ox-LDL+DMSO组和ox-LDL+Rottlerin组,检测方法与敲低Wnt5a一致。经ox-LDL处理后,HSC-T6细胞中LC3 II、Beclin1含量增加(P<0.05),p62含量减少(P<0.01),且在ox-LDL质量浓度为20μg/mL、作用12 h时达到峰值。ox-LDL质量浓度为20μg/mL、作用12 h时,HSC-T6细胞中Wnt5a、p-PKCδ、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敲低Wnt5a后,HSC-T6细胞中Wnt5a、LC3 II、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p62蛋白表达增多(P<0.01),p-PKCδ、p-STAT3蛋白表达减少(P<0.05),细胞内LC3 II点状聚集减少,脂滴含量减少,细胞培养上清中Hyp、HA、LN含量也减少(P<0.05)。抑制PKCδ后,结果与敲低Wnt5a一致。ox-LDL可通过增强Wnt5a/PKCδ通路诱导HSC-T6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78.
为分析甲状腺癌基因表达谱,筛选疾病相关的基因标志物。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甲状腺癌基因表达数据,运用R/Bioconductor统计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分别应用edgeR算法和limma算法选取肿瘤组织与对照组间倍数改变 > 2,P< 0.05的基因作为差异基因;进一步运用Medcalc统计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鉴定出有诊断标志物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标志物。通过两种运算方法筛选出甲状腺癌组织中存在着1 945个差异基因(上调基因1 033个,下调基因912个);根据差异倍数进一步鉴定出11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且对鉴别肿瘤组与对照组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分析了TCGA中的甲状腺癌表达谱数据,鉴定出了与疾病诊断显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能够为探索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新型分子标志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究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感染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同时检测感染与非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感染18例(16.98%),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17%(12/23),以大肠埃希菌(34.78%,8/23)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3.48%(10/2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09%,6/23)为主;真菌占4.35%(1/23)。感染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患者(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均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高,同时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重视患者高危因素对提高患者手术效果,调整肠道菌群失衡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0.
在简要讨论外来植物相关定义的基础上, 对中国外来归化植物的调查和编目现状进行了概述; 并对近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外来归化植物数据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