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3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前期研究中,已发现人瘦素(leptin)在体外再折叠过程中会形成稳定的二聚体,但其二聚化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分析瘦素二聚体的结构特性,并重点研究体外再折叠过程中瘦素二聚化的机制. 相较与瘦素单体,瘦素二聚体保留了约75%免疫活性及15%受体结合活性,同时显示出明显慢的天然电泳迁移率. 圆二色性分析显示,二聚体基本保留了单体α螺旋索结构特征. 还原性及非还原性凝胶电泳分析和自由巯基测定结果表明,瘦素二聚体是由一对分子间二硫键连接2个单体而成的.为了确定瘦素二聚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子间二硫键,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C96S和C146S两个突变体瘦素. 通过分析C96S及C146S突变体瘦素的体外再折叠特性及过程,并与野生型瘦素相比较,揭示C96S瘦素的二聚体显示出与野生型瘦素二聚体相似的特性,而C146S瘦素不能形成结构稳定的二聚体.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ys146-Cys146分子间二硫键在人瘦素二聚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2.
组织因子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关键启动因子,近年来其在肿瘤细胞迁移等其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已逐渐被揭示.构建了融合有His标签的小鼠组织因子胞外区段重组蛋白基因,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得到大量可溶性重组小鼠组织因子.利用血浆凝集实验和鼠尾流血时间实验对此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进行的活性检测表明,此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引起血浆凝血或缩短鼠尾流血时间.同时,利用此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了小鼠组织因子的小鼠源功能阻断性单克隆抗体,在血浆凝集实验中证明其对小鼠组织因子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利用此阻断性单抗,成功地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减轻了血栓形成,证明组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的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也是组织因子阻断性单抗在此类动物模型中的首次成功应用.通过此项工作,成功地建立了大量制备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蛋白的方法,并进而得到了小鼠组织因子功能阻断性单抗,为利用各种小鼠动物模型对组织因子在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豚鼠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方法将28只雌性豚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造模组。用膀胱内灌注大肠杆菌的方法制作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7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及病理检测。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造模组豚鼠储尿期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多(P〈0.001);正常对照组无腺性膀胱炎病变,生理盐水对照组出现腺性膀胱炎1例,造模组出现7例,造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内灌注大肠杆菌可导致腺性膀胱炎,这证实了细菌感染是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之一,同时为临床上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方法可用于建立腺性膀胱炎的动物模型。同时确立了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4.
目的:研究Rab23分子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探讨这种作用是否与乳腺癌ER+/ER-依赖性相关。方法:选取ER+乳腺癌细胞系Bcap-37、MCF-7和ER-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粒转染提高细胞中Rab23基因的表达和RNA干涉技术减少其表达,运用克隆形成实验、BrdU掺入实验、MTT实验等技术检测Rab23分子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克隆形成实验提示,三种乳腺癌细胞系Rab23质粒转染组的集落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Gli1质粒转染组集落形成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BrdU掺入实验提示,Rab23转染组的三种乳腺癌细胞BrdU掺入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减少(P<0.05),而Rab23干涉组的BrdU掺入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MTT实验显示Rab23转染组A490值最低,其次为对照组,而Rab23干涉组A490值最高(P<0.05)。结论:Rab23分子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乳腺癌ER+/ER-依赖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5.
芙蓉葵是棉属的近缘植物,具有棉花需要的早熟、强结实、耐寒、抗黄萎病等优良性状.本文对芙蓉葵的细胞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其优良性状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和理论依据.利用压片法获得了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芙蓉葵染色体的平均长度为5.96±0.83μm,在1号染色体上发现随体;臂比>2的染色体占10.5%,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1.68,核型类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38=32m+6sm(2SAT).芙蓉葵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正常,中期Ⅰ有19个二价体(19Ⅱ).  相似文献   
116.
过氧亚硝酸根与细胞信号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系统中产生的过氧亚硝酸根(peroxynitrite,ONOO-)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损伤多种生物大分子,产生细胞毒性。细胞通过激活信号通路产生应激反应,其中包括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TK)依赖的多种路径,而ONOO-通过硝化或氧化作用调节酪氨酸的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硝化能直接影响酪氨酸的磷酸化,而磷酸酶的氧化将导致酪氨酸磷酸化/去磷酸化平衡的改变,ONOO-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对认识其生理病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7.
自1973年发现第一个作用于HMG-CoA还原酶的化合物mevastatin以来,多个具有HMG-CoA还原酶抑制活性的抗高血脂新药被开发成功,并成为治疗高血脂症的首选药物。在此简单介绍该类新药的发现与开发过程,并就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一点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18.
生物信息学中,发现、鉴别新基因是承上启下的一步,它既承接了过往如“基因组测序”的工作,又是未来“后基因时代”研究的基石.“基因电脑克隆”是利用计算手段发现、鉴别新基因的方法,SiClone软件实现了“基因电脑克隆”功能.本文对SiClone软件操作的数据库提出并行处理方案,并详述了基于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平台实现的并行优化版本PSiClone.根据已得到的EST数据库,展示了软件并行版PSiClone的运行性能,试验数据库EST序列条数仅仅是NCBI(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dbEST庞大数据库的很小部分,这也暗示我们软件的并行工作对于大数据库的比较和运算将更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9.
何月秋  池树友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15,58(10):1081-1090
【目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黄杨绢野Diaphania perspectalis 的雌蛾性信息素组成及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黄杨绢野螟正常型性成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反-11-十六碳烯醛(E11-16:Ald) 、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等物质进行触角的电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Z-11-16:Ald为中国黄杨绢野螟正常型性信息素主要组分,E-11-16:Ald的含量极低,Z-11-16:OH未检测到。正常型雄性黄杨绢野螟触角对Z-11-16:Ald, E-11-16:Ald, Z-9-16:Ald和Z-11-16:OH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并随着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而对Z-11-16:Ac和E-11-16:Ac的嗅觉反应较弱,低于对植物绿叶气味顺3-己烯乙酸酯(Z-3-6:Ac)的反应。单一Z-1-16:Ald对正常型雄性黄杨绢野螟具有强烈的诱集效果,加入E-11-16:Ald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在统计上则不显著。单一Z-11-16:Ald组分对黑化型雄性黄杨绢野螟无引诱活性,必需加入一定比例的E-11-16:Ald才显示诱蛾活性。Z-11-16:Ald:E-11-16:Ald的比例为250 μg:250 μg时诱集到的黑化型雄性黄杨绢野螟数量最多,而Z-11-16:Ald:E-11-16:Ald的比例为429 μg:71 μg时则诱集到的正常型雄性黄杨绢野螟数量最多。同时,单一Z-11-16:Ald也可引诱大量雄性粘虫Mythimna separata,但E-11-16:Ald抑制其活性。【结论】中国黄杨绢野螟的性信息素主成分是Z-11-16:Ald,单一组分即可在田间强烈引诱雄蛾,E-11-16:Ald的功能只起到微弱的增效作用,但也可能起种的专一性的作用。正常型与黑化型黄杨绢野螟对性信息素的嗅觉反应存在差异,黑化型黄杨绢野螟的性信息素接近日本种,即性信息素组成为Z-11-16:Ald和E-11-16:Ald 的混合物,其比例为1:1,且E-11-16:Ald为必需。  相似文献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45-652
实验通过评价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探讨斜带石斑鱼获得最大生长的饲料蛋氨酸(Met)水平与Met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的关系。添加DL-Met使实验饲料中Met的含量分别为0.71%、0.98%、1.26%、1.57%、1.86%和2.18%(Diet1-Diet6), 配制6组等氮等脂的饲料。选择健康实验鱼初重(9.750.05) g随机分为6组, 每天分别于8: 00和17: 00投喂实验饲料, 养殖8周。结果表明, Diet3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iet1和Diet6组(P0.05); Diet4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肥满度显著高于Diet1、Diet5和Diet6 (P0.05); Diet2和Diet3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iet5组(P0.05), Diet3组幼鱼血糖含量显著低于Diet1组和Diet2组(P0.05),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在Diet3组逐渐降低, Diet46组显著低于Diet2组(P0.05); Diet3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Diet 4组肝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与Diet 3相比差异不显著, 但是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 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 经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可得斜带石斑鱼幼鱼若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 其饲料中Met的最适含量为1.42%(占饲料蛋白3.16%)。在该水平下, 鱼体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PEPCK活性较低, 有利于改善鱼体对能量的利用; SOD和CAT活性升高有利于改善鱼体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