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0 毫秒
91.
2022年6和7月,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分别采集到蛇类2条和1条。经分子与形态学鉴定,德宏州2条蛇为白链蛇[Lycodon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 1875)];而西双版纳的1条蛇与国内原鉴定为细白环蛇(L. subcinctus Boie, 1827)的标本为同种,但与细白环蛇地模标本的分子遗传距离大,系统关系未解决,由于形态高度相似,暂定为细白环蛇(L. cf. subcinctus)。其中,白链蛇的发现恢复了该种在云南省近期才被移除的分布记录,而细白环蛇的发现则佐证了早期文献中长期被忽视的存疑记录。本文讨论了白链蛇在云南的分布历史和细白环蛇的分类问题,并指出未来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尽快摸清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92.
二氧化氮(NO2)是大气氮氧化物之一,是大气气溶胶颗粒形成的主要成分,降低大气NO2浓度可减轻空气中的雾霾.大气NO2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方式降落到植物叶片.植物吸收NO2后主要通过两种代谢途径来降低空气中NO2浓度: 一是主要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利用还原酶的氮代谢途径,二是在质外体和细胞质中的歧化反应.植物吸收NO2干扰了植物正常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包括: 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Na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氮素吸收、光合等生理代谢过程.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大气NO2影响植物生长与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吸收NO2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二氧化氮(NO2)是大气氮氧化物之一,是大气气溶胶颗粒形成的主要成分,降低大气NO2浓度可减轻空气中的雾霾.大气NO2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方式降落到植物叶片.植物吸收NO2后主要通过两种代谢途径来降低空气中NO2浓度: 一是主要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利用还原酶的氮代谢途径,二是在质外体和细胞质中的歧化反应.植物吸收NO2干扰了植物正常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包括: 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Na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氮素吸收、光合等生理代谢过程.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大气NO2影响植物生长与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吸收NO2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阔叶红松林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盈  金光泽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7):2241-2248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关系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植物多样性对森林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而其潜在驱动机制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依托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阔叶红松林9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利用2005年和2015年的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生产力均呈正相关,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强,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减弱;小尺度下系统发育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大于物种多样性.生产力还受到非生物因素影响,在不同尺度下土壤因子与生产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随着尺度的增大,土壤因子对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今后研究中应将进化信息与生态系统功能相联系,可为其他多样性度量提供额外的解释力,同时还应考虑空间尺度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深入了解森林生产力的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心体扩增情况及其与疾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胶质瘤标本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和γ-微管蛋白的表达;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中心体扩增情况。结果:不同标本中,HE染色呈现不同的细胞形态特征;Ki67在正常脑组织中没有表达,但在Ⅰ/Ⅱ、Ⅲ和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80%和100%,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Ki67的表达与胶质瘤级别相关。γ-微管蛋白在正常脑组织和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0%、50%、80%和100%,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胶质瘤级别升高,中心体扩增率增加;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中心体扩增率和脑胶质瘤的级别呈正相关。结论:中心体扩增是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的特征之一,并且与胶质瘤发病阶段有关,提示中心体扩增和脑胶质瘤的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
植被对多年冻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冰冻圈的主体,多年冻土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热交换的产物,它的存在、分布及水热过程受到多种时空尺度环境因子的控制和影响.植被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热量交换的媒介,它的存在和变化影响着多年冻土的水热过程和空间分布.文章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植被对多年冻土影响的研究.首先,植被参与地气之间的水热周转过程,通过反射太阳辐射、贴地植被的吸水保水作用以及截留积雪作用等,对下伏冻土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但是不同植被类型的反射太阳辐射能力、保水与截留能力等各不相同,产生的影响大小有别.其次,同一植被类型的不同层次(如乔木层、灌木层等)对多年冻土的影响也不同,其中贴地植被产生的影响最显著.植被截留积雪,使得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和地表水分重分配复杂化,从而间接地影响多年冻土环境.因此当植被发生扰动后(如森林火灾和砍伐植被),就会对其所处的多年冻土环境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引发冻土灾害,甚至导致多年冻土消融.实际上植被与冻土同为寒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长期地质和生物演化中形成生态平衡.因此,植被还常常被用于指示多年冻土及其空间分布.最后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观察黑龙江株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分泌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于小鼠感染黑龙江株旋毛虫后7、14、21、28和35d,观察模型组及对照组小鼠肠道分泌物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菌群变化。sIg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模型组sIgA分泌水平在感染后14d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但始终保持高水平(P〈0.01)。模型组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在感染后7d略低于对照组(P〈0.05),第14天降至最低水平,随后逐渐升高,至感染后35d恢复正常水平。乳酸杆菌的数量在感染后7d略低于对照组,第14天降至最低水平,随后逐渐增加(P〈0.05)。肠杆菌的数量在感染后7d略高于对照组,感染后14d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后始终保持下降趋势(P〈0.05)。肠球菌在感染后7d略高于对照组(P〈0.05),在14d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后缓慢下降,至感染后35d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旋毛虫感染小鼠sIga的分泌在肠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与旋毛虫感染小鼠免疫系统中sIgA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利用噬菌体十二肽库筛选华支睾吸虫童虫模拟抗原表位,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 用纯化的感染华支睾吸虫童虫的大鼠血清IgG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随机挑取19个阳性噬菌体克隆用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对吸光度值较高的11个克隆进行DNA测序.结果 19个克隆中有17个能与大鼠华支睾吸虫童虫期感染血清发生免疫反应.11个A值较高的克隆中有9个插入序列,其中5个不同的独立序列.结论 用童虫期感染血清作为靶分子筛选肽库,得到的抗原模拟表位对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诊断有较高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9.
记述产自贵州省盘县的管网蛛科三栉毛蛛属1新种,命名为碧云三栉毛蛛Tricalamus biyun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00.
地磁场和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个很有趣的未解之迷。虽然对地磁场的生物学作用至今还知之不多,不过近来有关鸟类利用地磁场信息定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很多鸟类能够对地磁场和外加磁场信息做出反应,这些反应可能通过磁场&#8722;生物化学过程介导。对此,目前有两种被广为接受的解释,一种认为在鸟喙上方存在一个磁场信息感受器,另一种认为通过视觉成像系统感受磁场信息。另外,最近研究发现磁场信息的感知分析功能有明显的单侧优势特征。虽然目前有关鸟类利用磁场信息定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要想解释并利用鸟类的磁场定向功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结合最近的研究发现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