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建立前列腺癌细胞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模型,并探讨该侵袭模型在前列腺癌转移研究方面的意义。方法:将200μl2组前列腺癌细胞加入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上室分别培养12、24、36、48h,加入侵袭模型上室的细胞取不同浓度(1.0×105、2.0×105、3.0×105、4.0×105/m1)温箱中培养,在不同时间点观察不同浓度的前列腺癌细胞穿过基质膜的细胞数,测定2组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结果:穿过ECM胶聚碳酸酯膜的细胞在第12h较少,而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细胞穿膜在24小时前后最显著;同时,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随着细胞浓度增高而增多,但细胞浓度大于3.0×105/ml时,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前列腺癌细胞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模型,其在前列腺癌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侵袭模型的建立可间接判断肿瘤的侵袭力并且对探明前列腺癌的转移机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目的:以粪肠球菌为研究对象,探讨粪肠球菌基因srtA(转肽酶A编码基因)、esp(肠球菌表面蛋白)与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的相关性。方法:用逆转录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生物被膜和浮游菌组细菌srtA、esp两种与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相关的基因其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rtA、esp基因与粪肠球生物被膜菌早期形成密切相关。生物被膜菌组srtA、esp表达量分别是浮游菌组的7.9与13.5倍。结论:srtA、esp基因与粪肠球生物被膜菌形成早期密切相关,可能是生物被膜早期形成的上调因子。  相似文献   
73.
siRNA介导的NFBD1表达沉默对HeLa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FBD1,也称MDC1,是1个参与细胞内DNA损伤后细胞应答反应的重要分子.为探讨NFBD1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分子靶点用于肿瘤治疗的潜在价值,本研究采用siRNA技术抑制NFBD1的表达,并观察了其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半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到的短链NFBD1 siRNA能有效抑制内源NFBD1的表达,抑制程度约100%.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结果表明,siRNA介导的NFBD1表达沉默导致HeLa细胞生长增殖的显著抑制.FACS分析结果表明,NFBD1表达抑制导致sub-G1峰的出现,同时蛋白质印迹分析观察到了caspase 3和PARP(poly-ADP-ribose polymerase)的剪接激活,表明NFBD1表达抑制诱发了细胞凋亡.在该凋亡过程中,P-53及其下游靶分子Bax和Puma的表达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Noxa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显著上调,强烈提示该凋亡过程很可能是1个不依赖P53的凋亡途径,且Noxa的转录激活在该凋亡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结果表明,NFBD1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调节,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74.
临床常见镰刀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Dra Ⅱ和Cfr13 Ⅰ进行RFLP。设计了茄病镰刀菌的种特异性引物Sol1、Sol2,初步验证其特异性。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茄病镰刀菌所占比例最高,除2株串珠镰刀菌外,其余镰刀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茄病、层生和串珠镰刀菌的Dra Ⅱ、Cfr13 I酶切带形互不相同。用Sol1、Sol2扩增受试菌的rDNA ITS,只有茄病镰刀菌为阳性。结论rDNA ITS序列测定及其PCR-RFLP可用于初步鉴别几种临床常见镰刀菌,合适的种特异性引物可以初步快速鉴定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75.
测定并比较分析了真蝽属(Pentatoma)5种昆虫:褐真蝽P.semiannulata、斜纹真蝽P.illuminata、红足真蝽P.rufipes、H本真蝽P.japonica和金绿真蝽P.metallifera以及益蝽亚科2种外群种类(并蝽Pinthaeus humeralis和蠋蝽Arma custos)mtDNA—COII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该5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5种真蝽COII基因A T平均含量(73%)高丁弹尾目、缨尾目和直翅目昆虫,低于双翅目、鳞翅目及膜翅目昆虫,而与缨翅目的蓟马和半翅目的突角长蝽Oncopeltus fasciatus非常接近。系统发育结果显示,红足真蝽与日本真蝽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姊妹群,斜纹真蝽与金绿真蝽亲缘关系较近,也形成一个姊妹群,褐真蝽为较早分化的种类。  相似文献   
76.
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土壤线虫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 2 0 0 3年 7月和 9月 ,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进行土壤线虫取样 ,10个采样区 2 8个调查样地 2次共捕获线虫 10 2 2 0只 ,个体密度平均 182 5 0只 /m2 ,分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 2纲 7目 2 0科 32属。真滑刃属、短体属和垫刃属为优势类群 ,是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土壤线虫群落最重要的类群 ,稀有类群个体数量尽管很少 ,但分布的范围并不狭小 ,线虫各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并末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土壤线虫群落垂直分布 ,受人类活动扰动的生境土壤线虫类群数和个体密度表聚性较差 ,土壤线虫向土壤下层移动明显 ;水平分布 ,天然林和受人类活动扰动生境土壤线虫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差异显著 ;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影响总体是负面的 ,而居民点园地可能增加土壤线虫的类群数和生物多样性。 PPI/MI值对于不同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反映更敏感  相似文献   
77.
20年来,分子系统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飞速的发展.随着可用分子标记和所涉及阶元数量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以及计算能力的进步,人们对完全树(universal tree)将地球上所有物种囊括在内、描述其间的亲缘关系的系统发育树的憧憬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由于rDNA/rRNA是惟一作为所有细胞生命形式所共有的分子标记,其在构建完全树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5年,超级树(supertree)的技术逐步完善,已经在若干类群中有良好的应用,形成了系统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之一,为最终获得完全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8.
培菲康对肝硬化血浆内毒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培菲康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肝硬化模型,其中治疗组予以培菲康液每天灌胃治疗,共8周,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浆内毒指标;并选取70例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其中治疗组口服培菲康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 3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变化。结果 培菲康治疗组的肝硬化大鼠及患者血浆内毒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培菲康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79.
铁扫帚中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铁扫帚中总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并对其进行了薄层层析,结果表明:A3B2C1条件下,总多糖提取率最高。薄层层析得两个组分,其Rf值分别为:0.65和0.55  相似文献   
80.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人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理.用不同强度的HIFU处理人膀胱癌细胞T24,用台盼蓝排斥法染色、细胞增殖试验(MTT法)研究HIFU对癌细胞的杀伤和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癌细胞周期、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HIFU处理后,癌细胞死亡率升高,增殖活性降低,G0/G1期细胞数增加,S期细胞数减少,凋亡指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53、BCL-2和FAS表达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HIFU强度为600 W/cm^2时,HSP70表达阳性细胞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IFU对人膀胱癌细胞T24具有明显的杀伤及抑制作用,其机理与抑制DNA合成有关;HIFU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与P53、BCL-2和FAS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