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3 毫秒
31.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低频超声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低频超声检测MCA狭窄段峰值血流速度(Vs)、微栓子信号(MES)阳性率,比较治疗前、治疗7 d后、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MCA狭窄段Vs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后、14 d后观察组MES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4 d后低于治疗7 d后(P0.05);而观察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与炎症反应,减缓Vs,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2.
本文报道了旨在简化和提高电镜包埋技术的几项新的技术方法。 为了准确而容易地在病毒感染的单层细胞培养上选择包埋所需的细胞,我们设计并应用了名为“顶扣细胞原位包埋技术”。将细小的塑料管放到光学显檄镜的聚光镜的中央,对准预先固定、脱水和浸透了国产618树脂的感染病毒的单层细胞培养,使盖玻片的细胞面向下,对准塑料小管的上端井顶扣之。应用此项技术,我们在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疤疹病毒上取得了初步结果。该项技术的优点在于:①比较准确地选择早期病变细胞,有助于克服电子显微镜观察上的困难;③简而易行,避免了一些复杂的包埋程序,节省时间和村料。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试管内单层细胞原位包埋方法和简易的人和动物气管和支气管定向包埋方法。正烷烃发酵生产柠檬酸及异柠檬酸的研究I.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PC 711的分离与鉴定上海新型发酵厂和复旦大学生物系石油发酵科研协作组 1.用土壤增殖培养方法筛得若干株酵母,均能以正烷烃为唯一碳源产生柠檬酸和异柠檬酸。若于培养基中加适量碳酸钙则产总酸值均在2.5%以上。 2.产酸较高的菌株Pc 7¨,经鉴定是解脂假丝酵母。摇瓶培养2天后菌体生长达到 高峰,5天后总酸达到7—8%,对投油转化率130%左右。 3.发酵液中异拧檬酸分别用纸层析和旋光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简易、有效,适于筛选、条件试验和菌种诱变等工作中应用。 4.菌体的产酸过程中,柠檬酸与异柠檬酸含量相近,平行上升,而改变培养基氮源等又能形成其它产物。  相似文献   
33.
绢丝丽蚌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绢丝丽蚌卵为均黄卵,爱精卵在雌蚌外鳃中进行胚胎发育,其卵裂为不等完全卵裂。在秋季自然常湿(水温变幅为24-8℃)时,胚胎发育历时51d,经过卵裂期、原肠期,发育为具有透明原壳、过钩、闭壳肌丝、内足丝、刚毛和外足丝的成熟钩介幼虫。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与外鳃特征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β,白介素-6(IL-6),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及IL-6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及IL-6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BP及NSE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BP及NSE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用聚乙二醇 (PEG) 6 0 0 0对甘薯愈伤组织进行处理后观察到其所含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这些变化随PEG的浓度不同 ,处理时间长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低浓度的PEG(0 5 %、 1% )处理愈伤组织其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幅度较小 ;而高浓度 (8% )的PEG处理所引起的淀粉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大 ;这一结果显示了PEG对甘薯愈伤组织淀粉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6.
果蝇饲养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防止培养基长霉 当外界温度不适应果蝇生长时(温度低于18℃).培养基接种后的7d内,特别容易长霉。要避免长霉,应注意:①培养果蝇用的器皿要严格消毒。培养瓶洗干净后,自然凉干,再与棉塞一道进行高温干燥灭菌(120℃,30min)。②培养基要营养全面。果蝇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本实验室用的是玉米培养基,配方及配料如下:水750mL煮开,加琼脂6.2g,待琼脂溶解后加白糖62.5g,搅拌溶解后再加调成糊状的玉米糊(玉米82.5g.用冷水调成糊状,  相似文献   
37.
武湖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武湖日本沼虾产卵场位于全湖沿岸带.越冬虾主要繁殖期为春夏季(4月中旬~7月中旬,水温20.5~31℃)。当年虾繁殖期为秋季(7月中旬~9月中旬,水温31~23℃),7月中下旬为新老世代交替期.非繁殖季节雄虾多于雌虾,繁殖季节雌虾多于雄虾.越冬虾绝对繁殖力明显大于当年虾.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与体重呈直线相关.相对繁殖力RW为常数,其95%置信区间为1067.76±16.94eggs·g-1。  相似文献   
38.
斜纹夜蛾泛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对脑内蛋白的选择性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从斜纹夜娥(Spodoptera litura)细胞中克隆了泛素基因的编码区,CenBank登录号AF436066。序列分析表明,该编码区的长度为228bp,编码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质量为8.56kD的蛋白,其等电点为6.56。同源性比较发现,斜纹夜峨泛素基因不仅与其它真核生物的泛素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96%以上的相似性,而且与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ltMNPV)泛素基因的同源性为84%。RT—PCR分析发现,泛素基因在所检测的斜纹夜蛾幼虫多种组织,尤其是脂肪体中均有表达。采用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QEUB,在大肠杆菌M15中诱导并高效表达出了带有His—tag的重组融合蛋白,薄层扫描分析得知靶蛋白约占总蛋白的37%。利用Ni—NTA亲和层析胶纯化得到重组融合蛋白,经SDS—PAGE鉴定为单一区带,为进一步研究S.litura泛素在SpltMNPV感染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洋葱因取材方便、发根条件简单、染色体数目少(2n=16),因此常作为有丝分裂实验的首选材料^[1]。但由于菜农在采收洋葱后会喷洒一种植物保鲜剂—青鲜素(MH),这就阻碍了洋葱发根。根据笔者的发现,春季(3、4月)洋葱发根根多,其他时间发根根非常少^[2],因此对开展此实验,取材在时间上受到限制,但若采用蚕豆根尖,可避免此问题,  相似文献   
40.
近期的脑成像研究在盲人等感官缺陷被试者身上发现了感觉替换现象,即传统上认为仅对单一感觉通道刺激反应的皮层区域也参与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类似的效应在感觉剥夺(蒙住眼睛)的明视人被试中也被观察到,提示脑内可能预存着多感觉交互作用的神经通路.通常认为,上述神经通路在常态的人脑中是以潜伏形式存在的,只有当感觉剥夺时才显露出来或得到加强.但是,感觉剥夺是否是该类神经通路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已有的研究尚缺乏确切的证据.采用统计力度较强的实验设计,给未蒙眼明视人被试听觉呈现一组名词,要求其对听到的每一个词语做出是人工物体还是自然物体的语义判断.对同步采集的功能磁共振信号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到视皮层脑区有显著激活.这些结果表明,跨感觉通道的神经通路在未实施感觉剥夺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显示出来,因而在常态人脑中也不是完全以潜伏形式存在的.上述研究为建立多感觉交互作用神经机制的具体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