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南方红豆杉的天然更新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9-12月,在皖南仙寓山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天然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更新种群集中分布于仙寓山海拔540 m以上面积约1.1 hm2的山坡上,与毛竹混生.共统计红豆杉1 331株,其中高度30 cm以下的幼苗1 167株,占总数的87.68%.该红豆杉种群为缓慢增长型种群,空间水平格局呈聚集分布.经过对结实母树的定点连续观察,记录到10种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其中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和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为主要的取食者和传播者.食果鸟类吞入种子后,消化果肉(假种皮)后,种子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野外调查中,在鸟类经常活动的地点发现带有红豆杉种子新鲜的鸟类粪便,每个含有1~2颗种子.未被鸟类取食的落果自然掉落于树冠下,假种皮被昆虫取食或腐烂,种子在母树下能正常萌发,但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鸟类在该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将种子传播至适宜萌发和生长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302.
目的建立猴外周血单核细胞SV40DNA的PCR检测方法,对猕猴SV40T抗原基因进行检测。方法使用PCR方法对分别来自野外(云南宁蒗71只、景东60只)及笼养猕猴(64只)的SV40大T抗原基因进行检测,同时对扩增出的阳性结果进行测序。结果在195份样本中,有4只来自野生猴样本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3.1%,4/131),1只来自笼养猴样本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1.6%,1/64)。测序结果显示:猴血样本扩增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的SV40大T抗原C-末端的基因序列片段有15个核苷酸不同(3.3%差异),与SV40.776标准株的序列基本一致,但SV40—776在nt3020处有一缺口。结论云南野生及笼养猕猴猴群均能检出SV40T抗原基因。因此建立SV40病毒的DNA检测技术,对用于科研及疫苗生产的实验猕猴的病毒学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3.
血细胞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方法。方法体重为4~5 kg的实验猕猴5只,采集前一个月内分3次进行自体或异体血液于4℃储备共120 mL,用于采集时填充管路。5只猴采集前接受rhGM-CSF 20μg/kg皮下注射动员4~5 d,麻醉动物后行股动脉穿刺,选择自动外周血干细胞收集程序(Auto-PBSC)进行采集。采集结束后管路中血液以10 mL/min回输给动物3~5 min。结果生长因子连续注射第4天外周血白细胞数增至最高,收获细胞数量随循环血量和采集次数增加而增多。经动员的所有猴能够采集到需要的PBMC,最多达9.9×108,采集次数1~3次,循环血量达750~1420 mL,实验结束后1只猕猴因心脏衰竭死亡。结论人用血细胞分离机可用于4~5 kg实验猕猴PBMC的大量采集。由于动物不同于人体,为保证采集成功需要选用适合于猕猴的程序,采集前做好储血和生长因子动员准备,稳定的麻醉保定,提高抗凝剂比例,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关键。  相似文献   
304.
以水稻(Oryza sativa L.)精细胞与二细胞花粉的差减文库中得到的在精细胞中优势表达的克隆作为探针,筛选水稻精细胞cDNA文库,得到对应的两个全长cDNA克隆.序列分析表明两个全长cDNA阳性克隆长度分别为2 278 bp和2 437 bp,共同拥有一个由579个氨基酸组成的开放读码框,分子量为66.7 kD,等电点为4.885.在GenBank 中比较显示与拟南芥的肌球重链蛋白有一定的同源性(46%),并具有肌球蛋白特色的结构域.资料显示肌球蛋白在高等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此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RSSG58基因在水稻精细胞中表达量很高,在其他组织和细胞中未检测到表达,同时还表明在精细胞中存在两类大小不同的转录本.用更为灵敏的RT-PCR方法进行检测分析表明此基因在叶、花粉母细胞期幼穗、单细胞花粉、二细胞花粉、成熟花粉、授粉子房和精细胞中均有表达,但在精细胞中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细胞,证明此基因是在水稻精细胞中优势表达的.  相似文献   
305.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组织培养条件下,将川贝母愈伤口组织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和为水仙素处理一段时间,或者经一定浓度的和为水仙素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培养,均可诱发川贝母多倍体的产生,但以前者效果较好。在秋水仙素浓度为1000mg/L。处理5d的条件下,诱导率最高达70%。细胞染色体鉴定结果为: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48,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2x=24。  相似文献   
30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是我国长江以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常见小型蜥蜴类,在动物学教材中常作为爬行纲的代表动物。为便于教学和研究,现将这两种麻蜥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如下。1 两种麻蜥的分布及形态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我国有9种,其中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种类。关于两种麻蜥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和形  相似文献   
307.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黄腐酸对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FXY-10细胞生长、油脂合成的影响,研究于Kuh1培养基中添加4种不同浓度的黄腐酸(40、80、120和160 mg/L),优化出异养培养条件下最适合藻细胞生长的黄腐酸浓度;并采用黄腐酸与异养-自养两步培养联用的方法提高细胞量和油脂含量,自养培养时在培养基中添加5、25、125和625 mg/L的黄腐酸诱导油脂的合成。结果表明,80 mg/L的黄腐酸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细胞量可达6.4 g/L,为对照组的1.5倍。黄腐酸的浓度增加至160 mg/L,藻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自养培养阶段,添加25 mg/L的黄腐酸能显著地提高藻细胞的油脂含量,其油脂含量从30.78%增加至54.65%。黄腐酸对于单针藻的生长和油脂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黄腐酸与两步法联用在提高微藻细胞量和油脂含量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8.
为了探讨不同形态的微囊藻(Microcystis)对光的耐受能力及其应对机制,研究比较了短期高光强条件下群体微囊藻和单细胞微囊藻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高光强胁迫下,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的叶绿素含量、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均降低,但与单细胞微囊藻相比,群体微囊藻的下降幅度较小;在高光强胁迫下,群体微囊藻的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显著增加,而单细胞微囊藻只有CAT活性增加;在短期高光胁迫下,群体微囊藻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群体微囊藻比单细胞微囊藻能耐受更高的光强,也暗示了群体微囊藻在野外高光强条件下更具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09.
目的:探讨数字化康复系统对于小儿脑瘫拇内收畸形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普陀区残联系统下脑瘫患儿21例及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门诊家庭康复每月随访的脑瘫患儿21例,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由家长行常规OT训练后佩戴为患儿定制的拇外展支具进行治疗,治疗组除以上治疗外加用数字化康复系统随访治疗。三个月后,对疗效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拇指内收肌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90.5%和8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ROM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P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MFM比较两组治疗后FMF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FMFM显著高于(P0.01)。结论:家庭(社区)数字化康复系统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脑瘫拇内收畸形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10.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联合呋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了8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左西孟旦注射液,观察组(41例)给予左西孟旦联合呋塞米治疗后24 h,通过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心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随访3 d内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左西孟旦联合呋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患者共37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V,LVEF,NT-pro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V和LVEF水平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d,两组不良反应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左西孟旦联合呋塞米对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增强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减轻心力衰竭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