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51.
足跟病患120例,采用电磁治疗机,足跟痛区治疗。完全缓解46例,显效38例,好转25例,无效11例,有效率91%。  相似文献   
152.
为了揭示婴儿吸乳偏好以及母猴携抱偏好发育过程,对具有不同生育背景的出生一周的婴儿吸乳偏好和母亲携抱偏好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对32 对母婴(7 个初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25 个多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的雌性携抱婴猴偏好行为,及其婴猴的吸乳偏好行为进行了记录。经对比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初次生育雌性的婴儿在吸乳时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偏好(t(6) = - 3.731,P = 0.010),再次生育雌性的婴儿没有出现群体水平的吸乳偏好(t(24) = 0.854,P = 0.402);初次生育的雌性会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携抱偏好(t(6) = - 3.890,P = 0.008),再次生育的雌性没有群体水平的偏好方向存在(t(24) = 1. 955,P = 0.062);同母婴儿绝大部分(8/9)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吸乳偏好(N1 = 8,N2 = 1,P = 0.039)。这表明,再次生育经历会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新生婴儿的吸乳偏好进而影响雌性的携抱偏好。  相似文献   
153.
秦岭川金丝猴个体间团抱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抱行为作为保持体温与增进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经在非人灵长类中广泛存在,受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在各物种间呈现出多样的模式。本研究自2007 年9 月至2008 年4 月间,运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模式进行了1 637 回次的扫描,结果表明研究群内的个体回避单独休息,倾向于形成团抱,团抱主要发生在2 个或3 个个体之间,较少形成4 个或4 个以上个体的团抱;团抱主要由青少年个体和成年雌性组成,成年雄性和携婴雌性多参与小的团抱,青少年猴更频繁地出现在3 个个体的团抱中,未携婴雌性在4 个和4 个以上个体团抱中比例明显增加;秦岭川金丝猴各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团抱伙伴的选择有各自的偏好,大多数团抱由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发起,但获得较少的团抱;雌性和携婴雌性较少主动发出但获得较多的团抱,这显示出雌性作为团抱的主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亲和力;此外团抱模式还存在季节性的变化,冬季寒冷期团抱的频率和大小都会增加,并且个体选择在距离地面较近的区域团抱以保持体温,春季生育期个体倾向于在树冠层团抱以获得新鲜的食物并且避免婴猴被捕食。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行为是物种在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下对山地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在进化中以行为模式获得更高适合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4.
亲缘选择是动物进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非人灵长类因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是亲缘选择研究领域的重要类群。动物进行亲缘选择的前提是亲缘识别,并常通过社会行为的亲缘偏向表现。因此,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的亲缘识别机制和亲缘关系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熟悉性和表现型匹配是目前普遍认同的非人灵长类亲缘识别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可能共同在灵长类的亲缘识别中起作用;在非人灵长类中,亲缘关系是影响社会行为模式的主导因子,它影响着多种灵长类个体的友好行为、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选择,同时亲缘偏向行为在不同物种中表现不尽相同,说明亲缘选择理论可以部分解释灵长类的行为,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两种亲缘识别机制的异同以及在实际研究中利用亲缘选择理论解释非人灵长
类社会行为的局限及可能原因。目前,对非人灵长类社会中的亲缘选择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依然存在诸如汉密尔顿规则参数估计和新大陆猴的亲缘选择研究案例的难点,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5.
群体生活利弊并存,有利的一面是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和提高了优势资源共享度,不利的一面是时刻面临群内资源竞争。等级关系是群居非人灵长类物种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源调节方式,制约着优势资源在个体间的分配。为了探讨川金丝猴群的优势资源占有规律与社会等级的关系,本研究以秦岭北坡中段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玉皇庙村的一个人工投食川金丝猴的4 个一雄多雌单元(OMU)内成年雌性为研究对象,从2009 年9 月至2010 年1 月通过设计同心圆,以优势资源区域占有频次、时间等参数指标计算获取程度,从而对该猴群成年雌性的等级关系进行判定。结果证实取食和休息阶段的等级顺序基本上一致,通过Spearman 相关性非参数检验将投食和休息时的等级顺序与早期采用取代行为判定结果进行比较,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利用优势资源占有确立单元内雌性等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野外操作和数据统计上更简单易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判定雌性等级,或许能为野外投食和笼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雌性等级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6.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细叶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土著动物,对低氧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为了探讨在低氧环境中两者肺细叶结构的适应特征,应用体视学方法测量了肺细叶相关指标.结果发现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单位面积肺泡数显著高于SD大鼠,单个肺泡面积和弹性纤维/肺实质比显著低于SD大鼠;高原鼢鼠肺泡隔厚度最厚,高原鼠兔最薄,且三种动物具显著差异;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Ta)和调和平均厚度(Th) 均显著低于SD 大鼠;在三个级别的微血管中,高原鼠兔中膜肌层厚度显著低于高原鼢鼠,两种高原动物均显著低于SD大鼠;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SD大鼠.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细叶结构特征表现出一定趋同,这些特征有利于在低氧条件下提高肺气体扩散容量;但是,肺泡隔厚度和微血管中膜肌层厚度/血管外径比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生境造成的[动物学报 54(3):531-539,2008].  相似文献   
157.
在PCR-DGGE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中应用GC发卡结构的效应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罗海峰  齐鸿雁  薛凯  王晓谊  王川  张洪勋 《生态学报》2003,23(10):2170-2175
应用普通细胞裂解法提取 3株实验菌株 (Escherichia coli DH5α,Staphylococcus aureus SA- 1和 A-grobacterium tumerfaciens 1 31 2 9)的基因组 DNA和应用基于高盐和长时高热的细胞裂解法提取 7种不同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的基因组 DNA,两组不同结构的引物 F3 57GC,R51 8(在正向引物的 5′端有 GC发卡结构 )和 F3 57,R51 8,分别对实验菌株和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 1 6Sr RNA基因 V3区进行扩增 ,均得到了目的片段。比较了不同引物扩增的 1 6S r DNA片段在 DGGE中的不同电泳行为 ,结果表明 ,含 GC发卡结构的PCR扩增产物在 DGGE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分离 ,而无 GC发卡结构的 PCR产物则不能在 DGGE中获得满意分离。引入 GC发卡结构 ,使得对不同微生物的定性和分类更深入细致  相似文献   
158.
黄土高原人工整地与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系统地讨论了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的一些技术措施: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有效控制地上苗体散失水分,通过整地和吸水剂使用提高根际土壤含水量,以保证苗木水分平衡而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系列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59.
通过扫描电镜对澜沧荛花Wikstroemia delavayi花部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旨在为该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花部发育形态学资料.澜沧荛花花部的发生和早期发育呈远轴面向近轴面的顺序,但这一式样由于近轴面的器官在早期发育之后生长加速发生了转变.因此,花开放时所表现的所谓辐射对称,显然是由同一轮器官的异率生长所导致的次生现象.花盘发生于花萼筒基部的远轴面上,与花萼、雄蕊的发生间隔时间较长.花盘原基在下轮雄蕊着生处凹陷或间断,与之相对应,花盘裂片与下轮雄蕊呈互生.由此,花盘显然不是花托的一部分,也不是象花萼、雄蕊和心皮一样的独立结构,将其解释为雄蕊群的一部分更合理.花盘的发生和早期发育及其着生位置同其他花部器官的发生和发育式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对进一步阐明瑞香属Daphne和荛花属Wikstroemia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一定意义.根据对雌蕊群的发生和发育过程观察,该种的子房是由一个近轴面的可育心皮和一个远轴面的不育心皮融合而成的单室子房,为假单心皮雌蕊.尽管荛花属和瑞香属均属于单室子房,但澜沧荛花的子房维管束中的腹束排列于中轴位置,而目前资料显示瑞香属植物的腹束接近于侧膜位置,这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0.
五味子甲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五味子甲素体外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的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五味子甲素以不同浓度加入细胞培养体系 ,作用不同时间后 ,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 ;用对硝基苯二钠基质动力学法 (PNPP)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用改良的Lowry法测蛋白含量。 结果 五味子甲素在 0 75× 10 -5mol/L及 0 75× 10 -9mol/L浓度范围内 2 4h ,72h ,0 75× 10 -4 ~ 0 75× 10 -7mol/L 48h促进成骨细胞增殖 ,在 0 75× 10 -5~ 0 75× 10 -6mol/L浓度范围内 48h提高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论 五味子甲素体外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