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11.
内蒙古羊草草原群落主要植物的热值动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鲍雅静  李政海 《生态学报》2003,23(3):606-613
对内蒙古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的干重热值动态研究表明,热值随植物种类,植物部位,取样时植物所处物候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地上部分热值的变动范围在15703-18141J/g之间,其中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g microphylla)的热值最高,禾草类植物的热值多数较高,而大多数杂类草的热值相对较低,主要植物种群地下部分热值的分布范围为15051-16410J/g。其中根茎型草地下部分热值较高。不同种类植物地下部分热值差异并不与地上部分一致,根茎型禾草地上、地下部分热值差异较小,而须根型植物差异较在,不同种群的植物地上部分热值随植物候期的不同而波动,其变化规律是与植物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联系的,不同植物种群热值的年际小 规律有所不同,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洽草(Koeloria cristata)的年际热值波动相关显著。但与生长季降水量和生长季累积日照时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植物热值的 种内变化反映了植物生长状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2.
低聚异麦芽糖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低聚异麦芽糖浆IMO-50为原料,又应用纳滤分离技术生产低聚异麦芽糖浆IMO-90,再采用特殊的氢化工艺技术生产高纯度低聚异麦芽糖醇IMO-H。  相似文献   
113.
百色旧石器遗址的若干地貌演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百色盆地形成于第三纪初期, 并沉积湖相含煤建造。早第三纪末在喜马拉雅运动主幕作用下, 盆地上升, 早第三纪沉积出现错断和挤压, 并遭受剥蚀。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时期, 构造运动表现为间歇式抬升,盆地中形成七级阶地。第Ⅳ级阶地沉积中多处发现旧石器遗址,在相同层位还一起发现埋藏的玻璃陨石, 说明旧石器遗址的地质年龄大致在距今73万年左右。有时在第Ⅳ级阶地沉积的不同岩石地层单元中都发现有旧石器, 根据地层穿时性分析, 推测它们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此外, 第Ⅳ级阶地形成后, 受构造运动影响, 该阶地被错断、抬升, 有时形成多级台地, 但通过野外调查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同一阶地。  相似文献   
114.
由于食品环境因素对于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选取食品中常见环境因素pH、NaCl和温度,研究其对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的影响。采用两倍梯度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不同浓度倍数MIC处理沙门氏菌的结果,将50倍MIC处理4 h作为分离并得到持留菌的条件。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控制不同的pH、NaCl浓度和温度等沙门氏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结果发现:与pH为7.0、1.0%NaCl、37℃时的沙门氏菌持留菌相比,pH为4.0、6.0%NaCl、15℃时的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数量上升,分别上升了1.47、1.32和1.54(以lg(存活率)计),P<0.05)。此外,本文验证了沙门氏菌持留菌的数量和比例与沙门氏菌生长呈正相关关系,为后续探究食品环境中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机制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本文研究了GDNF对体外培养各个时期的脊髓神经元的作用。通过MTT法检测GDNF对脊髓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发现GDNF能促进培养7天及14天的神经元存活。 通过活体观察、尼氏染色、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GDNF对脊髓神经元生长锥数目、胞体大小、突起长度及分枝、侧棘形成的影响,发现GDNF对体外培养1—3周的脊髓神经元有明显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16.
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GDN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管套接大鼠切断的坐骨神经模型 ,局部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观察到外源性GDNF能减少脊髓修复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 ,降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中胆碱酯酶 (CHE)及酸性磷酸酶 (ACP)变化的幅度。这表明外源性GDNF能保护周围神经切断后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17.
ATOM 1.0:基于GPU的电子断层重构软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断层成像技术能够在纳米尺度下重构出不具有全同性的细胞或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针对现有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中重构软件的不足,特别是迭代重构算法速度慢的缺点,我们开发了一款基于Graphic Processor Unit(GPU)平台的电子断层重构软件——ATOM,实现了图像对位、重构参数计算、三维重构及数据可视化等电子断层重构的基本功能。其中,在二维对位方面,ATOM实现了迭代的无标记平移和旋转对位;在三维重构方面,实现了背投影和多种迭代重构算法,并实现了迭代重构在GPU平台上的并行加速,获得了良好的加速比,如SIRT算法得到了47倍加速比。ATOM是绿色开源软件,可以运行在支持Qt和CUDA的所有操作系统上。ATOM为图形界面软件,结合详尽的安装及使用文档,便于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对鹌鹑肠道微生物总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效率进行比较,探讨DNA质量以及PCR-DGGE反应条件对研究鹌鹑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常规的饱和苯酚/氯仿法和3种试剂盒(QIAGEN试剂盒、上海生工试剂盒、天根试剂盒)方法提取鹌鹑肠道微生物总DNA,分别以细菌V3可变区引物和V6-V8可变区引物以及不同退火温度进行PCR-DGGE分析。QIAGEN试剂盒法提取的肠道微生物总DNA的A260/A280值在1.8-1.9之间,浓度约200 ng/μL,DGGE微生物多样性条带均匀度均高于其他3种提取方法。此外,利用不同引物扩增的DGGE图谱发现,以V6-V8可变区引物扩增的DGGE图谱条带均匀,分离充分,较V3可变区更能反映鹌鹑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同时,随PCR退火温度的升高,V6-V8可变区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V3可变区的微生物多样性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9.
目的通过构建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乳腺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共培养模型,探讨MSC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含荧光基因第三代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感染人类脐带分离提取的MSC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以单独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分别设立对照,2种乳腺癌细胞分别与MSC共培养,检测乳腺癌细胞在MSC作用下增生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结果MSC在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第3天共培养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数高于单独MDA-MB-231培养组[(5.50±0.71)×10^3个比(1.63±0.41)×10^3个],培养至第7天,两组间MDA-MB-231细胞数差异进一步增大[(81.25±7.40)×10^3个比(26.25±4.15)×1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共培养后MSC促进乳腺癌细胞表达干细胞特有标记物CD90,MCF-7从共培养第2天CD90表达率(1.38±0.30)﹪升高至第9天(92.45±2.04)﹪。在共培养中MSC围绕肿瘤细胞集落方式生长,在形态上变长,并发现一种新型混合细胞(hybrid融合细胞)同时表达绿色和红色荧光,且对化疗药物更敏感。结论MSC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伴随MSC形态学改变和hybrid融合细胞出现,乳腺癌细胞获得MSC特有CD90表达。  相似文献   
120.
摘要 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龈沟液中弹性蛋白酶的变化价值,希望为早期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12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就诊的牙周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正畸治疗,检测正畸治疗前后弹性蛋白酶、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的变化,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判定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对于正畸治疗的美观、固位、稳定性均满意。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PD、BOP、AL都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也低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龈沟液弹性蛋白酶值都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也低于治疗后1个月(P<0.05)。Spearman分析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龈沟液弹性蛋白酶变化差值与PD、BOP、AL变化差值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PD、BOP、AL变化差值作为影响龈沟液弹性蛋白酶变化差值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龈沟液中弹性蛋白酶水平显著下降,与患者的病情变化显著相关,也是反映与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