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41.
黄土旱塬区冬小麦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及土壤碳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依据黄土旱塬区黑垆土上中国科学院长武站长期定位试验 (始于1984年),于2008年3月到6月,测定了冬小麦连作系统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土壤呼吸日变化、生育期变化以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 DOC)和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MBC),研究了施肥措施对土壤呼吸、DOC和MBC的影响以及土壤呼吸与碳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结果表明,冬小麦连作系统中土壤呼吸的日变化格局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2:00左右(拔节期)和14:30左右(成熟期),最小值出现在0:00~3:00之间或6:00左右;冬小麦土壤呼吸速率拔节期最高,其次是灌浆后期,抽穗期最低;不同施肥条件下,各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NPM>M>NP>N>CK>F.土壤水分亏缺是导致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呼吸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各施肥处理DOC含量高低顺序为灌浆期>抽穗期>成熟期>返青期>拔节期;除M,NPM处理MBC含量拔节期>灌浆期外,各施肥处理MBC含量高低顺序为成熟期>抽穗期>灌浆期>拔节期>返青期.同一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与DOC,MBC的相关性较低,但同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以F处理土壤呼吸为基础,估算CK、N和NP处理生育期根系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6%、45%和54%.  相似文献   
942.
刺槐叶瘿蚊在中国的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CLIMEX模型预测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参照我国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槐叶瘿蚊在中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在中国潜在的分布区范围是98 30°~132.03°E,24.23°~47.41°N.最宜适生区(EI ≥ 15)包括华北、华中、华南及云南大部分地区;适生区(5 ≤ EI<15):包括辽宁和河北中南部,山西及陕西南部,四川、甘肃东南部分地区;半适生区(0 < EI < 5):包括黑龙江、吉林、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西藏、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其余各地的EI值均小于等于0,属于非适生区.预测其在中国的风险值为2.26,根据国际上风险值分级标准,属于高度危险生物.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43.
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IL35-IgG4(Fc)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稳定转染CHO/DG44细胞并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的人髓性白血病细胞株KG-I cDNA文库中克隆EBI3和IL-12p35 cDNA, 重叠PCR法连接2个片段, 并克隆到IgG4(Fc)- pOptiVEC?-TOPO?载体上,对新构建的IL-35-IgG4 (Fc) pOptiVEC?-TOPO?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酶切、测序、PCR鉴定; 脂质体法转染CHO/DG44细胞; RT-PCR检测转染结果, 采用a-MEM-培养基筛选实验组细胞, 对筛选的阳性克隆细胞再进行氨甲喋呤(Methotrexate, MTX)的加压筛选, ProteinG-Agarose纯化阳性克隆培养上清, 免疫印迹检测目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IL-35-IgG4 (Fc) pOptiVEC?-TOPO?表达载体稳定转染CHO/DG44细胞并获得阳性克隆; SDS-PAGE电泳得到一条与预期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相符的蛋白条带; 该蛋白能与羊抗人IgG4抗体特异结合。本实验获得了能够稳定表达具有稳定结构的IL35-IgG4(Fc)融合蛋白的CHO/DG44细胞株。  相似文献   
944.
为探讨口蹄疫病毒Lpro致MDBK细胞病变效应中的形态学变化,本实验在成功构建可稳定表达口蹄疫病毒Lpro目的基因的MDBK细胞系的基础上,人工诱导Lpro表达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Hoechst33258染色、AO-EB染色、DNALadder等进行检测,研究口蹄疫病毒Lpro致MDBK细胞的病变效应。结果显示,MDBK细胞系在诱导表达口蹄疫病毒Lpro24h后,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形态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核浓缩、细胞周围出现透明圈等现象;Hoechst33258染色检测呈现典型的细胞核浓缩和梅花状核碎裂;诱导表达Lpro36h后,AO-EB染色显示早期病变细胞核染亮绿色呈致密斑块或碎片状,晚期病变细胞核染橘黄色呈致密斑块;DNA凝胶电泳显示可见的DNALadder"梯状"条带。证明口蹄疫病毒Lpro在体外可诱导MDBK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945.
以花楷械、青楷械和小楷械的嫩茎段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最适合于嫩茎腋芽生长伸长同时生根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合花楷械的培养基为:改良MS+IAA0.10mg·L^-1+GAa1.10mg·L^-1,再生率为98%;最适合青楷械的培养基为:改良MS+IAA0.40mg·L^-1+IBA0.10mg·L^-1+NAA0.07mg·L^-1+GA31.10mg·L^-1,再生率为96%;最适合小楷械的培养基为:改良MS+IBA0.10mg·L^-1+GA31.10mg·L^-1,再生率为94%.以再生植株的茎节为材料进行快繁的结果表明,在30-35d的一个培养周期内,增殖倍数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946.
从麻疯树cDNA文库中筛选到包含完整编码序列的ADP核糖基化因子的cDNA序列,命名为Jc-arf.其长度为887bp,开放阅读框546bp,推测的编码蛋白含181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GTP结合蛋白家族的特点:P框(GLDAAGKT)、G’框(DVGGQ)和G框(NKQDL)。序列分析显示,Jc-arf矿接近于人类ClassI型arf基因,其蛋白序列与多种植物ARF有很高的同源性。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Jc-arf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在花中最丰富。PEG、低温、NaCl胁迫下,Jc-arf的表达受PEG和低温的诱导,而对NaCl胁迫不敏感。  相似文献   
947.
正交实验的方差和极差分析表明,胡杨雌花诱导的愈伤组织和芽的效果明显优于雄花;雌花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是B5添加1.0mg·L^-16-BA和1.0mg·L^-1。NAA,诱导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16-BA+0.2mg.L^-1NAA,诱导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5mg·L^-1IBA。  相似文献   
948.
木霉菌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木霉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害生防因子,尤其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病害中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木霉菌依靠其菌株在包括趋向生长、识别、接触、缠绕与穿透等步骤的真菌寄生过程中分泌产生的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进行重寄生作用,拮抗其他植物病原菌,行使其生防功能。我们简要概述了木霉菌的种类、拮抗对象、抑菌机制、诱导抗性、促生作用、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转基因工程研究,以及木霉菌在植物病原真菌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9.
白木香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东省信宜市的白木香进行了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共获得50个菌株,通过rDNA中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鉴定其为20个种,其中确定至种名的有7属8种,仅确定至属名的有8种,不能确定种属的有4种,其中A20菌株(Fimetariella rabenhorstii)为国内首次报道。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共分离到17株,占分离总数的34%,为白木香优势种群;镰刀菌(Fusarium)共分离到11株,是结香部位的优势种群。白木香内生真菌分布部位的专一性不明显,茎中分离的数量及种类最多,叶中最少;5年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较好,10月龄的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950.
不同地理和寄主来源的串珠镰孢的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7个采自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不同地区棉花、玉米、水稻的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菌株,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获得抗氯酸盐、不能还原利用硝酸盐的突变株(nitmutant)1081株,在MM、NM、HM等3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上划分出nitA、nitB、nitC、nitD四种突变类型,其中nitA出现频率最高,占总体76%;nitB和nitC其次,分别占12%和10%;nitD最少,占总体2%。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将供试菌株分别按地理来源和分离寄主进行配对培养,测得不同寄主群体内菌株的营养体亲合群(VCGs)数为56个,然后从每个VCG中随机抽取1个样本菌株,测定不同群体间菌株的VCG同一性,发现所抽取的56个菌株分属于54个VCGs,其中来自棉花的菌株Fm1、Fm2分别与来自玉米的菌株Fm19、Fm20属于同一VCG。按地理来源测定,4个群体共测得55个VCGs,其中来自山东的菌株Fm45和来自安徽的菌株Fm16发生亲和反应,属于同一VCG;107个菌株划分为54个VCGs。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株群体内存在丰富的VCGs多样性。经多样性分析,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平均1.9454个组成1个VCG,其P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140和1.0365;不同寄主上分离的菌株平均1.9107个形成1个VCG,P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34和0.9048。经t测验,两个群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间差异不显著(t=0.70小于t0.05=1.98),说明两个群体的VCG多样性无显著差异,相同地区来源的菌株的遗传相似性与相同寄主来源的遗传相似性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