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9 毫秒
31.
慢性骨髓炎因其病程漫长、易出现并发症以及复发率高成为临床上棘手的难题,其主要致病原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用LPS在体外刺激骨组织相关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骨髓炎患者的病理特征.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试验结果表明,在骨髓炎患者的骨组织和LPS刺激的成骨细胞中,几丁质酶家族成员CHI3L1的表达均有明显升高.核因子κB (NF-κB) 萤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结果显示,LPS能诱导细胞的NF-κB活化,NF-κB活化抑制剂Bay11-7082能抑制LPS诱导的CHI3L1表达升高.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抗体预处理细胞,或采用siRNA干扰的方法抑制TNF-α受体的表达,都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CHI3L1表达上调.同时,NF-κB活化抑制剂Bay11-7082预处理细胞能抑制LPS对TNF-α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提示,LPS通过激活NF-κB诱导TNF-α分泌上调,刺激CHI3L1表达.提出骨髓炎及脂多糖刺激条件下CHI3L1表达上调,并在细胞水平上初步探讨了脂多糖诱导CHI3L1表达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2.
FABP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参与细胞内脂肪酸的转运和脂肪酸代谢,是当前研究动物脂肪沉积与代谢的热门候选基因。为了研究FABP4基因在绵羊尾脂沉积与代谢中的作用,文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FABP4氨基酸序列在各物种中的保守性;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在阿勒泰羊主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饥饿法成功建立了模拟阿勒泰羊尾脂沉积与代谢的动物模型,利用qPCR和iTRAQ(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技术同时验证FABP4基因mRNA和蛋白在阿勒泰羊非饥饿组与饥饿组尾脂中的表达变化。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绵羊FABP4氨基酸序列在物种间高度保守,提示FABP4基因可能由于其重要的生物功能而在进化中表现出其物种的保守性。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FABP4 mRNA在阿勒泰羊肠脂与尾脂中均高丰度表达,暗示FABP4基因可能在脂肪中行驶着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qPCR与iTRAQ结果显示,FABP4 mRNA与蛋白在两种极端条件下尾脂中的表达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FABP4基因可能不是绵羊尾脂沉积与代谢两种极端差异表型的决定基因。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FABP4基因在绵羊尾脂中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RT套式PCR检测血浆HCV RNA及与抗HCV检测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微量血清热变性法提取核酸,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 PCR)检测血浆HCV RNA,并与抗HCV ELISA检测结果比较,对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HGV RNA的筛查.结果在32例抗HCV阳性和20例抗HCV阴性血浆中,HCV RNA分别检出18例和2例,总符合率为70%,20例HCV RNA阳性者中有2例合并感染HBV,1例合并感染HGV.证明血浆样本中抗HCV与HCV RNA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信息重描述了寄生于嘉陵江重庆段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鳃部和胆囊的尖形碘泡虫(Myxobolus acutus Wu and Chen, 1987), 并获得了该虫体的18S rDNA和ITS1 rDNA序列。尖形碘泡虫成熟孢子壳面观呈梨形, 前端稍尖, 后端钝圆, 缝面观呈宽纺锤形。孢子长(13.6±0.9) μm [(11.4—15.3) μm], 宽(10.2±0.9) μm [(7.5—12.8) μm], 厚(7.6±0.6) μm [(6.9—8.3) μm]。两梨形极囊开口处紧靠并位于孢子前端, 极囊大小不等, 大极囊长(6.2±0.4) μm [(5.1—7.5) μm], 宽(3.8±0.4) μm [(2.8—4.7) μm], 极丝盘绕5—8圈, 小极囊长(2.7±0.4) μm [(1.7—3.7) μm], 宽(1.4±0.2) μm [(0.9—1.9) μm], 极丝盘绕2—3圈。基于18S rDNA为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尖形碘泡虫与中华单极虫(Thelohanellus sinensis)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物种形成的进化支与贝壳碘泡虫(M. musseliusae)、苍梧碘泡虫(M. tsangwuensis)和鳃基碘泡虫(M. basilamellaris)形成的进化支呈姐妹群关系。通过系统发育与寄生部位关系的分析结果推测, 尖形碘泡虫的初始寄生部位可能为鳃, 而胆囊则是该物种后来适应的新的寄生部位。  相似文献   
35.
2017年8~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伯利亚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在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流域确认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特盖奇克遗址,该遗址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通过阶地比对,初步认为该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另外,对库尔塔克卡缅内洛卡遗址的再次发掘出土了44件石制品,包含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石英岩和火山岩。此次发掘进一步充实了该遗址的考古材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该遗址的考古年代学序列。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对比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和不放置引流管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7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初次膝关节双间室置换的患者107例(107膝),其中术后放置引流管组(实验组)54例,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组(对照组)53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天数。术前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伤口问题、24 h内辅料渗透、输血情况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体重、身高、手术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之间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膝关节屈曲度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上,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天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第3天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输血患者的数量低于对照组,而发热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并减少患者术后输血率,而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为将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膜外第Ⅲ功能区(hEGF-RⅢ)表达于大肠杆菌菌膜上,重组构建了EGF-RⅢ表达载体,并转化获得大肠杆菌表达株.放射性受体分析发现125I-EGF可与表达菌特异性结合,其特异性结合量随反应的时间和温度而变化,Scatchard分析显示表达菌表达单一亲和性受体,其解离常数为3.0×10-11 mol/L,每个细菌约有738个结合位点.免疫电镜显示EGF-RⅢ多分布于细菌菌膜上.  相似文献   
38.
作者证实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人骨形成蛋白-2A(hBMP2A)C端肽段具有骨诱导活性,再利用噬菌体呈现载体克隆并表达了hBMP2AcDNA3’端567个核苷酸,表面呈现有人BMP2AC端肽段的噬菌体与小鼠成骨细胞系(MC3T3)能够特异地结合,用抗M13噬菌体抗体进行ELISA实验呈阳性反应,同时用HTdR参入重组BMP2A噬菌体时放射性计数比对照组高近10倍,推测小鼠成骨细胞表面存在有人BMP2A受体。  相似文献   
39.
40.
齐小琼  高磊  王艇 《遗传》2010,32(1):87-94
蓝藻抗病毒蛋白-N(Cyanovirin-N,CV-N)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其同源物构成 CVNH 蛋白家族,并且家族成员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构域在进化上非常保守。本研究通过重建基因树对 CVNH 结构域的“零散分布”特点作了更为细致的了解,发现在黑曲霉、费氏曲菌、产黄青霉、粗糙脉孢霉、蓝杆藻和水蕨等物种中该结构域存在多份拷贝。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机理式模型和 MEC 模型对 CVNH 结构域序列位点进行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两类模型均未检测到统计上显著的正选择位点;(2)净化选择对 CVNH 起主导作用;(3)MEC 模型更适合所研究数据。进一步使用“支-特异”模型和“支-位点”模型对蓝杆菌菌株7822和7424的祖先分支进行检测,发现该分支经历过适应性进化,并且鉴定出6 个正选择位点(34L、63L、13H、76C、78K 和 80I)。这些结果对后续的 CVNH 功能验证和借助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蛋白的抗病毒活性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