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54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91.
目的研究超声波均质化(homogenization)处理对于仙台病毒在ELISA测试中抗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BHK-21细胞内扩增培养的仙台病毒通过差速离心,富集后使用超声波做均质化处理,和未处理的病毒分别包被酶标板,使用标准免疫小鼠血清和SPF小鼠血清对包被平板进行测试,比较样品测试孔间测量数据的变异率。结果对免疫血清做梯度稀释,各梯度样品在未经超声处理仙台病毒抗原包被ELISA检测中测量值的变异率在1.97%~6.02%之间;在经超声处理仙台病毒抗原包被ELISA检测中测量值的变异率在0.53%~2.26%之间;SPF血清测量值的变异率均高于免疫血清;所有样品在经超声处理的病毒抗原包被ELISA检测中测量值的变异率均较小。结论超声波处理有效的提高了仙台病毒抗原的均质性,在ELISA测试中提高了抗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2.
叶绿体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绿体转化具有表达效率高,安全性高,遗传稳定,以及多基因可以同时转化等特点。真核或原核的外源基因都能在叶绿体中进行成功表达,至少有20种植物成功的进行了叶绿体转化。叶绿体作为生物反应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3.
ATF4是含有bZIP结构域的ATF/CRE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对胚胎的发育以及细胞的增殖、分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制备ATF4的多克隆抗体对于研究其在斑马鱼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ATF4基因中特异性强、具亲水性的一段核苷酸序列(1017bp),通过PCR扩增,将片段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然后转化入Rosetta菌株中。经测序鉴定正确后,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以该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获得ATF4多克隆抗鼠血清。对该多抗血清抗体进行验证,具有很好特异性和较高效价,可以用作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等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94.
目的:维甲酸(ratinoicacid)诱导雌性大鼠骨质疏松(Ostoporosis,OP)模型,观察并分析羊水干细胞(amniotic fluid-derivedstem cells,AFS)对OP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40只S 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A组)外,模型组(B组),一次注入AFS组(C组)和两次注入AFS组(D组)均用维甲酸70 mg/(k g.d)连续灌胃1 4 d,A组用等量灭菌注射用水灌胃。于给药二,三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清Ca、Pi、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含量,制造模型(简称造模)过程观察动物生活习性体重等变化,实验结束进行股骨骨形态计量学测量,骨薄片病理学观察。结果: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少食,竖毛,及体重减轻。B.C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造模21d后,B组血清Ca2+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骨密度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但D组骨密度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B,C,D组血清ALP,TRACP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骨薄片染色显示模型组骨胶原排列杂乱无序,结构松散,D组有修复迹象。结论:羊水干细胞尾静脉注射可缓解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且两次次给药的治疗效果好于单次给药。  相似文献   
195.
目的:探讨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PDGF)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对参与其中的信号通路做初步研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与含有重组人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含有或不含2%(v/v)胎牛血清)共培养,用MTT法检测PDGF对RPE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爬片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DGF对RPE细胞迁移等影响;另外分别向细胞培养物中添加PD98059,SB203580和PI3K等不同的信号通路分子抑制剂,判断参与PDGF激活的细胞活动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外源性PDGF能促进体外培养的人RPE的增殖和迁移.ERK1/2选择性抑制剂PD98059和PI3K抑制剂LY294002能显著的降低PDGF-BB诱导的人RPE细胞的增殖(P<0.05),p38抑制剂SB203580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PDGF-BB诱导的RPE细胞的迁移,SB203580和LY294002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D98059抑制作用不显著.结论:PDGF对RPE细胞的影响提示其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可能为PVR提供一种新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6.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c8004)中的一个转录调控因子XC2736(HpaR1)在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该转录调控因子可能调控胞外纤维素酶的合成。为了解HpaR1对纤维素酶的转录调控机理,本研究对HpaR1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与488bp的包含XC0639的启动子区DNA片段进行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发现HpaR1与XC0639启动子可以发生结合。将488bp的XC0639的启动子DNA片段与报告基因gus融合,构建XC0639的报告质粒pGUS0639r,分别导入野生型8004菌株和缺失突变体DM2736中,分析发现在突变体背景下GUS的表达水平比野生型背景明显降低。表明HpaR1正调控XC0639的表达。构建XC0639的极性整合突变体PK0639,检测发现PK0639几乎丧失胞外纤维素酶的活力;通过功能反式互补构建的互补菌株CPK0639可以恢复纤维素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HpaR1通过调控纤维素酶基因XC0639的表达来调控细胞的纤维素酶活性。本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HpaR1如何调控细菌生理生化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7.
狂犬病病毒CVS株核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KT-PCR技术对狂犬病病毒(RV)CVS株核蛋白(N)基因进行扩增,经克隆与序列分析,该基因编码450个氨基酸残基.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T-N,将其转化表达菌BL21(DE3),于37℃1.0mmol/L 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大肠杆菌菌体裂解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在分子量约为54kD处出现一新蛋白带,和预期的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相符.质谱鉴定的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RV N蛋白,为狂犬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8.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应用双歧杆菌防治NEC提供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为NEC模型组并在出生48h起每日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B组为NEC模型组,C组为对照组,都未添加双歧杆菌;D组为对照组并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各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开始造模后,A、B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A组程度较轻。A、B、C和D组肠组织损伤评分(^-x±s)分别为1.88±0.84、3.13±0.84、0.63±0.52、0.50±0.54,各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肠组织损伤评分明显降低,但仍高于C、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球菌比值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各组间新生鼠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杆球菌比值,G^+杆菌、G^+球菌数及其占肠道总菌群数的比率差异均有显著性;除B组杆菌数外,与实验前相比,各组新生大鼠实验结束后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数、杆菌数、G^+杆菌数、G^+球菌数均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A、B组肠道杆球菌比值和G^+杆菌数占肠道总菌群数比  相似文献   
199.
黑色素在紫外辐射(UVR)保护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不同体色果蝇(Drosophila malenogaster)体内色素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可能影响它们对UVR的敏感性.实验通过测定遭受UVR处理的野生型(w,灰色)、黑檀体(e,黑色)和黄体果蝇(y,黄色)的寿命、繁殖力和求爱行为,对三品系果蝇的UVR敏感性进行研究.UVR主要通过诱发自由基来对机体造成氧化损伤,所以,本实验通过测定果蝇体内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来对果蝇抗氧化能力和氧化损伤状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w无论是在对照组还是在紫外线处理组均具有最高的寿命和繁殖力;e和y在对照组的寿命和繁殖力差异不显著,但在紫外线处理组e的这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y(P〈0.0001).另外,本实验发现紫外辐射对果蝇的求爱行为也有不利影响.利用电子顺磁共振谱(EPR)对辐射诱发果蝇体内O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5min紫外辐射处理的确可诱使果蝇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且这种变化在y体内尤为明显.对SOD活性的分析发现,紫外辐射处理并不影响果蝇体内的SOD活性,因此我们将对照组与紫外线处理组的数据合并,结果发现w体内SOD活性最高,且与y的差异达显著(P〈0.05);e和y体内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对MDA分析的结果显示,随UVR辐射时间的延长,果蝇体内MDA含量显著升高(P=0.0495).以上结果说明,紫外辐射对果蝇寿命、繁殖力以及求爱行为方面的不利影响可能与其诱发的自由基氧化损伤有关.实验发现w对紫外辐射的抵抗力最强,这可能与其在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高的寿命、繁殖力有关,而且w体内高水平的SOD也可能是一个原因.与e相比,y对UVR更敏感.但作为体内重要抗氧化酶之一的SOD,并不能对现在的结果做出解释.本研究推测e和y表  相似文献   
200.
为准确地将酯酶同工酶技术应用于食用菌菌株鉴别和遗传育种研究以及进行快速的菌种区分、鉴定,本试验对10个黑木耳菌株不同培养时期的胞内酯酶(EST)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并对菌株间亲和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培养时期同一菌株同工酶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培养20d诱导的同工酶谱可有效区分、鉴定各菌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培养20d的酶谱聚类分析结果与亲和性试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