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小菜蛾在温带地区越冬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春森  马罡  杨和平 《生态学报》2010,30(13):3628-3636
小菜蛾是世界性重要害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冬季的十字花科植物上能正常发育繁殖,可见到各种虫态。但在温带冬季十字花科植物不能生长的地区,小菜蛾的越冬成为一个重要生态学问题。综述了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小菜蛾越冬的研究进展。小菜蛾在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岛的北陆和东北大部分地区不能越冬,越冬北限相当于冬季积雪覆盖时间为60d的区域;在中国,小菜蛾不能在寒冷的东北地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冬季可见各虫态,但越冬北限尚不清楚;小菜蛾在冬天气候温和的韩国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继续发生;北美洲的加拿大西部和安大略地区大量的试验证明小菜蛾不能成功越冬,在美国南部小菜蛾冬季可正常发生,北部小菜蛾的越冬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但确认春季从南部运输的受小菜蛾感染的甘蓝等种苗是美国北部的重要虫源。小菜蛾在欧洲各地越冬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没有证据表明在英国小菜蛾会发生有显著意义的越冬。目前小菜蛾越冬研究主要采用冬季直接试验观察和基于耐寒性试验的越冬预测两种方法。冬季直接试验观察法包括:(1)利用人工饲养的小菜蛾在田间各种潜在的越冬场所的越冬试验;(2)在秋播、野生或残留的十字花科植物上进行冬季种群的系统抽样调查;(3)越冬前后在前茬为十字花科植物的田块广泛搜寻普查小菜蛾的存活个体。基于耐寒性试验的越冬预测法:在获取小菜蛾越冬场所温度的基础上设计低温处理模式,试验低温处理后小菜蛾的存活率及后续发育和生殖。将试验数据和各地气温或小气候相结合,对小菜蛾在的越冬可能性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202.
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瑜  马春森 《生态学报》2010,30(8):2159-2172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中以温度升高为特征的气候变暖对变温动物昆虫自身及其所在的生物群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气候变暖导致昆虫发生期提前,地理分布向更高纬度和海拔地区扩散,低温适生种种群密度下降,高温适生种种群密度增加。气候变暖改变寄主植物—害虫—天敌的物候同步性和昆虫原有种间互作关系,影响植食性昆虫的寄主植物范围和取食为害程度。长期的气候变暖带来的强烈的选择性压力引起某些昆虫种群的基因组发生变异。以日均温升高、日最高气温升高和昼夜温差变化等为主要特征气候变暖对昆虫发育、繁殖及存活等生态学指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利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回归预测模型、有效积温模型、CLIMEX和GIS等生态风险评估软件、生物化石比较技术、人工气候下生态试验、检测标记基因频率变化等方法来研究气候变暖对昆虫的影响。最后简要评述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气候变暖情景下开展昆虫种间互作研究并拓展研究对象;(2)高温下昆虫适应性研究;(3)建立完善人工模拟气候下的实验方法;(4)构建昆虫有效生态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203.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克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TMSG-1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 对比研究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亚系, 克隆差异表达片段, 经Northern杂交验证其在不同转移潜能的人类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 测序, EST拼接获得cDNA全长序列, RT-PCR验证拼接结果并重复测序再次证实. 结果显示, TMSG-1在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不转移亚系2B4高表达, 而在高转移亚系1E8低表达, 二者差异显著. TMSG-1 cDNA全长序列2 kb, 开放读码框编码含230aa的蛋白质, GenBank Blastn检索与已知基因无显著同源性. 对TMSG-1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功能预测提示:TMSG-1是一个跨膜蛋白, 有3个跨膜区、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2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和1个N末端肉豆蔻酸酰化位点. 在6种人类常见肿瘤组织中, RT-PCR结果显示TMSG-1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最强, 肺癌转移灶较肺癌原发灶表达显著降低, 低分化结肠癌较高分化结肠癌表达显著降低, 在复发性乳腺癌、卵巢癌、低分化胰腺癌(均无转移)中均有表达. 9例胃癌原发灶标本中, TMSG-1b-actin RT-PCR扩增产物的灰度扫描(CNT×mm2)比值显示: TMSG-1在已发生转移的胃癌标本中的表达与无转移的胃癌标本相比有下降的趋势, t检验显示其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结果表明, TMSG-1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与肿瘤转移潜能的提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4.
摘要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联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激素(TSH)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以回顾性分析法纳入研究人员共102例,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从2017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PTMC患者。将其按照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成转移组35例及无转移组67例。对比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血清Tg、TSH水平。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以及血清Tg、TSH水平预测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病灶形状不规则、病灶有微钙化、肿瘤大小≥0.5 cm、紧贴包膜人数占比分别为91.43%、60.00%、40.00%、48.57%,相较于无转移组的74.63%、32.84%、17.91%、23.88%均较高(均P<0.05);两组回声、边界、血流征象、FT3、FT4对比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转移组血清Tg、TSH水平相较于无转移组更高(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病灶形状不规则、病灶有微钙化以及血清Tg>2 ng/mL、TSH>0.5 mIU/L、肿瘤大小≥0.5 cm、紧贴包膜均是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联合血清Tg、TSH预测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联合血清Tg、TSH预测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此外,病灶形状不规则、病灶有微钙化以及血清Tg>2 ng/mL、TSH>0.5 mIU/L、肿瘤大小≥0.5 cm、紧贴包膜均是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5.
这是一个约66 m2的住宅中庭,建筑3面围合,西南为1.8 m高的护栏。由于东南侧为坡地,实际一层建筑只高出中庭60 cm,形成一处日照充足视野开阔的凹形围合中庭。这处住宅的室外大体可分为4个部分,入户区、中庭、坪庭(只能观赏约2.75 m2的小庭园)和南侧的家庭菜园。在这里设计遵循:简而不贫、锐而不利、润而不顿、丽而不艳、华而不奢—有节制的丰盛。  相似文献   
206.
博乐金三角工业区带状公园(一期)范围西起金河路,东至金上路,北临S205省道,南临金北路,全长2350 m,宽187 m,总面积44 hm2。S205省道南侧有45 m的防风林带,并修建了一条与S205省道相平行的排洪渠,如何在这个狭长的地段进行有别于城市公园与道路绿化的设计成为该项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7.
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我国冬小麦产区范围内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前2周初始虫量、高峰期前三周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具体表达式为Log(PN)=0.478* Log(IN)-0.18* Tave-0.007* Rainfall+6.384。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自北向南逐渐递减,初始虫量、平均温度、降雨量是决定高峰期蚜量的广域因子。  相似文献   
208.
树种差异对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差异对于适宜树种选择意义重大。选择上海市的5个树种(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银杏Ginkgo biloba )以方位和距离分9个区域进行土壤采样, 对土壤养分因子的12个指标进行研究。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长期定植于类似土壤条件下, 树木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等指标, 但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多重比较结果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获得综合得分排名发现, 悬铃木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维持能力, 并且在每个区域的养分维持能力均处于最高水平, 而银杏表现最差。银杏维持土壤中量元素能力较好, 香樟维持土壤微量元素能力较好。综合分析得出, 对上海市城市立地土壤养分改良较好的绿化树种为悬铃木, 香樟和无患子次之, 银杏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