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磁性颗粒是一些生物感知地磁场变化的重要物质,也是夜间远距离迁飞昆虫地磁定向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以迁飞性害虫粘虫蛾Mythimna separata为研究对象,对其体内潜在磁性颗粒进行检测.[方法]利用超导量子磁强计SQUID初步检测粘虫成虫体内的磁性颗粒,并将经普鲁士蓝染色后的虫体石蜡切片于正置BX61研究级显微镜下观察磁性颗粒的分布状况.[结果]SQUID检测发现,相比于头部的磁滞曲线,粘虫腹部具有微弱的磁性,推测粘虫腹部可能具有磁性颗粒.进一步经显微镜观察表明,虫体腹部有明显的普鲁士蓝染色沉淀,证明粘虫蛾腹部存在铁磁性颗粒物质.[结论]粘虫蛾腹部可能是其感应地磁场变化以及地磁定向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52.
王玲  江幸福  罗礼智  胡毅  张蕾 《昆虫知识》2012,49(6):1439-1447
昆虫中肠膜上的类钙粘蛋白(cadherin-like protein)是Bt毒素的一类重要受体,它与Bt毒素对昆虫的杀虫作用机制以及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等密切相关。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其它昆虫的类钙粘蛋白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应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迁飞性重要害虫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类钙粘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SeCAD,GenBank登录号为HQ647122),全长5582bp,编码1739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包括1个信号肽、1个前蛋白区、11个钙粘蛋白重复、1个近膜区、1个跨膜区和1个胞质区。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96.447ku和4.47。该蛋白与同科的大螟Sesamia inferens、蛀茎夜蛾S.nonagrioides、烟芽夜蛾Heliothi svirescens、烟夜蛾Helicover paassulta亲缘关系更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61.28%、60.34%、60.14%、60.08%。这些结果对于揭示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迁飞性甜菜夜蛾的杀虫作用机制以及评价其潜在的对Bt毒素抗性机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54.
陈建  江幸福  罗礼智  胡毅 《昆虫学报》2010,53(10):1119-1126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转Bt基因作物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鳞翅目: 夜蛾科)的影响, 在室内研究了甜菜夜蛾低龄幼虫连续6 d取食含不同浓度Cry1Ac毒素的人工饲料后转移到不含毒素的饲料上, 其生长发育与成虫繁殖的变化。结果表明: 低龄幼虫取食含Cry1Ac的饲料6 d内, 校正死亡率随Cry1Ac浓度的升高以及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一直取食不含Cry1Ac饲料的对照相比, 取食含Cry1Ac饲料的幼虫体重显著下降; 幼虫历期、预蛹期及雌雄蛹期均显著延长, 但雌雄蛹重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幼虫化蛹率显著下降, 但羽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成虫产卵前期显著延长, 产卵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仅在5 μg/g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延长1.3 d; 每雌产卵量以10 μg/g处理最高(719粒), 但各处理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雌蛾寿命均显著延长, 而雄蛾寿命仅在最高浓度80 μg/g下显著延长2.4 d。这表明, 尽管含不同浓度Cry1Ac毒素的饲料对甜菜夜蛾低龄幼虫有明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或导致死亡, 但转移至不含毒素的饲料上取食后, 幼虫能迅速恢复生长, 顺利化蛹、羽化并产卵。因此, 在转Bt基因作物田生长后期, 甜菜夜蛾低龄幼虫取食表达Cry1Ac蛋白的组织若能存活并完成世代发育和繁殖, 这无疑将增加甜菜夜蛾对Bt作物产生抗性的风险, 因此亟需制定Bt作物生态系统中甜菜夜蛾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55.
本文根据单种群动态ALLEE效应的特点,引入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解的振动性、有界性和渐近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6.
由于发射了第一批人造地球卫星,苏联在人类文化发展上揭开了新的一頁;在进入宇宙的道路上走了第一步。目前正在热烈地討論着与人在行星际空間飞行远景有关的問題。对在苏联第二顆人造地球卫星上的第一个宇宙生物——小狗“萊依卡”——所进行的生理研究资料,也在很仔細的分析。现在已經是对不久前才出現而仍十分年青的科学——宇宙生物学阐明其发展的基本路綫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7.
粘虫产卵前期的遗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田间采集的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种群在室内相同条件下饲养时 ,其后代雌蛾的产卵前期有较大程度的分化 ,最短的为 3d,最长的达 8d。通过亲子回归法 (雌性子代和亲本产卵前期的回归分析 )估算的粘虫蛾产卵前期遗传力值为0 .2 899,表明粘虫产卵前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对单雌系的双向选择所产生的选择响应表明 ,在一定的选择压力下 ,选择有利于产卵前期长的个体 ,即产卵前期长的个体进化速度要比短的个体快 ,但连续选择的响应较低。进一步通过家系间交互杂交来研究雌蛾产卵前期的遗传基础表明 ,产卵前期在很大程度上受雄性亲本的影响 ,即可能受 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58.
我国大陆红火蚁不同等级和虫态过冷却点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解我国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耐低温能力并为其风险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采自我国4个地点红火蚁蚁群中不同等级和虫态的过冷却点,以及不同季节和室内不同饥饿程度的工蚁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蚁群中不同等级和虫态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工蚁成虫的过冷却点(-11.8±0.4℃)显著低于有翅雌蚁(-8.1±0.6℃)及蚁后(-7.9±0.5℃),工蚁蛹和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3.6±0.3℃和-12.1±0.4℃,蚁后蛹和幼虫的分别为-13.3±0.3℃和-12.2±0.3℃。工蚁蛹的过冷却点均显著低于其成虫和幼虫。蚁后蛹与其幼虫的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其成虫的差异显著。同一未成熟期不同等级之间的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季节的工蚁过冷却点有显著差异,其中以春季的最高(-4.3±0.2℃),夏季(-6.6±0.2℃)、秋季(-9.4±0.1℃)的次之,冬季的(-12.0±0.3℃)最低;深圳、珠海、广州和陆川4个地理种群的工蚁过冷却点在春、秋和冬季无显著差异,但夏季陆川种群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其他3个种群的(P<0.05)。饥饿可使工蚁的过冷却点明显升高,但大工蚁的过冷却点较小工蚁升高的幅度更大,饥饿15 d后的大工蚁比饥饿前的过冷却点升高了7.0℃,而小工蚁仅升高了4.9℃。这些结果为评价红火蚁在我国潜在的传播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饲养温度对粘虫飞行和生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江幸福  罗礼智  胡毅 《生态学报》2000,20(2):288-292
系统地报道了粘虫整个世代在4种温度(24、27、30、33℃)饲养条件下成虫飞行、产卵、交配及寿命等方面的结果。对1日龄(未取食)成虫20h飞行能力测定表明,不同饲养温度中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27℃中羽化的粘虫蛾飞行距离最远(雌雄蛾分别平均为31.06、30.88km),飞行时间最长(雌雄蛾分别平均为7.89、7.68h),飞行超过30km个体为42.4%,超过9h为  相似文献   
60.
幼虫密度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的密度对其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实验观察了5种幼虫密度下(1,5,10,20,30头/瓶),幼虫发育和成虫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幼虫和蛹历期、存活率和蛹重均差异显著。幼虫和蛹历期均以20头/瓶的最短,1头/瓶的最长,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延长;幼虫至蛹存活率以10头/瓶的最高,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降低;1头/瓶的蛹最重,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的,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下降。尽管密度间成虫羽化率和产卵前期均无显著差异,但成虫产卵量、寿命和畸形率差异显著。1头/瓶的产卵量最多,其次为10头/瓶的,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减少,30头/瓶的产卵量显著少于其他密度的; 密度在1~20头/瓶范围内,雌蛾寿命均较短,显著短于30头/瓶的,而雄蛾寿命以5头/瓶的最短,显著短于其他密度的(10头/瓶除外),10头/瓶的次之,其余密度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幼虫密度下羽化的成虫畸形率差异显著,10头/瓶的最低,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升高; 生命表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在10头/瓶下世代存活率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最高,幼虫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种群增长;世代存活率(S)和种群增长指数(I)与幼虫密度之间的关系均呈抛物线关系:S =-0.2087x2+2.5694x+211.52 (R2=0.88),I=-0.0552x2+0.9166x+54.168 (R2=0.95)。结果提示幼虫密度影响甜菜夜蛾种群动态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