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胃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取11只SD正常雄性大鼠,在饥饿状态下,处死后取胃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大鼠胃组织中MLCK的表达及分布。结果MLCK在黏膜肌层、肌层和黏膜下层血管壁平滑肌均有大量表达;在胃底腺中,MLCK主要表达于壁细胞和主细胞胞浆内。结论MLCK不仅存在于平滑肌细胞内,还分布于胃底腺壁细胞和主细胞内,可能参与胃底腺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溴甲烷面临禁用的情形下,探讨新熏蒸剂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的处理效果,可以科学地评估甲酸乙酯的使用前景。【方法】采用松材线虫分离液和带疫松木段,设置甲酸乙酯5个剂量梯度、5个处理温度和5个处理时间,测定其对松材线虫的毒力及CT值。【结果】在25℃下处理3、6、12、24、48h,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的Lc50分别为2.63、1.60、0.99、0.41、0.20mg·L-1。温度对毒力有显著影响,在10~29℃,随温度升高,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的毒力降低,19和29℃下,1.85mg·L-1甲酸乙酯处理松材线虫的死亡率分别为63%和100%。甲酸乙酯熏蒸12h内,能完全杀灭木段中的松材线虫。在23℃下处理6和12h,松材线虫死亡率达到99%时,甲酸乙酯的cr值分别为453.94和424.14mg·h-1·L-1。【结论与意义】甲酸乙酯可用于松材线虫的检疫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关系。方法对1218例胃息肉同时进行H.pylori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胃息肉部位与H.pylori感染关系、胃息肉病理类型与H.pylori感染关系。结果发现胃息肉Hpylori感染患者532例,Hpylori感染率为43.7%。男性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47.5%(216/455),女性Hpriori感染率感染率为41.4%(316/763)(P〉0.05),年龄〈20岁、20~39岁、40—59岁和≥60岁胃息肉H.priori感染率分别为41.7%、44.7%、41.6%和47.2%(P〉0.05);胃窦胃角息肉H.pylori感染率高于其他部位(胃体、胃底和贲门)(P〈0.05);炎性和增生性胃息肉H.priori感染率高于胃底腺和腺瘤性息肉(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能与部分胃息肉发生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胃息肉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 L.)为材料,测定了在6个NaCl胁迫水平上(0、0.2、0.4、0.6、0.8、1.0mol· L-1)的植株内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及其δ-OAT、PSCS、POD、SOD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海马齿植株内游离脯氨酸积累量比CK显著地增多了14.5%~33.5%,δ-OAT和P5CS活性分别比对照(CK)增强3.1%~10.1%和26.7% ~46.1%,因此,在NaCl胁迫下海马齿植株内游离脯氨酸合成积累的两个途径均被启动和发生合成积累作用,并表现出以Glu→Pro途径为主,Orn→Pro途径为辅;在5个NaCl胁迫水平上,海马齿植株内游离脯氨酸有显著的积累效应,在0.6 mol·L-1处理水平时达到积累量的高峰值.同时,δ-OAT、P5CS、POD、SOD等酶的活性呈现出与游离脯氨酸积累量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植物色素由于长期受高原特殊地理、气候和强辐射等的影响,其色素的成分可能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我们从西藏江孜沙棘果实中萃取了7种纯色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这7种色素进行了吸光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各个色素成分的吸光度随着波长的增大总体呈现类似指数衰减的特性。在紫外区具有最强的吸光能力,可见区中心约在520nm处出现了吸光度的小波峰,然后又随着波长的增长出现了逐渐减弱的特性。本文列举了其中5种沙棘色素的吸光特性光谱。沙棘果实油具有防晒作用,沙棘果实色素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西方法学的概念,是人基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所固有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忽视甚至是漠视精神病人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笔者结合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一些具体做法,从临床护理工作作为切入点,谈谈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精神病人——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药对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超敏的影响。方法:40只尾静脉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随机分为5组(n=8):七氟醚麻醉组(S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组);小剂量丙泊酚麻醉组(Pro组);小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Pro+R组);大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HPro+R组)。在不同麻醉方式下建立大鼠后足切割痛模型并维持麻醉一小时,于术前24小时以及停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双后足的机械痛阈(PWT)及观测以上不同时间点切割足的累积疼痛评分(CPS)。结果:S+R组与S组相比,停药后6小时切割足的CPS增加(P0.05)、24小时双后足的PWT均下降(P0.05)。HPro+R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PWT均高于Pro组(P0.001)、Pro+R组(P0.01)。与Pro+R组相比,HPro+R组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CPS均低于Pro+R组(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可加剧瑞芬太尼导致的术后痛觉过敏,而大剂量丙泊酚可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肾炎四味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肾炎四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片。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诱素1(Lkn-1)、尿酸、TNF-α、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Lkn-1、尿酸、TNF-α、收缩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Lkn-1、尿酸、TNF-α、收缩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较低(P0.05),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肾炎四味片可有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推测其机制与降低Lkn-1、尿酸、TNF-α、收缩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性肾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共109例,所有患者均收集清洁中段尿进行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糖尿病性肾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结果 糖尿病性肾病泌尿道感染患者109例共检测出152株病原菌,G?菌104株,最常见的3种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G+菌43株,最常见的3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5株,均为白色念珠菌。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较低,真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结论 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感染以G?菌为主,常规抗生素耐药率高,临床医师应根据耐药性检查及安全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9):132-141
近20 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文化阐释成为埃尔夫特应用科技大学文化景观研究组持续以来的关注焦点。期间,该研究组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的各种文化因素和要素,深入了解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以此来表述和研究图林根州的区域景观系统。首先,阐述了当下德国风景园林学术语境中“文化景观”的含义,强调文化对于景观质量的价值。继而,论述了对景观进行优化、保护和设计中无法否定和回避的文化与经济因素。这样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矛盾性质,是文化景观概念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质所在。文化景观研究能够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和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此外,文化景观研究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滞后、经济价值的低估、国土空间连接性以及缺少实质性评价的人文特征。对历史性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给风景园林学带来了机遇,对历史景观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创造并提供各种富有成效的展示,以参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发展。维护和整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实践,可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建成区的景观设计整体过程中得以贯彻。更好地理解文化景观,有助于在空间规划和发展中对其更加谨慎地进行处理,以提高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和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