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为传统啤酒酿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中简要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啤酒酵母工程菌构建、啤酒发酵中污染杂菌的鉴定以及在啤酒原料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62.
海南南湾猕猴种群增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海声  练健生 《兽类学报》1998,18(2):100-106
对海南南湾猕猴1965~1994年间的种群动态和雌性猴生命表的研究表明,该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1987年后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有所下降,猴群中非成年猴比例已不足50%。半驯化雌性猴的逐年存活率到17岁仍达0.58,通过对存活曲线和寿命期望曲线的分析,南湾雌猴寿命可达33~38岁。婴猴死亡率较低、成年猴死亡率较高,存活曲线属Ⅰ形即凸形。研究表明静态生命表编制方法不适于灵长类,在建立标准化存活曲线时应考虑种群综合死亡系数。猕猴通过存活率、繁殖率、群体结构变化等社群调节机制达到种群平衡。对南湾猕猴近年内每年可捕捉利用100~150只左右,10岁以上的猴应占50%以上,在不影响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上,可适当多捕一些成年雄猴。  相似文献   
63.
广西瘦枝蝻属一新种(竹节虫目:枝脩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椿  王缉健 《昆虫学报》1993,36(4):472-474
  相似文献   
64.
2003 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 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 仔、同时衔和抱2 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 内, 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 其它姿势更少, 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 倦卧变化不大。2) 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 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 ± 0.6% 的低水平, 47 d 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 后的54.8 ± 0.9% 。3) 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 7 d 内2 幼仔“仔在母身上” 的时间占100%, 21 ~ 23 d 后显著减少, 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 但“母体盖仔” 的时间在32 d 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 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 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相似文献   
65.
通过盆栽试验,模拟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凋落叶在土壤中分解对受体植物菠菜(Spinacia oleracea)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设置L30(30 g/盆)、L60(60 g/盆)、L90(90 g/盆)和L120(120 g/盆)4个凋落叶施用水平,对照(CK)不加凋落叶。结果表明:(1)在分解30 d时,低量的凋落叶(L30)未抑制菠菜生物量的积累,而中量和高量处理(L60、L90和L120)下其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在凋落叶分解50 d后,蓝桉凋落叶的化感抑制效应已经减弱,仅L120仍然抑制菠菜生物量的积累;(2)一定量的凋落叶(L30和L60)对菠菜叶绿素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而凋落叶超过一定量时(L120)转为抑制作用,在凋落叶分解28 d时相对不明显,40 d后逐渐显现;(3)经凋落叶处理的菠菜叶片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而净光合速率(Pn)在L30处理下最高,L60和L90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仅L120处理显著低于CK(P0.05);(4)光响应与CO2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Ru BP表观羧化效率(CE)和光呼吸速率(Rp)在L30处理下高于CK,其余凋落叶处理均低于CK,而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随凋落叶量的增加而升高。综合各指标可见,少量的蓝桉凋落叶分解(L30)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对光和CO2的利用能力促进菠菜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其生长,而凋落叶超过一定量时(L90—L120)则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宫腔镜手术(hysteroscope operation,HO)对剖宫产瘢痕缺陷(Cesarean scar defect,CSD)所致月经异常(abnormal menstruation,AM)病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CSD所致AM病患进行观察,以数字法随机分2组。观察组(100例)给予HO治疗,对照组(100例)实施保守疗法。比较两组病患月经持续时间,月经流血量以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月经持续时间为(6.65±1.18)d,月经流血量为(63.24±10.49)mL,较对照组的(8.63±1.08)d,(81.62±11.52)ml,明显更低;观察组显效率为72.00%(72/100),总有效率为90.00%(90/100);较对照组的51.00%(51/100),74.00%(74/100),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O治疗CSD所致AM病患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究HP感染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性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胃癌的患者50例,作为胃癌组;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50例,作为胃炎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胃部异常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快速尿素氮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以及血清抗HPCag A等检查,比较患者HP感染等情况。结果:胃癌组及胃炎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抗HPCag 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胃癌组较胃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早期及进展期患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患者非贲门部HP感染率显著高于贲门部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因素,明确HP感染与胃癌病理分期及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对胃癌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8.
钟伦坤  孙永东  胡文健  陈隆晖  张学渊 《生物磁学》2013,(36):7101-7103,713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出血量≤50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30例,痊愈率51.72%,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痊愈14例,痊愈率28.00%,总有效率78.00%。2组比较,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胸段(T8-T10)平面中少突胶质细胞在白质和灰质中分布和形态学差异。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利用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一抗大鼠Nogo-A分子单克隆抗体,观察大鼠脊髓胸段平面白质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分布和形态学差异。结果:Nogo—A免疫阳性标记主要集中在少突胶质细胞的胞体、突起及其形成的髓鞘。在冠状切面中,白质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广泛分布,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周围;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胞体较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的胞体大,且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突起及形成的髓鞘结构较灰质中明显。在矢状切面中,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多成”串珠状”排列,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则紧贴神经元。在脊髓近端背根结结构中,可以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的轴突呈”蜂窝状”结构。结论:应用抗大鼠Nogo—A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够较好展示少突胶质细胞分布特点和形态学差异,与少突胶质细胞类别(束内细胞,卫星细胞)和功能特点相适应,为进一步研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少突胶质细胞的机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0.
采用选择性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等方法,对从53份水貂病料中分离的35株沙门菌(Salmonella)进行了鉴定,分离率66.04%(35/53),其中34株为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分别命名为Se-SD-1~Se-SD-34,1株为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St),命名为St-SD-1,这表明沙门菌在山东省诸城市水貂群中流行。采用PCR方法对35株沙门菌的10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invAmgtC的携带率为100%(35/35),sopEtolC 97.14%(34/35),stn 94.29%(33/35),avrA 88.57%(31/35),spiA 82.86%(29/35),hilC 68.57%(24/35),spvB 62.86%(22/35)和pefA 42.86%(15/35),毒力基因在不同菌株的分布不同。对阿莫西林等11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35株水貂沙门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34株Se普遍耐药,其中对新霉素的耐药率最高(15/34),并存在对多种药物耐药现象,1株St耐药不严重,仅对四环素耐药。基于血清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选取了Se-SD-1和St-SD-1作为代表性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Se-SD-1和St-SD-1均可引起小鼠发病,死亡率与接种剂量相关。该研究丰富了水貂沙门菌病的研究数据。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水貂沙门菌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