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制备电泳分离技术,从低温处理过的草菇菌丝中分离纯化得到三种低温诱导蛋白,分别命名为CspDZG1 ,CspDZG2 ,CspDZG3。IEF测定了等电点,分别为3.7,4.4,4.4。SDS-PAGE结果表明,CspDZG1 ,CspDZG2由一条多肽组成,分子量分别为56kD,54.5kD;CspDZG3由两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54.5 kD,68 kD。经S. aureus V8蛋白酶酶解后,测定了N端氨基酸序列。  相似文献   
42.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沪3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分离、鉴定得到157株单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体,以其中73株孢子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交配实验,经过三轮交配反应,结果表明,木耳的交配型符合四极性交配系统的分布规律。根据四种交配反应情况把73株孢子单核体分为四组,并从四组中挑选出B17、B177、B101、B65作为四种交配型的标准菌株;与此同时,从沪3菌株的双核菌丝体制备的原生质体中获得53株原生质体单核体,对这些单核体进行交配,确定出两种亲本交配型,以Y150(A1B1)和Y121(A2B2)作为标准菌株,将两个亲本交配型标准菌株与四个孢子单核体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反应,初步确定出四种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分别为: B17 (A2B2)、B177(A1B1)、B101(A2B1)和B65(A1B2)。  相似文献   
43.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制备电泳分离技术,从低温处理过的草菇菌丝中分离纯化得到三种低温诱导蛋白,分别命名为CspDZG1,CspDZG2,CspDZG3。IEF测定了等电点,分别为3.7,4.4,4.4。SDS-PAGE结果表明,CspDZG1,CspDZG2由一条多肽组成,分子量分别为56kD,54.5kD;CspDZG3由两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54.5kD,68kD。经S.aureus V8蛋白酶酶解后,测定了N端氨基酸序列。  相似文献   
44.
本文报道采用改良的mRNA差别筛选法,通过选用3'锚定引物和18-25碱基的PCR随机引物组合,以琼脂糖凝胶电泳,EB显色替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对低温处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及正常草菇基因表达进行筛选、分析,结合RNA斑点杂交技术加以验证,分离得到70个草菇低温诱导DNA片段。  相似文献   
45.
ERIC技术在紫木耳亲缘关系鉴定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紫木耳与黑木耳和毛木耳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ERIC分子标记、Southern杂交技术和形态学分类法,对紫木耳、黑木耳和毛木耳三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相似性系数为75%的水平上,由ERIC所得的聚类图将7个菌株分为2组,即黑木耳自成一组,毛木耳和紫木耳为一组,两者相似性系数为77%。Southern杂交实验证明毛木耳和紫木耳之间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子实体的形态学特征表明紫木耳与毛木耳的亲缘关系较之黑木耳更为密切,同时进一步说明ERIC分子标记是准确可信的。本研究探讨了紫木耳的分类地位,认为在基因组进化上,紫木耳与毛木耳的关系较之黑木耳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6.
香菇主要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AFLP技术分析了收集到的31个主要香菇栽培菌株的DNA多态性。采用6对引物共扩增得到了443条DNA带,其中共有条带为189条,多态性比率为57.34%,说明收集到的香菇菌种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用平均连锁聚类法构建了所有样本的遗传相关聚类图,以0.80的相似性为切割点,31个菌株可分成4个类群,类群Ⅰ主要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和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的香菇菌种组成,类群Ⅱ全部由收集到的日本栽培品种组成,类群Ⅲ由浙江庆元与福建三明真菌所的菌种组成,类群Ⅳ为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的7402。本研究为香菇遗传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优良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AFLP技术通过不同菌株的指纹图谱的不同能够有效分辨其基因型,可为香菇的栽培菌株质量监测和菌种鉴定提供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从而为规范食用菌菌种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草菇低温诱导基因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RNA差别筛选法,对低温处理草菇(Volvarielavolvacea)及正常草菇基因表达进行筛选、分析,结合RNA斑点杂交技术加以验证,分离得到草菇低温诱导基因。研究表明草菇菌丝体在低温胁迫下,存在着基因表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8.
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耐高温香菇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耐高温新菌株。【方法】以香菇菌株18为出发菌株,紫外诱变处理其原生质体,通过47°C热激3 h后菌丝恢复生长的情况来筛选获得耐高温诱变株,测定18及其所有诱变株在木屑培养基中的恒温长速、高温长速以及恢复长速,并进行高温出菇试验。【结果】筛选得到57株耐高温诱变株,其中诱变株N6、N44和N24的综合性状较好。恒温长速、高温长速以及恢复长速与出菇性状具有相关性,恢复长速与出菇产量、单菇性状、耐高温能力呈正相关,可初步作为预测耐高温菌株综合性状的指标。【结论】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可初步选育出耐高温香菇新菌株。  相似文献   
49.
翘鳞香菇是一种新近开发的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食用茵新品种,但是对翘鳞香菇的分类地位还存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结合简并PCR和染色体步行技术克隆获得了翘鳞香菇B交配型位点中的信息素受体编码基因,然后对翘鳞香菇以及其它15种担子菌的信息素受体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显示,翘鳞香菇与香菇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这个结果与运用ITS序列对包括翘鳞香菇在内的16种担子菌进行的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从系统分类学角度为判断翘鳞香菇的分类地位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50.
堆肥中微生物总DNA的高效提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化学裂解和酶解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加入PVPP的高盐缓冲液作为细胞裂解的反应体系,并以PEG-8000进行DNA沉淀,从高有机含量的堆肥样品中进行微生物总DNA的提取。结果表明,从4种性质不同的堆肥中均获得了高质量的微生物总DNA,所得的DNA分子片段在23kb左右;每克干重堆肥的总DNA提取量为63.54±12.08μg~106.50±28.36μg,A260/A280大于1.6,A260/A230大于1.8,不用经过纯化可以直接进行PCR扩增和限制性酶切;以该DNA为模板进行微生物区系的DGGE分析,显示了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该方法减少了通常环境样品DNA提取过程中的纯化步骤,减少了DNA的损失,为从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尤其是那些针对高有机含量以及获取极为不易的环境样品的研究而言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