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5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目的:目前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定性诊断方法与手术方式,提高诊断准确率,并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我院36例确诊为PHPT的患者,经不同检查方法组合(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检查、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检查、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经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诊断符合率。结果:4种方式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检查+99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针对不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增生治疗效果好,腺癌例数不足,手术效果需进一步证实。结论: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sestamibi,MIBI)核素扫描检查的结合对PTPH的定性诊断效果好,对于不同的PHPT病因,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32.
记述伪突沼石蛾属5新种:钩肢伪突沼石蛾Pseudostenophylax uncatus,sp.nov.,河北伪突沼石蛾P.hebeiensis,sp.nov.,青海伪突沼石蛾P.qinghaiensis,sp.nov.,侧凸伪突沼石蛾P.latiproceris和莫氏伪突沼石蛾P.morsei,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33.
7种寄主和非寄主植物气味对茶尺蠖成虫行为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茶园生态系中植物气味对茶尺蠖成虫行为的影响,遂以茶园群落中7种常见植物新鲜嫩梢为味源,设1.5、5.0、7.5、10.0、15.0、20.0g和30.0g剂量,洁净空气为CK1,用Y型嗅觉仪对茶尺蠖成虫进行的剂量反应结果为:①剂量为1.5g时寄主薄荷诱得的成虫数与CK1的差异显著;随着剂量增加,其诱得成虫数呈抛物线式递减;剂量为30.0g时其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②随着剂量的加大,寄主迷迭香、茶叶和吸毒草诱得成虫数呈抛物线式递增,剂量分别为7.5、10.0g和15.0g、以及10.0g时,3种寄主分别与CK1引诱成虫数的差异显著;当剂量再加大,3种寄主皆表现驱避效应,当剂量为30.0g时迷迭香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③当剂量为1.5g时,寄主万寿菊呈微弱引诱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微弱驱避效应且驱避效应增强,当剂量为30.0g时其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④当剂量为5.0g时,寄主碰碰香无引诱或驱避效应;剂量为7.5g时,碰碰香呈微弱引诱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微弱驱避效应。⑤当剂量为5.0、7.5、10.0g,非寄主薰衣草未呈现引诱或驱避;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驱避效应;当剂量为30.0g时其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再以正己烷为溶剂,取新鲜薄荷、万寿菊、茶叶嫩梢榨汁,汁液浸泡橡皮头24h以汲取气味,制成诱芯,气味以当量计算,即1.5g薄荷/诱芯、0.75g薄荷/诱芯、1.5g万寿菊/诱芯、1.5g茶叶/诱芯;以正己烷浸泡橡皮头24h作为CK2。诱芯附于土黄色粘板组成诱捕器,连续7d诱捕第5代成虫,每日更换色板,均有较强诱捕效应;从1.5g薄荷/诱芯、CK2、1.5g万寿菊/诱芯、0.75g薄荷/诱芯至1.5g茶叶/诱芯,诱效显著增加;1.5g薄荷/诱芯的诱效显著弱于CK2。在第5代茶尺蠖幼虫期,取1/6hm2茶园各3个作为诱捕小区,同样大小的3块茶园作为CK3,查虫口基数。第5代发蛾盛期,在每诱捕小区均匀放置5种诱捕器各7只,连续诱捕7日,每日更换色板,第6代幼虫虫口校正下降率30%。由试验结果认为:植物气味有效调节茶尺蠖成虫行为,薄荷诱效稍强于茶叶,熏衣草有驱避效应。  相似文献   
934.
木薯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下介绍了我国木薯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的木薯资源分布作了分析,特别强调了木薯资源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我国发展木薯原料燃料乙醇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木薯原料燃料乙醇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国内外的科技进展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提出了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35.
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对牛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首先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牛ADSCs,进行体外培养、连续传代,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细胞压片进行染色体分析,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利用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检测其分化能力。结果显示牛ADSCs体外培养时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增殖稳定;Vimentin、CD49d、CD13表达呈阳性,CD34表达呈阴性;成骨诱导条件下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茜素红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条件下细胞周围脂滴明显,油红-O染色呈阳性。结果证明牛ADSCs体外生长稳定、增殖速度快、定向分化能力强,简易的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方法为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6.
3种李属彩叶植物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盆栽4年生紫叶李、紫叶矮樱、黑杆樱李幼苗为试材,设置土壤NaCl含量分别为0.042%(CK)、0.1%、0.2%、0.3%和0.4%的盐胁迫处理,研究3种李属彩叶植物盐害情况及其叶片膜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已明确它们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中NaCl含量的递增,3种彩叶植物的盐害指数和盐害率不断增大,上述三者盐害指数在50%时土壤NaCl含量分别是0.349%、0.261%和0.327%;(2)它们叶片细胞膜透性和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均迅速增加,并以紫叶李各处理的值最低且增加最慢;(3)各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均在土壤NaCl含量为0.2%或0.3%时达到峰值;(4)各植物叶片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先下降后升高.研究发现,3种李属彩叶植物均能在一定盐胁迫范围内通过自身保护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有效降低活性氧的伤害,它们的抗盐性表现为紫叶李>黑杆樱李>紫叶矮樱;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可能是盐胁迫下3种植物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  相似文献   
937.
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8,HHV-8)又名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led herpesvirus,KSHV),属Rhadino病毒或者γ-2疱疹病毒,与γ-1疱疹病毒、EB病毒(EBV)同属人类γ疱疹病毒,是由Chang等在1994年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从一例AIDS-KS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新病毒.随着对HHV-8及其亚型的深入研究,其与非Ks肿瘤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其与非KS肿瘤疾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38.
马尾松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针叶树,不仅为植树造林所需大量苗木开辟了一条快速高效的新途径,是生产优良无性系的捷径,而且也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针叶树品种改良的前提条件。它将在林木种苗产业化和林木良种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叶树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一直是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发展无性系育林业的日益重视,针叶树组织培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3]。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及绿化树种,其木材和松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种子园种子…  相似文献   
939.
报道D-海因酶分子C-末端Arg残基的缺失,导致酶的解聚与稳定性的显著改变。用基因克隆、表达与纯化的方法,制备了重组D-海因酶(P479)及其C-末端残基Arg缺失的D-海因酶(P478)。SDS-PAGE和Native-PAGE分析表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单体的分子量相同;但天然P479为二聚体,而P478为单体并保持约40%催化底物海因的活性。突变酶P478的pH值稳定性显著增加,抗SDS能力亦有所提高,但热稳定性明显降低。结果预示:D-海因酶的C-末端残基Arg显著影响酶的分子形式及热稳定性,虽也影响酶活性,但非酶活性所必需。  相似文献   
940.
降雨量变化对入侵植物豚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水平对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土著伴生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植株形态、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试验共设置1800 mm·a-1(High precipitation treatment, HP)、1200 mm·a-1(Midium precipitation treatment, MP)和800 mm·a-1(Low precipitation treatment, LP)3 个降雨梯度, 结果表明: (1)在各个降雨量水平, 豚草的株高、分枝数量、分枝长度、叶片数均高于伴生土著植物肖梵天花, 其中两物种株高、分枝数量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豚草的根生物量比(Root mass fraction, RMF)、根冠比(Root mass/crown mass, R/C)显著低于肖梵天花, 茎生物量比(Stem mass fraction, SMF)、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和叶根比(Leaf area to root mass ratio, LARM)则显著高于肖梵天花。(2)豚草的分枝数量、叶片数、总叶面积、根茎叶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平均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净同化速率(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等指标均在MP 处理获得最大值, 降雨量减少或增加均导致上述指标下降, 尤以降雨量减少为甚;肖梵天花的相应指标以及株高均随降雨量上升显著增加并在HP 处理获得最大值。降雨量增加对豚草的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影响, 但显著提高肖梵天花的茎生物量分配比例。两种植物的叶面积比(Leaf area ratio, LAR)、SLA 均不随降雨量的变化而波动。这说明豚草在野外更偏好入侵中等湿润程度的自然环境, 过于干旱或潮湿均导致其入侵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