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采用土壤栽培方法,研究了在Cu添加量为0(CK)、200、400、600、800和1 000μg·g-1的土壤中溪荪(Iris sanguinea Donn es Horn.)和花菖蒲(I.ensata Thunb.var.hortensis Makino et Nemoto)叶和根的数量、长度及生物量(干质量)6个生长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对叶和根中的Cu含量和积累量、全株的Cu积累量、Cu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壤中Cu添加量的提高,溪荪的根数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而溪荪的其余5个生长指标和花菖蒲的6个生长指标均总体呈现出在Cu添加量较低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并显著高于对照、在Cu添加量较高的条件下逐渐减小且显著小于对照的变化趋势;其中在Cu添加量1 000μg·g-1的土壤中2种植物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添加400和600μg·g-1Cu则分别对2种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土壤中Cu添加量的增加,溪荪和花菖蒲叶及根中的Cu含量均逐渐提高;溪荪对Cu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以及花菖蒲对Cu的富集系数均显著小于对照,而花菖蒲对Cu的转运系数则呈现在Cu添加量较低的条件下高于对照、Cu添加量较高的条件下低于对照并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添加了Cu的土壤中,溪荪叶、根和全株对Cu的积累量均低于花菖蒲,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2种植物根的Cu含量及积累量均大于叶片,表明溪荪和花菖蒲均具有一定的Cu积累能力,且主要积累在根中,花菖蒲对Cu的积累能力优于溪荪.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溪荪和花菖蒲不是Cu超积累植物,但对Cu胁迫均具有一定的耐性,且花菖蒲的耐性略强于溪荪;溪荪和花菖蒲分别适宜栽植于Cu含量400和600μg·g-1以下的土壤中,可用于轻度和中度Cu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和环境美化.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SLC30A8(solute carrier family 30,member 8)基因rsl3266634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对222例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其中T2DM组125例,正常对照NC组97例)rsl3266634进行基因分型。结果:T2DM组中rsl3266634的C等位基因频率、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1.2%和28.4%,均显著高于NC组的53.1%和24.7%(P值均<0.05);而T2DM组的TT基因型频率为6.4%,显著低于NC组的18.6%(P<0.05)。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64倍(OR=1.64,95%CI=1.125-2.402)。结论:SLC30A8基因rsl3266634多态性位点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T2DM的风险等位基因,该位点C/T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T2DM具有相关性,可能是内蒙古地区汉族人T2DM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73.
通过四对引物对89株采自琅琊山的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17类不同的单倍型,其中以BBBA型最多,占39.33%,而BABB型等其他9种单倍型较少,各占1.12%。该地区单倍型种类占已发现类型的57.7%,这说明在固定时间内同一地区的菌株也有较为丰富菌株类型,种群遗传结构是多样化的。具有较广寄主谱的BBBA型菌株是该地区的优势菌株,可作为生防菌株的重点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74.
随着更多蓝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蓝藻基因工程研究现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2001年Kaneko等人完成了鱼腥藻7120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随后人们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中一些基因的功能进行了预测,包括II型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基因,但该基因是否编码II型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及该产物的相关酶学特性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PCR克隆到鱼腥藻7120中预测的II型FBA基因,插入到质粒pET-32a的相应位点,构建成原核表达载体pET-FBA-II。蛋白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总蛋白含量的23.4%,与蛋白分子标记相比,其分子量约为40 kDa。酶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蛋白粗提物的比活力为11.8 U (mg protein)-1,具有标准II型FBA活性。本研究不仅证实了Cyanobase中关于该基因功能的预测,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功能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5.
中药金叶败毒制剂抑制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感染丝裂索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包括ERK1和ERK2)的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研究中药金叶败毒制剂治疗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免疽印记技术检测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和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干预HCMV感染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embryonic lung,HEL)的ERK表达水平,并观察ME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中药金叶败毒制刑对细胞的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CPE)的影响。结果:两种药物都可抑制HCMV在HEL中的增殖,以PD98059与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合用效果明显。中药金叶败毒制剂使磷酸化ERK1/2表达降低,对ERK1的抑制作用在感染后10min出现,30min达到高峰,对ERK2的抑制作用在感染后10min出现,60min达到高峰。而GCV对ERK1/2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可通过调节MAPK/ERK通路而抑制HCMV基因的表达和复制从而发挥其部分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76.
多齿吊石苣苔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多齿吊石苣苔(Lysionotus denticulosus W.T.Wang)。 2材料类别中上部叶片。 3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MS+6-BA1.0mg·L^-1(单位下同)+IBA0.1+3%蔗糖; (2)增殖培养基:MS+6-BA0.5~1.0+IBA0.05+3%蔗糖;  相似文献   
77.
记述了育自上海桃树上1种盾蚧中的斑翅跳小蜂属1新种:上海斑翅跳小蜂Epitetracnemus shanghaiensis sp.nov..文中给出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图和该属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相似文献   
78.
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马炜  孙玉军  郭孝玉  巨文珍  穆景森 《生态学报》2010,30(17):4659-4667
基于7—41 a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生物量调查,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和各器官生物量增加,树干所占比例增加,生物量转换因子(BEF)、根茎比(R)等参数分布正常。林下植被层、倒落木质物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大呈增加趋势。群落总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序列是:乔木层倒落木质物层林下植被层。未成林期、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群落的碳储分别为6.585、66.934、90.019、125.103、162.683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3.254、58.521、78.086、108.02、138.096 t.hm-2,倒落木质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平均值分别为10.859、1.988 t.hm-2。乔木层、倒落木质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占总量的平均比率分别为85.99%、2.17%和11.85%。在不同发育阶段群落和乔木层碳储量的年生产力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中龄林的碳储量累积速率高于幼龄林及成熟林,碳素年固定量分别为0.940、3.889、3.615、3.628、3.968 t.hm-2,乔木层年生产力分别为0.465、3.39、3.137、3.133、3.368 t.hm-2。林下植被层年生产力呈"U"形变化,平均值为0.079 t.hm-2。倒落木质物层的年生产力呈线性增长,平均值为0.423 t.hm-2。研究认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9.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Rubisco与Rubisco活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津优3号'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弱光(100 μmol·m-2·s-1)下适温(WL:25℃/18℃)、亚适温(ST+WL:18℃/12℃)和低温(LT+WL:10℃/5℃)对黄瓜幼苗光合速率(Pn)、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Rubisco活化酶(RCA)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25℃/18℃,400 μmol·m-2·s-1)相比,WL、ST+WL和LT+WL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均明显减小.处理初期,Pn、Rubisco活性及其大亚基基因(rbcL)、小亚基基因(rbcS)表达、RCA活性与基因(CsRCA)表达量大幅度降低,5~7 d后,WL处理趋于平稳,ST+WL处理缓慢回升,而LT+WL处理持续下降,表明黄瓜光合机构对适温弱光和亚适温弱光环境有逐步适应机制.Rubisco和RCA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对低温弱光的响应与Pn基本一致,表明低温弱光下RCA和Rubisco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下降是黄瓜幼苗Pn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对抗结核植物桂林小花苣苔(Chiritopsis repanda var.guilinensis)进行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小花苣苔叶片外植体的最适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16-BA+0.05mg·L^-1IBA,pH8.0;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16-BA+0.05mg·L^-1IBA,pH6.0,繁殖系数7.0/35天;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2mg·L^-1NAA,pH6.0,生根率为93.6%。模拟桂林小花苣苔自然生境,在春季对生根试管苗进行大棚移栽,成活率达90%。根据上述快繁技术,理论上每株试管苗每年可繁殖桂林小花苣苔种苗46万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