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9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应用3对引物,从禾谷镰孢菌(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MBC)的敏感菌株(MBCS)和田间及室内诱导抗药性菌株(MBCR)中扩增β微管蛋白基因。该基因全长1631bp,包含3个内含子,编码447aa,与其他常见植物病原丝状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达95.12%~99.30%。MBCS和MBCR菌株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MBCR菌株未发生任何位点的突变,说明G. zeae对MBC的抗药性机制并非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由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2.
Flt3配体的同源二聚体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lt3配体 (FL)是一种早期造血生长因子 ,与相应受体结合后 ,驱动受体二聚化 ,从而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体内 ,可溶性的FL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将 2个相同的编码可溶性FL的基因片段 ,通过连接序列以首尾相连的方式构建成FL FL基因 ,并在毕氏酵母 (Pichiapastoris)中表达。SDS PAGE试验表明 ,FL FL融合蛋白 (rFL FL)分子量约为 4 3kD ,与预期相符 ,并为Western印迹试验所证实。骨髓祖细胞体外集落形成试验提示 ,rFL FL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活性 ,约是单体FL(rhFL)的 10倍之多。另外 ,FL FL融合蛋白还能促进和延长饥饿的Raji细胞存活 ,与rhFL相比 ,也表现出较强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3.
幼龄皱纹盘鲍唾液腺和消化腺的超微结构与组织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透射电镜观察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45日龄皱纹盘鲍的唾液腺和消化腺。唾液腺由粘液细胞和纤毛细胞组成,粘液细胞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大量的粘原颗粒,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多糖。消化腺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消化细胞呈现活跃的内吞和细胞内消化,并具蛋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嗜碱性细胞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大量含铁的折光小体,折光小体的电子密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伞形科变豆菜亚科的果实解剖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中国伞形科变豆菜亚科 (Saniculoideae) 2属 (变豆菜属SaniculaL .和刺芹属EryngiumL .) 13种植物的果实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学观察 ,从果实横切面形状及其合生面宽度、外果皮和中果皮外突所呈皮刺和鳞片或瘤状体的形态及皮刺中木化厚壁细胞组织的分布、外果皮细胞形状及其角质层厚度、中果皮细胞层数和结晶体类型及分布、色素块沉积、伴生分泌管和油管的大小及分布等方面对上述各属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归纳出各属的果实解剖特征 ,探讨了属间演化水平 ,认为刺芹属果实较变豆菜属果实演化程度高。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 ,讨论了该亚科与伞形科天胡荽亚科 (Hydrocotyloideae)间的区别及其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5.
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种下新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荚叶〔Helwingiajaponica (Thunb .)Dietr.〕为山茱萸科(Cornaceae)青荚叶属 (HelwingiaWilld .)植物 ,我国民间常将其髓部、叶及果实作为药用。该种主要特征为叶片纸质 ,卵形、卵圆形、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背面粉白或淡绿色等[1 ] 。作者在对馆藏的青荚叶标本进行整理时 ,发现《中国植物志》中的个别变种描述与该变种原始文献的描述有出入 ,而且该种种内的一些分类依据不明确。为此作者查阅了有关标本及文献 ,对该种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青荚叶Helwingiajapon…  相似文献   
106.
虽然具有广泛用途的L( ) 酒石酸的生产方法有 4种[1 ] ,但目前研究最多 ,最具工业生产前景的方法 ,是应用化学合成的前体为底物 ,发酵生产L( ) 酒石酸的方法。该法中的微生物发酵转化适宜在弱碱性的条件下进行 ,通常都是把顺式环氧琥珀酸制备成相应的二钠盐来作为前体 ,再进行微生物转化生成L( ) 酒石酸。张建国[2 ] 、黄腾华等人[3 ] 在实验室按以上路线生产L( ) 酒石酸 ;孙志浩等人[4] 以明胶为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生产L( ) 酒石酸 ;张建国等人[5 ]在他们自己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找到了一种…  相似文献   
107.
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1998年4-11月对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在广东,黄喉拟水龟的产卵高峰期在5-6月,窝卵量1-7枚,平均2.5枚;卵重平均13.95g;长径平均4.34cm;短径平均2.23cm。卵重与卵长径呈正相关关系,在25-32℃、沙床含水量5-10%孵化条件下,孵化时间平衡73.8d,孵化率84.2%。初生稚龟均重9.75g。背甲长平均3.77cm;背甲宽平均2.91cm。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经8-11月3个月生长,平均日增重0.149g。稚龟体重、背甲长、宽与日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8.
钦州湾秋季和春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碧剑  李天深  蓝文陆  黎明民  骆鑫  陈莹 《生态学报》2018,38(17):6204-6216
为了解钦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3月进行了秋季和春季两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湾的浮游动物群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共鉴定出12类87种,其中优势种有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亨生莹虾(Lucifer hanseni)、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e);春季共鉴定出11类48种,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秋季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528.92个/m~3、110.60 mg/m~3和2.22)均高于春季(48.30个/m~3、61.10 mg/m~3和1.70)。空间分布上,钦州湾外湾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皆高于内湾。多维尺度分析表明,秋季内湾群落相似性较高,春季外湾浮游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与营养盐是影响钦州湾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2011—2012年数据相比,钦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已趋于单一化和小型化,以致生物量明显下降。这一现象主要与钦州湾海水富营养化以及大面积高密度牡蛎养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1995年广东某地人工养殖的鳜鱼(Sinipercachuatsi)暴发传染病,大量病鱼急性死亡,引致严重经济损失。本试验从已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柱状噬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疫苗的病鱼脏器中分离到一种细菌,经腹腔注射和鳃部接种人工感染健康鳜鱼及罗非鱼(Oreochomisspp.),均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病例,主要特点为肝脏严重变性。从上述人工感染的病鱼体内再次分离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0.
芽前胡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成都产芽前胡Peucedanum turgeniifolium Wolff.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素化合物佛手柑内酯(bergapten)(1),异欧芹属乙素(isoimperatorin)(2),(±)diisovaleryl-cis-khellactone(3),(±)dihydrosamidin(4),(±)peuformosin(5),(±)cis-khellactone(6),8-(2’,3’-二羟基,3’-甲基-丁基)-伞形花内酯[8-(2’3’-dihydroxy,3’-methyl-butyl)-umbelliferone](7),(±)selinidin(8),turgeniifolin A(9)以及非香豆素化合物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甘露醇(d-mannit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