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研究嗜酸乳杆菌BCW和DNA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上皮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BABL/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嗜酸乳杆菌BCW组、嗜酸乳杆菌DN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1.5%DSS7天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随即给予嗜酸乳杆菌BCW(20ug/10g)、嗜酸乳杆菌DNA(0.2ug/10g)和生理盐水灌肠7天,每天观察小鼠情况,实验结束时处死小鼠,去结肠组织行HE染色观测结肠炎症情况,并行结肠上皮NF-κB免疫组化。结果:饮用DSS小鼠DAI积分显著增高,结肠组织粘膜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结肠上皮NF-κB表达增加(9.15±0.43),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降低小鼠DAI积分,减轻粘膜损伤,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4.67±0.56/6.03±0.60)。结论: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缓解急性溃疡性结肠炎,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2.
1植物名称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 L.)。2材料类别叶柄。3培养条件(1)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1;(2)生根培养基:1/2MS+NAA0.3。上述培养基均添加30g·L^-1蔗糖和7g·L^-1琼脂,pH5.8,  相似文献   
113.
太子参微块根发育的解剖学与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解剖学及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研究太子参试管微块根发育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物质积累特征的结果表明:太子参微块根由组培苗膨大的腋芽基部长出的不定根发育而成,经历了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发育,其膨大加粗是由于不定根的次生生长。维管形成层向内形成大量的次生木质部构成微块根的主要部分。淀粉粒是太子参微块根的主要营养存储方式。随着微块根的次生生长,淀粉粒先在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形成,随后在次生韧皮薄壁细胞中也大量积累。膨大的微块根可以合成太子参皂苷,成熟微块根中次生韧皮部的皂苷含量略高于次生木质部。离体太子参微块根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块根中的相同。  相似文献   
114.
本种在形态上与鸡(土从)菌[Tce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较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子实体大,单株独生,未见群生,盖表色泽不呈淡灰或淡褐,而呈煤褐色,菌柄基部色泽尤深,多呈黑褐色。担子孢子干缩处理后表面较平坦,不呈皱褶状凹凸。担孢子一端稍弯曲。菌肉在Melzer氏液下呈黑色而非橙红色,所以立为新种。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采用HPLC技术对云南产鸭跖草科分属于3个族10个属的13种植物中的20-羟基蜕皮甾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羟基蜕皮甾酮广泛存在于已分析的该科植物中,但含量除露水草外均甚微,不具有化学分类学的意义。20-羟基蜕皮甾酮在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季节的露水草中的含量变化,则与蝶类昆虫的活动显示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提示20-羟基蜕皮甾酮有可能是露水草与蝶类昆虫协同进化过程的具有化学生态学意义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18.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表明,在感染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大麦(品种“早熟3号”)叶肉细胞中,液泡周围偶而可看到病毒颗粒束,在发病后期黄化或坏死的叶肉细胞中,可见到散布的病毒颗粒。在所有表现症状的病叶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均可观察到风轮体、束状体、板状集结体以及膜状体等细胞质内含体,未见 卷简体和细胞核内含体。感病初期细胞中,细胞质丰富,核糖体数量增加,内质网肥大,随着病毒症状发喂,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逐渐肿大,外膜破裂直至解体。  相似文献   
119.
 以Bio-ll-dUTP替代dTTP经二步法缺口平移标记DNA片段制得生物素DX_(13)探针。其碱性磷酸酶ABC体系显色灵敏度为100fg(约5×10~(-18)mol);与5μg染色体DNA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可得清晰的单拷贝杂交区带。以此探针对一血友病家系做RFLP分析,确定两成员为甲型血友病基因携带者。与32P探针对比,两种探针的杂交和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表明高标记的生物素探针可应用于单拷贝基因分析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20.
本文报道建立以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为标记,利用痘苗病毒TK基因为旁侧序列的外源基因载体,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的原理将外源基因导入臭曲霉菌,并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膏(BudR)进行转化株选择的新系统,对黑曲霉菌TK+株的挑选、转化及选择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用这一系统,成功地将臭曲霉菌自身分离到的启动基因H8驱动下的乙肝表面抗原(HB8sAg)基因导入臭曲霉菌。Southern blot和多次孢子传代证实,HBsAg基因已与宿主的DNA稳定整合:在发酵上清液中,ELIAS检测HBsAg为阳性(P/N值在20左右),wwstern blot有特异的带存在,免疫电镜观察发现,在发酵液中存在有与人血清中HBssAg颗粒大小、形态相似的22nm的颗粒。这些结果表明,HBAg基因在臭曲霉菌中已获表达。本文建立的基因导入和选择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外源基因在臭曲霉菌中表达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