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5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5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31.
目的:探讨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检测107例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的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析HLA—DQA1基因多态性,并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中共检出10个等位基因,以DQA1*0104(O.3727)、DQA1*0501(0.2636)、DQA1*0103(0.1318)的频率较高,DQA1*0401(0.0045)、DQA1*0601(0.0091)的频率较低。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上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独特性。结论: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基因,与国内其他民族群体的资料比较,总体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显示人类的遗传系统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点,显示华人群体遗传背景的复杂性,结果为人类学研究和HLA—DQA1基因相关的疾病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932.
WONGSAWAS  Mongkol  王洪凯  HYDE  Kevin  D.  林福呈 《菌物学报》2009,28(5):683-688
在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溪流中采集到四种暗色丝孢菌,即东方小短带孢Brachydesmiella orientalis,木生杯粉孢Conioscypha lignicola,球孢棒梗孢Exserticlava globosa和团聚伞集胞球枝霉Peyronelina glomerulata。其中B.orientalis和Peyronelina glomerulata是中国新记录,E.globosa和P.glomerulata为中国大陆第一次报道。本文对这四个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33.
多花筋骨草是一种在江南广泛栽培的园艺植物,2005年秋,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发现其黑胫病。该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最严重的是花期。黑胫病首先在寄主下部叶片的叶柄处发病,病斑初期为褐色、水渍状,很快变黑,最后整株枯萎死亡,典型症状是胫基部变黑腐烂。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与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侵染多花筋骨草的6个分离菌株均被鉴定为多喙茎点霉Phoma multirostrata。致病性试验表明,多花筋骨草是多喙茎点霉的寄主。  相似文献   
934.
目的通过观察裂褶菌在5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态、扫描电镜及DNA序列分析,了解该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方法菌落转种于沙氏培养基(SDA),麦芽浸膏琼脂(ME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玉米粉琼脂(CMA)和察氏琼脂(CZA)平皿培养基,27℃和37℃培养2周,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进行扫描电镜检测及DNA序列分析。结果菌落在SDA,MEA和PDA上生长状态较好,呈蓬松白色羊毛状;尿素酶试验阳性,放线菌酮耐受试验阴性。光镜下见分支分隔菌丝、侧生的钉状突起及类水母体变异子实体。扫描电镜见菌丝分隔处闭锁联合、侧生钉状突起和泪滴状球形分泌物。经26S rDNAD1/D2区序列分析证实该菌株为裂褶菌。结论裂褶菌只有丝状型一种菌落形态;分支分隔菌丝及分隔处闭锁联合,侧生钉状突起和泪滴状球形分泌为其形态学特征;孢子由类水母状子实体产生。  相似文献   
935.
【目的】探索假想脂蛋白连接酶(putative lipoate-protein ligase,LPL)对肺炎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长臂同源多聚酶链式反应(LFH-PCR)的方法失活lpl基因,通过PCR、测序鉴定缺陷菌株,采用细胞实验比较缺陷菌和野生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能力,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lpl基因缺陷后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小鼠毒力实验表明野生菌株和缺陷株半数致死时间均为12h,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缺陷菌在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野生菌株(P0.01);体外荚膜染色实验表明,野生菌和缺陷菌均有荚膜。【结论】实验结果提示lpl基因对细菌粘附宿主细胞有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其腹腔感染小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36.
季洁  张艳璇  陈霞  林坚贞 《蛛形学报》2010,19(2):115-119
本研究进行了斯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以神泽氏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Kishida)为猎物时,在15℃、18℃、20℃、25℃、30℃和35℃下的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结果表明15℃时斯氏新小绥螨不能完成发育,18℃时仅少量个体能完成发育.在18~35℃之间,雌螨的发育历期为7.15~18.70 d,雄螨的发育历期为4.00~16.20 d.在20℃~35℃之间,斯氏新小绥螨的雌雄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20℃时性比最大(1.77),25℃时净增殖率(R0)最大(36.497),35℃时世代生长周期最短(15.433),30℃时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最大,分别为0.197和1.218,种群倍增时间(t)最短(3.513);随着温度的增加,斯氏新小绥螨的平均寿命逐渐变短,20℃时最长(73.40±1.26 d),35℃时最短(25.10±1.20d);25℃时每雌平均产卵量最高(60.44±1.51粒/雌),35℃时日平均产卵量最高(2.06±0.09粒/雌/d).  相似文献   
937.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应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干细胞的来源和定向诱导分化的手段,该文简要综述了目前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8.
5种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几种不同方法测定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天敌胡瓜钝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雌成蝤和若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中1%甲胺基阿维菌素乳油在常规使用浓度范围内对胡瓜钝绥螨雌成螨和若螨的毒力都很低,释放胡瓜钝绥螨生防园可选用1%甲胺基阿维菌素乳油来防治鳞翅目害虫;5%虱螨脲(美除)乳油常规使用浓度对胡瓜钝绥螨雌成螨影响较小,但是对若螨的有一定的影响,释放捕食螨生防园尽量不使用5%虱螨脲(美除)乳油,必要时可选用低浓度进行挑治;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在常规使用浓度范围内对胡瓜钝绥螨雌成螨和若螨毒力均较强,因此释放捕食螨生防园不宜使用;99%绿颖乳油和15%哒螨灵乳油在常规使用浓度范围内对胡瓜钝绥螨的毒性都极强,释放胡瓜钝绥螨生防园如果使用这2种农药会对天敌胡瓜钝绥螨造成毁灭性杀伤,因此在释放捕食螨生防园不可使用这2种杀虫剂。  相似文献   
939.
通过单因素选择和正交设计法,以老龙皮总氨基酸含量为指标,分别对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考查,优选老龙皮总氨基酸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显示料液比对总氨基酸提取率影响最大,最佳提取条件为60%乙醇作提取液,料液比(W/V)为1∶20,在70℃提取3 h。  相似文献   
940.
目的:建立可准确、快速地鉴别诊断可感染人的不同属痘病毒的特异PCR方法。方法:设计针对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和传染性软疣病毒属的多对特异引物,并制备相应的DNA模板,针对不同的模板优化引物与反应条件,分别进行检测筛选,建立病毒属特异的单独与多重PCR方法。结果:单一模板的PCR扩增反应中,正痘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可达101拷贝/μL(引物为OPEaL-F1880/OPEaL-R2057),副痘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可达101拷贝/μL(引物为PP2/PP3),传染性软疣病毒的检测敏感性为100 pg/μL体系(引物为MCV1/MCV2);混合模板的PCR扩增反应中,各属特异的引物均可获得预期大小的特异片段。结论:我们建立的PCR诊断方法,可用于痘病毒科不同病毒属感染的实验室特异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