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22.
粟蛀茎虫——赤胸拟叩头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胸拟叩头虫是1954年在吉林省发现的一种粟蛀茎虫,粟被寄生率约为10—30%,最高可达90%以上。据文献记载是朝鲜粟作主要害虫,能造成粟倒伏减产。但老乡反映,它的危害性并不显著。为了弄清此虫在吉林省的危害情况,我们作了一些调查和观察,现将调查结果扼要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3.
槐尺蠖和银纹夜蛾寄生微孢子虫三新种记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了微孢子虫3新种。槐尺蠖微粒子虫Nosema semiothisae sp. nov.,自然寄主: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 Grey,实验寄主:9种鳞翅目昆虫;银纹夜蛾微粒子虫N. agnatae sp. nov., 自然寄主: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Staudinger),实验寄主:15种鳞翅目昆虫;银纹夜蛾八孢虫Microsporidium argyrogrammi sp. nov., 自然寄主:银纹夜蛾。除描述了它们光镜与电镜形态特征之外,并与近似种比较,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24.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菌根侵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通过土壤侵染植物根系,与寄主植物互利共生的重要有益真菌。探究不同林龄杉木林中菌根侵染状况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丛枝菌根真菌—杉木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为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促进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分别选取10a、25a、45a杉木纯林,分析了不同林分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及部分土壤养分因子(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关系。结果表明:(1)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均呈现出随林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pH随林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2)根际土中磷的含量总体偏低,而且受到土壤酸化流失和丛枝菌根真菌积累的双重影响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虽然有效钾含量随林龄变化趋势不显著,但丛枝菌根真菌能促进土壤钾的积累。因此,丛枝菌根真菌能有效调控根际土的养分动力学特征,减缓土壤酸化造成的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25.
董莉娜  刘演 《广西植物》2019,39(1):16-39
秋海棠属(Begonia L.)隶属于葫芦目(Cucurbitales)秋海棠科(Begoniaceae),有1 800余种,是世界第六大属,主要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亦可作为药用、食用、饮料和饲料等。我国有秋海棠属植物近300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等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云南有秋海棠属植物100余种。近年来,随着广西地区秋海棠属植物野外调查的不断深入,陆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秋海棠属新类群,使得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数目已超出1991年《广西植物志》(第一卷)收录的19种,因此亟需对发表于不同期刊中的类群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汇总。鉴于此,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考证标本信息,整理并汇总了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共84种,包括2个变种、11个亚种和46个特有种,新增的65种为《广西植物志》(第一卷)中未收录的类群,并补充了这些类群的特征集要、凭证标本信息和属下分组概况,为今后开展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修订以及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棱果沙棘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在194条随机引物中有50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50条引物分别对棱果沙棘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10扩增得到1个约为1030 bp的与雌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棱果沙棘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棱果沙棘的性别研究提供分子依据。进一步利用该雌性特异位点设计出更加稳定的SCAR标记,可望用于棱果沙棘的早期性别的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27.
临床相关毛孢子菌的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相关毛孢子菌的鉴定方法及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48株临床分离的毛孢子菌分别通过形态学、API20C AUX、Vitek 2 Compact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到种;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及卡泊芬净对48株毛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形态学和API20C AUX、Vitek 2 Compact不能准确区分不同种的毛孢子菌,以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将48株毛孢子菌鉴定为8个种:阿萨希毛孢子菌,星型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真皮毛孢子菌,皮肤毛孢子菌,赖巴克毛孢子菌,T.domesticum,T.jirovecii。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卡泊芬净对毛孢子菌无体外活性,MIC〉32μg/mL;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毛孢子菌活性差,体外活性最好的药物是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结论常规方法不易将毛孢子菌准确鉴定到种的水平,ITS序列分析准确快速,可以辅助临床区分难鉴定毛孢子菌。毛孢子菌药敏谱不同于临床常见其他酵母菌,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其活性差,伏立康唑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8.
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得到1161bp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MHC-Ⅱβ全长cDNA片段。该序列包括20bp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394bp的3′UTR及747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48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7.99ku,等电点为6.21。通过构建MHC-Ⅱβ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氨基酸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军曹鱼和已知鱼类、鼠(Musmusculus)、鸡(Gallus gallus)及人类(Homo sapiens)MHC-Ⅱβ氨基酸的同源性在28.5%~77.5%之间。所推测的蛋白序列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包括:前导肽、β1、β2和CP/TM/CYT区,保守的半胱氨酸等。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MHC-Ⅱβ基因在正常军曹鱼组织中均表达,但表达量在各个组织中不同,其中,头肾表达较强,鳃、脾、肠表达程度中等,在心、脑、肌肉中表达较弱。  相似文献   
29.
目的:筛选出产碱性木聚糖酶酶活力高的菌株。方法:从碱性环境中采集样品,以自制木聚糖为惟一利碳源,采用刚果红透明圈法于摇瓶发酵法相结合筛选出18株产木聚糖酶酶活较高的菌株,其中1株酶活最高可达335.14 IU/ml。结果:通过培养特性及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对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的结果表明:其作用最适温度60℃,最适pH8.0,在pH9.0条件下仍具有80%酶活力。结论:属于耐碱性木聚糖酶,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岷江上游森林景观在景观尺度上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形成的林-农边界较清晰、其植被过渡明显,林地边缘的生物量低于林地内部,影响域为60m,农田边缘的生物量高于农田内部,边界效应范围为60~90m;自然形成的林-草边界过渡缓和,林地边缘的生物量低于林地内部,而草地边缘的生物量高于草地内部,边界效应对林地的影响范围为60m、对草地的影响范围为45~75m;林-灌边界的边界效应类似林-草边界,对林地影响域为60m,对灌木林地的影响域在45~75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