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为摸清大熊猫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以及心丝虫病的血清学感染资料,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以及外膜蛋白BCSP3基因PCR扩增检测布鲁氏菌病;同时采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和犬心丝虫抗原快速诊断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只大熊猫RBPT检测为阳性,进一步采用SAT和血液细菌BCSP31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布鲁氏菌感染;大熊猫蜀兰弓形虫抗体检测呈阳性,复查也为阳性,表明存在弓形虫感染;所有大熊猫心丝虫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无心丝虫感染。本次检测的3种疾病中,仅发现1只熊猫(蜀兰)存在弓形虫感染,布鲁氏菌病和心丝虫病均为阴性,表明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疾病的预防工作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2.
鱼鳞坑与覆盖组合措施对陕北旱作枣园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水分是制约陕北红枣林健康生长的关键因子.通过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研究不同鱼鳞坑与覆盖措施组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旱作枣园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鳞坑+树枝覆盖、鱼鳞坑+秸秆覆盖、鱼鳞坑无覆盖处理下0~18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较裸地分别提高14.2%、9.4%、4.8%.不同处理在红枣生育期均能显著增加土壤表层(0~20 cm)和主要根系层(2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其中,以鱼鳞坑+树枝覆盖处理效果最为显著.不同组合措施条件下,次降雨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主要集中在100 cm以内,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无覆盖鱼鳞坑措施在高、中、低水分状况下,各土层土壤水分与裸地无显著差异.在陕北旱作枣园,利用修剪枣枝进行覆盖在节省材料减少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保墒蓄水目标.  相似文献   
193.
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生命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发展趋势,通过室内实验,组建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èn在武育粳3号、盐稻8号、徐稻3号、Ⅱ优084、Ⅱ优42、扬麦12、稗草和千金子这8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通过田间调查,比较了粳稻武运粳7号和籼稻Ⅱ优084上灰飞虱自然种群发生动态。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在稗草上最短,其次为扬麦12和粳稻上,而在杂交籼稻Ⅱ优084、Ⅱ优42和杂草千金子上的发育历期长达近30 d;灰飞虱在稗草上的种群趋势指数亦最高,为45.57,其次为粳稻品种盐稻8号(39.36)、徐稻3号(34.54)和武育粳3号(31.70)上,其中盐稻8号与稗草上无显著差异;杂交稻Ⅱ优084和Ⅱ优42上灰飞虱的种群趋势指数显著低于粳稻上的;而灰飞虱在千金子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最低,仅为11.04。大田调查则表明,一定时期粳稻武运粳7号上灰飞虱种群个体数量显著高于籼稻Ⅱ优084上。研究表明灰飞虱的适宜寄主植物依次为稗草、粳稻品种和小麦。  相似文献   
194.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模式及其净化效果与生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常州市蔷薇湿地公园为例,提出一种“垂直流+水平流”新型生态补水复合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补水模式不但能净化受污染的源水(城市河水),而且可有效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大部分景观水体可达到全身接触性娱乐类景观功能要求,运行成本仅为常规补水工艺的5%~25%,具有较好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5.
突变级数法在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港湾快速城市化地区存在的潜在突变特性,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和突变级数法,构建了评价城市生态安全的突变模型,并对1996—2006年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1998年,快速城市化对厦门市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不大,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呈上升趋势;1998—2001年,由于大范围高强度的填海造地、人口激增等生态干扰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导致厦门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呈快速下降趋势;2001—2006年,厦门城市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回升,主要受其海湾型生态城市重大战略转变的影响;2006年,研究区系统压力安全级别为Ⅲ,说明厦门市还存在着生态安全隐患.突变级数法反映了单一指标极值情况对生态系统突变的影响,弥补了现有方法在此方面的不足,它既减小了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又避免了主观判断安全标准的不确定性,可准确地反映城市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6.
大接骨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ricelliaangulataOliv .var.intermedia (Harms .)Hu ,belongingtoToricelliaceae ,isasinglefamilyandsinglegenusplant.ItisdistributedinYunnan ,Guizhou ,andSichuanprovincesinChinaaswellastheHimalayas.InChinesefolkmedicine ,T .angulataisusedtotreatbonefracture ,ton si…  相似文献   
197.
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约有54属,1700余种,分布极广,主产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和北半球的亚寒带。中国约有15属550余种,其中有毒品种9属100种以上,集中于金叶子属(Cribiodendron)、米饭花属(Lyonia)、马醉木属(Pieris)和杜鹃花属(Rhododendron)〔1〕。中国西南山区被认为是全国也是全世界的杜鹃花属分布中心,不少种被引种到欧美,成为当地著名庭园花卉的亲本〔2〕。杜鹃花科植物或具极高的欣赏价值,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方…  相似文献   
198.
红茶菌抗菌蛋白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菌液经过滤、离心、减压浓缩 ,丙酮加盐沉淀 ,Sephadex G-50柱层析后 ,得到两个分子量部分 ,其中小分子量部分有抗菌活性 ,采用尿素— SDS—PAGE测定抗菌蛋白分子量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199.
东灵山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本文研究东灵山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取样选择在11种不同生境类型内,分别代表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环境变化。1999~2000年的野外取样共获得甲虫标本10874号,其中步甲、隐翅虫、叶甲、象甲、拟步甲、金龟和叩甲等7科的个体数量较多,合计占个体总数的83.36%,为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选择40个最常见物种统计种类和数量,对生境进行主成分分析排序(PCA)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东灵山地区的11种生境类型划归为3类:即梨园岭退耕区的灌丛类型、小龙门林区的森林类型和东灵山主峰区的亚高山植被类型,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萌生丛被合并到小龙门林区森林植被类型中,反映了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受干扰程度可能是决定该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地表甲虫的季节变化发现其活动高峰多出现在6月和7月,而且在不同生境类型内,优势类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小龙门林区内数量分布高于梨园岭退耕区内的分布,尤其在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内的数量优势更加明显。如果按营养层次划分功能群,捕食性类群比例最高,植食性类群次之,腐食性类群最少,捕食性类群的季节活动曲线滞后于植食性类群的活动曲线。  相似文献   
200.
四川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在四川雅安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102°48′~103°18′ E,30°42′~30°54′ N)及其周边地区,就森林片段化和生态恢复程度的不同,选择4个代表地点,即位于保护区核心地带、以阔叶混交林为主的蜂桶寨天然林区(海拔1680~2080 m),受到经济开发干扰但植被类型丰富的锅巴岩天然林区(海拔2 280~3 340 m)、以人工针叶林进行生态恢复的蚂蝗沟人工林区(海拔2430~2525 m),以及森林高度片段化的双石镇农耕区(海拔870~1 165 m),共设26块样地,以巴氏罐诱法为主研究地表甲虫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本研究共采集甲虫标本 2.338 号,隐翅虫数量最多,占39.6%;步甲次之,占29.3%,拟步甲、象甲和叶甲的数量也各在5% 以上,它们共同构成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锅巴岩物种的个体数量和丰富度(S)以及多样性指数(H′)较高;蚂蝗沟均匀度指数(J)较高,丰富度较低;蜂桶寨天然林区个体数量较少;双石镇农耕区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较低。锅巴岩、蜂桶寨和蚂蝗沟间物种分布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后两者相似性程度更高,双石镇物种分布与其他3个地点差异较大,这反映了不同地点间的生境异质性和森林植被片段化程度的差异。整个鞘翅目、隐翅虫科和步甲科的个体数量分布在针叶林内较多,在阔叶林内较少;拟步甲科的数量分布在高山灌丛内较多;叶甲科的数量分布在针叶林较多;象甲科除了竹林外,在其他植被内的数量均较多。在总体趋势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在蜂桶寨和锅巴岩两个邻近的天然林地点,整个鞘翅目以及优势甲虫类群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也逐渐增多。比较蜂桶寨林区内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北坡均大于南坡。以上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坡向以及生境类型密切相关,森林片段化和生态恢复对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改善森林片段化进行生态恢复时,采取合理措施,增加生境异质性,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