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记述采自内蒙古贺兰山地区拟埃蝗属Pseudoeocyllina 2新种,即拟短翅拟埃蝗Pseudoeocyllina brevipennisoides Zhang,Zheng et Yang,sp. nov.及贺兰山拟埃蝗Pseudoeocyllina helanshanensis Zheng,Zeng et Zhang,sp. nov.,附有拟埃蝗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2.
毕赤酵母表达的HBV全长Pres蛋白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斯德-毕赤酵母工程菌株GS115-PreS经发酵在甲醇诱导下可高效表达分泌型全长PreS蛋白。Western blot证明发酵液中存在着可溶性的分子量为48kD的PreS蛋白和蛋白质颗粒,蛋白质颗粒主要成分为48kD的全长Pres蛋白和28kD的S蛋白,电镜观察发现蛋白质颗粒直径为30nm。发酵液经过脱盐、浓缩处理后,上清液经DEAESFF阴离子交换柱得到纯化的PreS蛋白;超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蛋白颗粒。该颗粒的主要组分为全长PreS蛋白(PreS1+PreS2+S),还有少量的主蛋白(S)。ELISA检测证明全长PreS蛋白和蛋白颗粒有着良好的抗原性, P/N显示蛋白颗粒的抗原性比PreS蛋白的抗原性高。  相似文献   
63.
应用PCR技术从含有丙型肝炎病毒(HCV)全长开放阅读框的质粒pBRTM/HCV1~3011中获得NS5A全长基因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实,NS5A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1(-)中。再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Huh7细胞,30h后收获细胞,经Western blot验证,证实HCV的NS5A基因在Huh7细胞中已经获得表达。在培养条件完全一致的条件下,表达NS5A基因的Huh7细胞与pcDNA3.1(-)转染的细胞在转染30h后被收集起来,乙醇固定,PI染色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G0/G1期由60.6%下降到49.7%,S期由23.9%上升到32.7%,而转染pcDNA3.1(-)细胞的细胞周期与正常的Huh7细胞则差别不大。从而证明HCV NS5A蛋白对Huh7细胞周期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4.
以生物素标记的钙调素为探针,筛选拟南芥λZAPⅡ表达文库,分离得到9个阳性克隆。融合蛋白的Westem印迹分析表明,这些阳性克隆确是编码钙调素结合蛋白的(图2,3),并且其中Y9等8个克隆编码的融合蛋白与钙调素有依赖于钙离子的结合(图3B);而唯独Y7编码的融合蛋白与钙调素的结合,与CaMBP-10一样,不依赖于钙离子的存在(图3A)。  相似文献   
65.
摘要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ADA)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酶法试剂盒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总ADA(tADA)及其同工酶ADA1和ADA2的活性变化,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总ADA、ADA1及ADA2活性的诊断价值。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DA和ADA2活性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均极显著升高(P<0.001),ADA1活性有一定程度升高(P=0.035)。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病亚型患者之间的血清tADA、ADA1及ADA2活性均无显著差异。ROC分析显示,血清tADA和ADA2活性具有诊断价值,ADA1活性无诊断价值。tADA活性截断值取13.5 U/L时,诊断特异性为93.3%,敏感性为81.2%。血清ADA2活性截断值取9.5 U/L时,诊断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83.3%。而ADA1无显著的诊断价值,ADA活性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41,P=0.004),与球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34,P=0.018),与ALT呈弱正相关(r=0.29,P=0.042),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血清tADA及ADA2活性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并且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6.
为了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IMPRPAE)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oprD基因变异情况,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5株IMPRPAE,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分析IMPRPAE的耐药性;PCR法扩增基因oprD并测序分析其序列突变类型。IMPRPAE共15株,其中1株oprD基因PCR扩增阴性。余14株阳性菌株进行oprD基因测序发现其中1株无突变,11株有框码移位(其中有2株发现携带插入序列ISPpu21, IS1394),2株有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oprD基因突变是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
WRKY是植物特有的一个转录因子超家族,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物质代谢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尽管WRKY转录因子基因已在高等植物广泛表征,然而有关真核藻类WRKY却知之甚少。采用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和保守域分析等技术对30种真核藻类WRKY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共获得24个WRKY成员,均来自绿藻门(Chlorophyta)藻类。红藻门(Rhodophyta)、灰藻门(Glauc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等藻类未检测到WRKY。24个WRKY成员均具有保守结构域七肽序列WRKYGQ(E/A/H/N)K和锌指基序C-X4-5-C-X22-23-H-X-H,分别归类于Ⅰ、Ⅱa、Ⅱb和R组。高含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含有2个Ⅰ类WRKY成员(HaeWRKY-1和HaeWRKY-2)。进一步克隆HaeWRKY-1和HaeWRKY-2基因编码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通过Ni-NTA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HaeWRKY融合蛋白。雨生红球藻在正常培养条件下,HaeWRKY-1表达量显著高于HaeWRKY-2。高光逆境胁迫显著上调HaeWRKY-1表达和下调HaeWRKY-2表达。HaeWRKY基因启动子含有多个光、乙烯、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以及逆境响应顺式元件。特别在HaeWRKY-2启动子区未检测到W-box顺式元件,但HaeWRKY-1和控制虾青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HaeBKT、HaePSY基因启动子含有W-box元件。基于本研究及前人的发现,我们推测高光胁迫下HaeWRKY-2低表达可能导致HaeWRKY-1的上调表达,HaeWRKY-1进而上调虾青素合成关键基因(HaeBKT、HaePSY等)表达,促进虾青素合成积累。这为深入解析雨生红球藻高光胁迫响应及虾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8.
从茶树基因组鉴定得到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CsGGDPS7,以铁观音茶树为材料克隆获得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MH891780)。CsGGDPS7序列全长1 185bp,包含1 098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65个氨基酸。预测结果显示在N端包含叶绿体转运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中。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类异戊二烯合成酶家族的5个保守域和2个特征功能域(DDXXXXD和DDXXD)。进化树结果表明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OeGGDPS7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检测显示,CsGGDPS7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但花发育阶段CsGGDPS7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在乌龙茶做青过程中,CsGGDPS7在晒青阶段就快速上调表达并在三摇达到峰值。CsGGDPS1和CsGGDPS2表达也受做青调控,但CsGGDPS4不受做青调控。研究推测,CsGGDPS7可能与乌龙茶萜类香气物质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9.
报道了陕西省红豆杉科一新记录属——穗花杉属(Amentotaxus Pilg.),其新记录种为穗花杉[A.argotaenia(Hance) Pilg.]。文中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70.
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与无瓣蔊菜(R. dubia)的分类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 为阐明二者的分类学关系, 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指标测量、DNA相对含量检测、体细胞染色体观察和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分析等方法, 系统地比较了二者的分类学特征和细胞遗传学差异。结果表明: 印度蔊菜(2n = 48)为六倍体, 无瓣蔊菜(2n = 32)为四倍体。同时, 前者DNA相对含量约为150, 是后者的1.5倍。通过45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分析得出, 相对于球果蔊菜(R. globosa)与欧亚蔊菜(R. sylvestris), 二者亲缘关系较近, 独立聚类为一支, 但在遗传距离为0.23处可以明确划分为两个种。同时, 利用角果长度和结籽密度两个形态指标可以将二者明显区分为两个种。另外, 二者存在明显的生殖障碍, 通过正反交授粉实验得出: 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自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7.73%和95.65%, 而以印度蔊菜为母本的杂交处理结实率为0, 以无瓣蔊菜为母本的杂交处理结实率为47.06%, 但其种子萌发率为0。综上所述, 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为两个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