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盐诱导后的大豆根为材料,提取总RNA,RT-PCR得到GmOLPa目的片段。对其蛋白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GH64-TLP-SF同源超家族中的PR-5蛋白,第25-244位氨基酸是其保守结构域,与番茄中的PR-5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构建GmOLPa基因ORF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GP,并对其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SDS-PAGE证实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目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0 kD,最佳诱导时间为4 h,最佳IPTG诱导浓度为1.0 mmol/L。  相似文献   
72.
目的 采用活体成像技术比较四种剂量荧光素酶标记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及肺转移情况,为光学标记肿瘤模型的药物筛选或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导人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标记细胞稀释成1×107细胞/mL,2×107细胞/mL,5×107细胞/mL和1×108细胞/mL四种剂量,取0.1 mL接种子BALB/c小鼠右侧第二对乳腺脂肪垫内,制作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比较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及肺转移情况.结果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细胞克隆,在致瘤性方面和亲代细胞无明显差别,四种剂量细胞接种BALB/c小鼠后,均有肿瘤生长,接种第28天时,四种剂量接种的原位移植瘤大小没有明显差别,但接种两个高剂量肿瘤细胞的小鼠组各有2只小鼠死亡;接种后31 d,发现四种剂量接种的原位移植瘤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随着观察天数的增加,转移程度逐渐严重,接种后42 d,小鼠陆续发生死亡.结论 根据转移和死亡情况,确定接种1×106个细胞/只不仅肺转移明显,而且存活时间一般超过45 d,比高剂量接种存活时间长,为最佳肺转移剂量.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治疗组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晚,对照组行其他非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降低血脂、减缓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和预防脑血管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CLT合并甲状腺结节的共151病例,依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分组,就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比较.结果:C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共58例,女性51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37.5±4岁,平均病程18个月,28例为腺体内单发结节,病灶平均直径为0.9± 0.56 cm,36例病灶直径小于1.0 cm,42例见结节内伴钙化.CLT合并良性结节组98例,女性患者93例,男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48.1±9岁,平均病程72个月,34例为腺体内单发结节,病灶平均直径1.8± 0.42 cm,35例病灶直径小于1.0 cm,10例见结节内伴钙化.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结节个数及钙化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LT合并甲状腺癌微小癌多见,淋巴结转移率低,彩超提示单发结节或者结节合并钙化的病例,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5.
对假丝酵母Candidasp.99—125发酵生产脂肪酶的过程中油脂代谢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发酵过程中甘油酯、油酸、棕榈酸等物质浓度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与菌体生长和产酶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结果发现油酸的消耗能够显著地促进脂肪酶的合成(油酸质量浓度从30g/L降低到10g/L),并且细胞对油酸和棕榈酸的利用没有选择性,最终发酵脂肪酶活力可达8000U/mL。  相似文献   
76.
北疆高产棉花密度与打顶时序调控的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疆棉区高产 (2 0 0 0kg·hm-2 )棉花 (G .hirsutumL .)为研究对象 ,引进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受密度和打顶时序调控的高产棉花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研究。经果表明 ,在密度梯度上 ,随密度增加棉花生态位适宜度值增加。 1 5 0× 1 0 3 株·hm-2 密度下 ,分次打顶降低了生态位适宜度 ,导致减产 ;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 ,分期打顶能提高生态位适宜度 ,有利于提高产量。在 2 2 5× 1 0 3 和 30 0× 1 0 3 株·hm-2 密度条件下 ,与同密度下 1次打顶 (7/5 )相比 ,2次打顶增产 4 5 %和 1 1 3%,3次打顶增产 7 5 %和 5 9%。 1 5 0× 1 0 3 株·hm-2 密度下 ,棉田苗蕾期LAI较小、漏光损失大 ,光合势低 ,是实现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花铃期的分期打顶导致减产。在 2 2 5× 1 0 3 和 30 0× 1 0 3 株·hm-2 密度条件下 ,棉花苗蕾期LAI增加 ,分期打顶保证了花铃期较适宜的LAI ,提高了棉花生态位适宜度 ,有利于提高产量 ;1次打顶处理 (7月 5日 )比本区生产上的打顶时间 (7月 1 0日左右 )提早了 5d左右 ,使高密度棉花群体LAI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地限制 ,避免了因密度高群体透光条件的恶化而降低了其生态位适宜度值 ,造成减产损失。  相似文献   
77.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我国小麦育成品种初选核心种质(1680份)的78个微卫星标记(SSR)位点进行了扫描,并就此对50年来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ⅰ)74对SSR荧光引物共检测到1336个等位变异,其中1253个等位变异可以定位在71个位点上.这71个位点上检测到的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4~44个,平均17.6个;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19~0.89,平均为0.69.(ⅱ)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B>A>D,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D>A.(ⅲ)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2=7>3>4>6>5>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7>3>2>4>6>5>1.结合两个指标分析,第7部分同源群具有最高的多样性,而1,5群多样性最低.(ⅳ)21条染色体中,7A,3B和2D三条染色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而2A,1B,4D,5D和1D的遗传多样性偏低.(ⅴ)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以50年代的最高,以后越来越低,但年代间变化较平缓;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以50年代最高(0.731),以后逐渐减小,各年代依次为0.711,0.706,0.696和0.695.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化问题日趋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和育种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8.
假丝酵母99-125脂肪酶的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假丝酵母99-125脂肪酶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选择了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并进行优化 ,获得了最优的摇瓶培养基配方 (% ,W/V) :豆油 4.0 ,全脂豆粉 4.0 ,K2HPO40.1,KH2PO4 0.1。产酶水平能达到 5000IU/mL。在 30L发酵罐上进行初步放大实验 ,其产酶水平能达到 8100IU/mL。在1m3发酵罐上进行中试放大 ,产酶水平可达到 8000IU/mL。  相似文献   
79.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方法,以牛血清蛋白(67kD)和卵清蛋白(43kD)为分子量标记,对甘肃河西灌区近几年选育的17个小麦品系以及大面积栽培的2个春小麦品种的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以及不同亚基对面团流变学特性(面团韧性P、延伸性L、面团筋力W)的影响进行分析。19个试验材料中共标记出从35.2~60.5kD的LMW-GS共32条谱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出对面团流变学特性P、L、W值影响显著的7个LMW-GS,分子量由高到低为:52.7kD、52kD、49.3kD、46.7kD、44.8kD、44.2kD、35.2kD。其中35.2kD和46.7kD亚基能显著地增加面团P值,44.8kD亚基能显著地降低面团P值;44.2kD和49.3kD亚基显著增加面团L值,52.7kD亚基降低面团L值;44.8kD、52.7kD亚基能显著降低面团的W值,52.0kD和46.7kD亚基能显著提高面团W值。  相似文献   
80.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长期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化肥(NPK)方式培肥黑土,研究微生物量P在作物生长季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P显著高于施用化肥(NPK)和不施肥(CK),微生物量P分别为M48.75~47.68mg·kg^-1,M2 3.02~37.16mg·kg^-1,NPK1.59~10.62mg·kg^-1,CK0.76~6.74mg·kg^-1之间,波动性较大.M4、M2处理微生物量P最大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NPK、CK处理最大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黑土微生物量P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明显改变.微生物量P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微生物量P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除全钾外),植物氮、磷、钾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黑土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