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
引用本文:郝晨阳,王兰芬,张学勇,游光霞,董玉琛,贾继增,刘旭,尚勋武,刘三才,曹永生.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J].中国科学C辑,2005,35(5):408-415.
作者姓名:郝晨阳  王兰芬  张学勇  游光霞  董玉琛  贾继增  刘旭  尚勋武  刘三才  曹永生
作者单位: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品种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2.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兰州,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G19980202和2004CB117202)资助
摘    要:对我国小麦育成品种初选核心种质(1680份)的78个微卫星标记(SSR)位点进行了扫描,并就此对50年来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ⅰ)74对SSR荧光引物共检测到1336个等位变异,其中1253个等位变异可以定位在71个位点上.这71个位点上检测到的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4~44个,平均17.6个;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19~0.89,平均为0.69.(ⅱ)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B>A>D,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D>A.(ⅲ)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2=7>3>4>6>5>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7>3>2>4>6>5>1.结合两个指标分析,第7部分同源群具有最高的多样性,而1,5群多样性最低.(ⅳ)21条染色体中,7A,3B和2D三条染色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而2A,1B,4D,5D和1D的遗传多样性偏低.(ⅴ)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以50年代的最高,以后越来越低,但年代间变化较平缓;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以50年代最高(0.731),以后逐渐减小,各年代依次为0.711,0.706,0.696和0.695.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化问题日趋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和育种家的关注.

关 键 词:中国小麦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修稿时间:2005年5月24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