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本文利用CO2激光照射青椒、茄子干种子后,观察刺激剂量、半致死剂量对种子及幼苗生长点超弱发光的影响,从而探索超弱发光是否可作为激光照射后衡量种子活力综合反应的一项指标。其结果表明:1.青椒、茄子干种子超弱发光的动态变化随着照射间隔期的延长,其不同剂量之间超弱发光强度的差异也相应变小,照射时间最长的半致死剂量组25″、35″,其超弱发光由最高降为最低;激光刺激剂量组3″、13″的超弱发光强度始终高于CK。2.青椒、茄子种子发芽过程中超弱发光表现为激光刺激剂量组均极显著高于CK;半致死剂量25″、35″均极显著低于CK。3.激光组的活体生长点和提取液的超弱发光均极显著高于CK;活体生长点的超弱发光低于提取液的超弱发光。  相似文献   
92.
93.
阿霉素铁(Ⅲ)配合物与DNA结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阿霉素铁(Ⅲ)[ADM·Fe(Ⅲ)]与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ADM·Fe(Ⅲ)作为一个整体嵌入DNA碱基之间形成ADM·Fe(Ⅲ)·DNA三元复合物。应用荧光淬灭法得到了不同Na+浓度下ADM及ADM·Fe(Ⅲ)与DNA结合作用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距离(n)及标准自由能(ΔG),并根据多聚电解质理论将ΔG分解为电荷作用部分(ΔGpe)及非电荷作用部分(ΔGt)。结果表明ADM·Fe(Ⅲ)中铁离子直接参与了与DNA的作用,ADM·Fe(Ⅲ)较ADM更易与DNA结合,且结合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94.
正2007年7月10日19:00时左右,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山边农舍旁(29°54'35″N,117°22'30″E,海拔149 m)捕获1条已怀卵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全长1 200 mm,尾长175 mm,体重950 g。在实验室蛇笼内饲养,饲喂活体蛙、蟾蜍,定期换水,观察繁殖情况。  相似文献   
95.
盘波  邹伶俐  张睿鹂  康明  温放 《广西植物》2017,37(10):1250-1256
该文报道了华南地区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散序小花苣苔(Primulina effusa F.WenB.Pan),并对该新分类群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在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可暂定为"极危"之级别。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K14、K19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从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PV患者60例纳入本次研究。将PV患者在皮损区及未受累皮肤区分别取1份皮肤,制成存档蜡块,分别记为PV皮损组和PV未受累皮肤组各60例。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外伤手术治疗的健康皮肤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K14、K19在PV中的阳性表达率以及表达水平,分析K14及K19在PV皮损区阳性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各组的K14及K19阳性表达率以及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皮损组和PV未受累皮肤组的K14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K19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皮损组的K14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V未受累皮肤组,K19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V未受累皮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发现,K14及K19在PV皮损区阳性表达中呈负相关(r=-0.871,P=0.000)。结论:K14及K19均在PV发病过程中出现异常表达,其中K14阳性表达较强,而K19阳性表达较弱,二者在PV皮损区阳性表达中呈负相关。临床上可考虑监测K14及K19的阳性表达水平,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及病情的预估,值得临床医师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97.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98.
在组织水平上已经描述了许多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但对其发育过程的调控仍然知道得很少.利用CSEM-EDX微量分析技术,定点测量慈姑叶柄通气组织不唰发育时期的细胞壁矿质元素的组成.这些元素除了C,O以外,还包括Mg,Ca,Cu,Zn,P等必需的矿质元素.结果发现,在叶柄发育的早期,通气组织细胞壁的K和Cl含量很高,分别高达36%和4.3%细胞壁干重.Mg的含量在第二阶段最高,达到细胞壁干重的0.86%.只有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监测到Cu和Zn元素,最高含量分别为2.5%和1.5%细胞干重.仅在第四和第五阶段才能检测到Ca,其最高含量为1.3%细胞壁干重.通气组织横膈膜细胞和圆柱体腔壁细胞的元素构成变化有相似的趋势,说明这种变化与组织的发育阶段关系密切.细胞壁的一些元素间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其中K和Cl及Cu和Zn之间成较高的正相关.在不同发育阶段,细胞壁的元素含量呈现动态变化,说明细胞壁(质外体物质)的元素构成有很大的变动范围.早期的通气组织细胞壁大量积累K和Cl,暗示早期的气体空间充满液体(组织液);Mg可能参与细胞伸展的调控;伸展中细胞的细胞壁积累高浓度的Cu和zn,并不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而Ca的出现使细胞比硬度增加,将终止细胞伸展.Cu和Zn在细胞壁中的积累呈高度的直线关系,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呈现定量关系,推测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或者类似的转运和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99.
冠心病是目前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首位原囡[1],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虽然PCI介人治疗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但毕竟是一项创伤性检查治疗,作为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可引起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2].因此,准确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积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将手术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及相应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0.
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是我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杂食性鸟类。为探明其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现状,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7个核基因非编码区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江西五省(自治区)的栗背短脚鹎11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所获得的Cyt b基因866 bp和7个核基因内含子序列6 808 bp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Cyt b基因中,共检测到3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35.6%,推测这些共享单倍型可能属于祖先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79.77%)。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分析结果均支持栗背短脚鹎种群可能曾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基于7个核基因内含子联合序列的贝叶斯天际线(BSP)分析,推断其种群在大约5.3 ~ 3.7百万年前(Mya)和约0.7 ~ 0.3百万年前(Mya)发生过扩张。基于Cyt b基因的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11个地理种群共分为两支,一支为海南猴猕岭地理种群,属指名亚种(H. c. castanonotus),其他10个地理种群聚为另一支,属H. c. canipennis亚种,并且后者尚未形成显著的地理结构,单倍型网络图分析也获得相似的结果。本研究所用分子数据基本支持两个亚种的分化,对于存在争议的广西南部分布的指名亚种,其分子数据与形态学亚种归属不一致,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