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0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51.
我国大陆黄檗潜在分布区及分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治昊  周鑫  张孝然  蒲真  邢韶华 《生态学报》2018,38(20):7469-7476
黄檗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近年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人为破坏大大减少,然而其种群数量仍没有显著增加,拟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黄檗的潜在分布区,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为我国野生黄檗种群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获得69个包括准确经纬度信息的分布点,同时在世界气候数据库(World-Clim)中下载中国大陆的3个地形变量(alt、slo、asp),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bio1—bio19),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来检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剔除出部分相关性高的环境因子,最终得到包括6个气候变量(bio1、bio3、bio4、bio12、bio15、prec1)、3个地形变量(alt、asp、slo)及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的14个环境因子作为环境变量,进而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预测了黄檗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并评价分布区的适宜等级;分析了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及其适生区间。1)黄檗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大部分区域,以及河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区域,黄檗潜在分布区总面积为117.51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2.27%,其中高度适宜分布区面积为1894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7%,主要包括黑龙江中东部,吉林大部分区域,辽宁东南部和北京大部分区域。2)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35.7%)、年均降水量(28%)、坡度(6.5%)、年均温(6.7%)和有机碳含量(5.8%)是影响黄檗分布的5个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总的贡献率为82.7%。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在14000—16000范围内,年均降水量在600—800 mm范围内,坡度在2°—8°范围内,年均温在1—7℃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5—65 g/kg范围内为黄檗适宜分布的环境因子区间。我国野生黄檗分布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潜在的分布范围,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目前资料显示分布并不广泛的省份也是进行野生黄檗迁地保护和人工种植的可选区域。对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后表明,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越大其适生程度越高(14000—16000),说明黄檗对于温度的承受范围较大;年均降水量处于700 mm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对于水分要求为中等水平;坡度为2°—8°范围内野生黄檗的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多分布在缓坡地带,年均温在4℃其适生程度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0 g/kg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2.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邢建民查丽杭李佐虎刘大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北京100080)叶和春李国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ADVANCESINTHESTUDYONTAXOLPRODUCTIONBYPLANTCELLC...  相似文献   
153.
切花用百合的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花用百合是我国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类珍贵切花,本文主要根据研究实践及有关资料报道了切花百合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繁殖方法、鲜花切剪技术,并讨论了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4.
大鼠冷暴露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张秀琳王月燕刘改香刘明远(济南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理教研室,济南250022)肺表面活性物质(PS)除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外,还在下呼吸道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急性冷暴露后易患呼吸系统感染及加重诱发某些呼吸系统...  相似文献   
155.
浅谈人体中过剩蛋白质的弊害张兵,张云燕(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中学,211762)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缺乏对健康有危害,但人体中过剩蛋白质对健康弊害也颇多。一、形成“酸性物质”蛋白质属于酸性食物,而人的血液呈弱碱性(...  相似文献   
156.
邢立达 《生命世界》2005,(10):12-15
"距今约3.65亿~3.35亿年间,即泥盆纪晚期至石炭纪早期,地球生物开始从水生向陆生演化。可能在一个浅水环境中,比如一个小礁湖或浅滩中,水中盐分的浓度极易受到水位涨高或降低的影响,这样的环境将促使生物演  相似文献   
157.
有道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以此类推,恐龙吃哺乳动物不算新闻,哺乳动物吃恐龙才是新闻。因为人们在脑子里面总有个哺乳动物不可能吃恐龙的印象,认为中生代的哺乳动物部是些像鼠一样的小动物,昼伏夜出,以昆虫或小动物为食,鬼鬼祟崇地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下,期待着那一颗能政变命运、毁灭龙族的陨石砸下来。虽然哺乳动物的体型不全是小型,  相似文献   
158.
"为什么这个星期值得活?""因为拉蒂迈鱼(Latimeria)仍然存在。"这是一本德国杂志中曾经提出的问题和一个孩童的回答。这就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美丽的鱼,也是最珍贵的活化石——拉蒂迈鱼所缔造出来的神话——可以让很多人为了它而活,足见其巨大的魅力。自从1938年首次发现拉蒂迈鱼以来,60多年间,古生物学家、鱼类学家、探险家从没间断对它的探索与研究。目前,最新的消息来  相似文献   
159.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化疗药物多西他赛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作用机制。选取了不同浓度多西他赛作用下的A549细胞,观察和分析了多西他赛对A549细胞形貌信息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的峰谷差和超微结构的平均粗糙度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减小,表面粘附力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大。该结果对AFM可作为一种利用纳米量级分辨率进行药物药效评估的工具进行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0.
绒毛白蜡体胚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了基本培养基、外植体、培养条件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体胚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胚根是诱导体胚发生的最佳外植体;体胚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2 mg·L~(–1) 6-BA+0.1 mg·L~(–1) NAA、30g·L~(–1)蔗糖、5.0 g·L~(–1)琼脂;暗培养20天后进行光照培养(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光密度为100~(–1)20μmol·m~(–2)·s~(–1),昼温度(25±2)°C,夜温度(18±2)°C;成功诱导出体细胞胚并获得再生植株,体胚诱导率可达59.8%,体胚萌发率达81.2%。壮苗最适培养基为改良WPM+0.5 mg·L~(–1) 6-BA+0.2 mg·L~(–1) ZT+0.01 mg·L~(–1) NAA。生根最适培养基为改良1/2MS+1.0 mg·L~(–1)IBA+0.05 mg·L~(–1) NAA+20 g·L~(–1)蔗糖,生根率高达97.3%,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9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