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北京地区黄檗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为了解北京地区黄檗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促进种群扩繁,在北京百花山、松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共设置了12个20 m×20 m的样地,利用CCA分析方法对不同地点黄檗的生长分布状况与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土壤pH值、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等11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CA排序第一轴主要反映了海拔、郁闭度和坡度的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了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pH值和坡向的变化,其中海拔、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黄檗生长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低海拔、低碱解氮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高的地段适宜黄檗分布。对影响黄檗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定量分离,结果发现环境因子对黄檗样地物种分布的解释能力为84.5%,显示出较好的排序效果,黄檗分布点受人为干扰较少,其所在植物群落与环境保持了良好的对应关系;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呈显著相关(P=0.03),表明CCA排序结果可以解释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2.
2012 年 7 月, 对粤东地区柑橘园、番石榴园、荔枝园和芒果园 4 种不同果园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 应用土壤线虫群落生态学指数、土壤线虫各食性类群组成、 cp 类群结构及营养结构特征指数, 分析 4 种不同果园土壤线虫群落的功能结构特征, 探讨果树栽植年限、果园管理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共分离获得土壤线虫 53551 条, 隶属 2 纲 11 目 20 科 28 属。对不同果园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分析表明, 4 种果园的 Shannon 指数(H′)、Pielou 均匀性指数(J)、 Simpson 指数(D)、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SR)和密度类群指数(DG)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Gower 系数表明, 种植年限短的果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种植年限长的果园之间具有显著相异性。食细菌线虫的H′、 J、 SR 指数排序为柑橘园>番石榴园>芒果园>荔枝园, 植食性线虫的 H′、 J、 SR 指数排序为荔枝园>芒果园>番石榴园>柑橘园。 cp 类群组成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 4 种果园的 cp1-cp2 类群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 cp3-cp5类群(P<0.05), 土壤线虫生活策略组成以 cp2 类群占优势。 PPI 指数表明: 荔枝园和芒果园受扰动程度大于柑橘园和番石榴园, MI、 PPI/MI 值则表明: 柑橘园和番石榴园土壤线虫群落的稳定性较高, 受到的干扰程度小。 NCR 值均说明了 4 种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分解主要依靠细菌分解途径。综合线虫功能类群的指数分析结果显示, 果树的栽植年限对果园土壤线虫的 PPI/MI 值有很大影响, 随着果树栽植年限的增加, PPI/MI 值呈上升趋势。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统计结果表明, 荔枝园和芒果园植食性线虫数量增加虽未达到对果树的伤害阈值, 但种植年限较长的果园土壤环境受到的扰动较大。  相似文献   
73.
凯特杏花粉的离体培养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离体培养法,在不同培养基组分含量、pH值、温度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培养条件下,对凯特杏(Prunus armeniacaL.cv Katy)花粉的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状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凯特杏花粉离体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20%蔗糖 0.04%硼酸 0.01?Cl2,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20℃,培养20 h后,花粉的萌发率达68.76%,花粉管长度达1 083.53μm。(2)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作用不同,赤霉素浓度为5~8 mg/L、矮壮素浓度为10~150 mg/L、多效唑浓度为5~10 mg/L时对凯特杏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但国光丁酰肼对凯特杏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4.
应用RAPD方法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为实验室日常检测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背景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用 6条随机引物对 6个品系近交系小鼠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  6条随机引物中p2、p3、p5和p6四引物扩增的条带差异较为明显。结论 RAPD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5.
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区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邢韶华  林大影  鲜冬娅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09,29(10):5299-5312
为促进北京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建设与布局,以2001~2006年间在北京市13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者风景名胜区内实地调查的1168个样地数据为基础,根据在北京市分布的25种珍稀濒危植物种,以及丰富度高的群落类型、面积较大的天然森林群落类型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群落的评定结果,采用等级赋值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植物物种和植物群落方面综合评定了北京市山地植物多样性的优先保护地区.评定出综合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为184474.64hm2,约占市国土面积的11.25%,其中一级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24850.50hm2,二级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78606 60hm2,三级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81017.54hm2.优先保护地区主要分布于怀柔区、延庆县、房山区和密云县等远郊区县,结合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提出了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6.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7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产ESBLs细菌对目前常用的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产生多耐药性和高耐药性,由此使得产ESBLs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临床抗感染诊疗工作的重点。目前细菌的ESBLs提取主要包括超声波破碎法、溶菌酶法和反复冻融法等。本文对现有文献中此三种方法的提取原理、提取步骤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各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采用反复冻融法联合超声法和溶菌酶法联合超声法等联合提取法提高酶提取效率的展望予以了简要分析,以期为产酶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对流体中的微纳米材料、细胞、生物分子等进行高精度、高灵活性、无损伤操控的技术在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捕获和操控的核心技术,光镊的发展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系统地描述了各类光镊的工作原理和独特功能,阐述了不同光镊技术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讨论了它们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9.
京津冀一体化, 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 而促进该区域自然植被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布局的优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文章以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基础信息、植被类型信息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为基础数据, 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利用GIS 的叠加分析功能, 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 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植被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类型为主, 其次是内陆湿地类型; 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草原草甸植被的保护需要加强; 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植被类型的分布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在海拔800-1200 m 内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 也是森林植被类型数量与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段。因此, 加强河北省西北部的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有助于弥补京津冀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的不足; 加强河北省涞源县-阜平县, 井陉县-赞皇县等西部太行山海拔800-1200 m 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有助于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构建由太行山和燕山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讨氟康唑作用机制,观察它对热带念珠菌作用后存活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参照NCCLS M27-A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热带念珠菌与不同浓度氟康唑共同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热带念珠菌存活率、ROS、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氟康唑作用后,热带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的存活率、ROS、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细胞周期各期比例均没有明显变化;而热带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的存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Ψm明显下降,ROS明显升高,而且大部分热带念珠菌阻滞于G2/M期,并出现明显凋亡峰,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自由基清除剂谷胱甘肽抑制热带念珠菌ROS的产生,阻止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和降低凋亡。由此可见,氟康唑可能通过刺激热带念珠菌产生过多ROS,并使线粒体膜电位△Ψm下降,从而诱导热带念珠菌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