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线粒体DNA和人类进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线粒体DNA(mtDNA)由于自身比较独特的遗传特性(母系遗传、缺乏重组和进化速率高)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群体的起源和演化研究。通过对其全序列的限制性酶切和D-环高变区序列数据的分析,mtDNA较好地阐明了人类学中诸如现代人类起源、人群过去动态的估计以及单个人群的区域性微分化和人口历史学等问题。综述了近年来世界各人群mtDNA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的改进、mtDNA与核基因标记结果的异同、mtDNA  相似文献   
172.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绿阔叶林是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植被类型,研究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可正确认识优势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100 m×100 m。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采用Ripley'sK(d)函数分析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数随大小级的增大而增加,但优势树种的聚集程度却降低。常绿灌木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在幼苗、幼树中占绝对优势。在中树和大树中,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连蕊茶、细叶青冈和青冈具有较稳定的显著聚集分布特征。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 sinensis)和短尾柯的分布格局波动较大。从整体上看,5个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都呈显著聚集分布特征。连蕊茶与细叶青冈、短尾柯、豹皮樟,以及细叶青冈与短尾柯、青冈与豹皮樟都有较强的物种空间依赖性。青冈和短尾柯相互独立生长,有显著负关联性。同科、属的细叶青冈和青冈也表现出显著负关联性。研究认为,种间关联关系具有传递性,可以从已知3个种的两对种间关联关系推出第三对种间关联关系。已知种间关联关系越显著,且尺度范围越宽,那么种间关联关系传递的稳定性也越高。结果认为,常绿阔叶树种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优势种,优势种均呈显著聚集分布,多数优势种间有较强的种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3.
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新疆天山南坡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每升高100m设置1块样地,共9个样地,研究了海拔梯度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紫花针茅、羊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460~2760m,地上生物量为52.2~75.9g.m-2,线叶嵩草 紫花针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860m,地上生物量为53.2g.m-2,线叶嵩草、天山羽衣草、细果苔草群落分布在海拔2960~3260m,地上生物量为62.1~107.4g.m-2;7—8月平均相对湿度对群落总的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海拔与禾本科的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莎草科呈显著正相关;7—8月平均气温是决定禾本科和莎草科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回归方程分别为Y=13.467X-97.284和Y=171.699-15.331X;海拔与平均气温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N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4.
牛分枝杆菌mpb64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牛型分枝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方法扩增mpb64基因,纯化PCR产物并与pDM18-T载体连接、转化,经酶切及核苷酸序列鉴定为正确后,酶切产物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KpnI/EcoRI位点,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mpb64,转化到大肠杆菌DE3内,以IPTG进行诱导,终浓度为1mmol/L,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CR方法成功扩增出mpb64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验证了其正确性,重组表达质粒表达的pET30a+-mpb64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0.4kDa,与实测相符。牛分枝杆菌pET30a+-mpb64的成功表达为牛结核病的诊断及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5.
假丝酵母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扬子石化的废水淤泥中筛选到1株假丝酵母(Candida),其发酵上清液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2.3mN/m降到32.5mN/m。发酵上清液经酸化、丙酮沉淀后得到浅黄色固体,经TLC、IR、GC-MS分析表明:此种物质为脂肽类物质,疏水基部分为十六碳酸和9-十八烯酸,亲水基部分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150mg/L,可耐受120℃高温和饱和浓度盐离子(质量分数为36%的Na+),pH适应范围广(pH2~12),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76.
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苗期耐低钾种质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蛭石栽培和营养液浇灌的方法,确立棉花品种苗期耐低钾筛选指标,利用这些指标,评价我国88个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资源苗期耐低钾能力,并筛选钾素利用率高的优异种质。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总干物重、钾利用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钾浓度处理和不同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棉花苗期耐低钾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叶面积在不同品种和不同钾浓度处理之间不存在差异。利用筛选出的指标对88个品种进行耐低钾评价,结果供试品种主要被分为耐低钾基因型、耐低钾中间类型和非耐低钾基因型3类,分别包括21个、58个和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7.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造血细胞的灌注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消除造血细胞静态培养中存在的浓度梯度和搅拌悬浮培养时换液引起的波动,为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提供更理想的培养环境和操作方式,利用自主开发的造血细胞重力沉降截留系统结合有溶氧和pH控制的生物反应器进行了脐血造血细胞的灌注培养。两次灌注培养中总细胞分别扩增11.5和18.6倍,扩增倍数最大时,CFU-Mix分别扩增23.2倍和20.4倍、 CFU-GM扩增13.9倍和21.5倍、BFU-E 扩增8.0倍和6.9倍、CD34+细胞扩增17.1倍和15.4倍。培养到12d时,第一次实验由267×106单个核细胞扩增得到1082×106个总细胞,6.31×106个CFU-GM,6.2×106个CFU-Mix和23×106个CD34+细胞;第二次实验由180×106单个核细胞扩增得到1.080×106个总细胞,4.65×106个CFU-GM,11.0×106个CFU-Mix和25.0×106个CD34+细胞,这达到了临床规模,由于控制了较低的溶氧和稳定的培养环境,细胞中干/祖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方瓶。但灌注培养到后期细胞密度达到较高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这应该是由细胞密度过高本身所引起。搅拌式反应器中进行灌注培养有利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进一步扩增,培养得到的细胞中干/祖细胞含量较高,培养规模达到了临床要求,但过高的细胞密度将对造血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究神经根管减压术对中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中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对照表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试验组实施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1α(IL-1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实施神经根管减压术总有效率较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α及TNF-α水平降低,且试验组血清IL-1α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中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治愈率较高,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IL-1α及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9.
180.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的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蕾  迟永刚  刘啸添  戴晓琴  杨风亭 《生态学报》2020,40(12):4114-4125
植被物候期(春季返青和秋季衰老)是表征生物响应和陆地碳循环的基础信息。由于常绿针叶林冠层绿度的季节变动较弱,遥感提取常绿针叶林的物候信息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是目前区域物候监测中的难点。利用MODIS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GOME-2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和通量数据(总初级生产力GPP)估算2007—2011年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期,用来比较三类遥感指数估算常绿针叶林物候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表征光合作用物候的通量GPP数据估算得到5年内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SOS_(GPP))为第63天,生长季结束时间(EOS_(GPP))为第324天,生长季长度为272天;基于反映植被光合作用特征的SIF曲线获得物候信息要滞后GPP物候期,其中生长季开始时间滞后19天,生长季结束时间滞后2天;基于传统植被指数NDVI和EVI的物候期滞后GPP物候期的时间要大于SIF滞后期,其中植被指数SOS滞后SOS_(GPP)31天,植被指数EOS滞后EOS_(GPP)10—17天。虽然基于3种遥感指数估算的春季和秋季物候都滞后于通量GPP的物候期,但是卫星SIF的物候信息能够更好地捕捉常绿针叶林的生长阶段。同时,春季温度是影响森林生长季开始时间的最重要因素;秋季水分和辐射是影响生长季结束时间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SIF估算的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春季和秋季物候的滞后时间要短于传统植被指数,能更好地追踪常绿林光合作用的季节性,为深入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