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内蒙古蒙古族人群DYS413基因座的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DYS413(YCA Ⅲ)基因座在内蒙古蒙古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其应用于法医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采集了120例内蒙古蒙古族男性无关个体静脉血,EDTA抗凝,用酚-氯仿法抽提DNA,PCR扩增DYS413基因座,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硝酸银(AgNO_3)染色分型。在120例内蒙古蒙古族男性人群中共检出30个不同的单倍型,其频率介于0.0007至0.01361之间,其HD(单倍型多样性)值为0.94054。表明DYS413基因座在内蒙古蒙古族人群中分布好,对法医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2.
用晶体重量测定喜马拉雅旱獭的年龄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本文采用晶体重量测定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年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982年4-10月,在青海省海晏县热水滩地区,捕获旱獭195只,收集晶体195对。其方法是,将每1只旱獭进行体重和体长的测量,随即剪去其眼睑,剪断视神经,取出眼球,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然后,把晶体剥出,用水冲洗,置入80℃烘箱干燥24小时,最后,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称重。  相似文献   
83.
美国寄生虫学会主席、华盛顿大学寄生虫学专家罗斯(R.L.Rausch)教授应厦门大学的邀请于1985年4月2日至15日到厦大讲学、随后去上海、杭州、兰州、银川访问,并与我国的寄生虫学学者一道,赴宁夏省西吉县进行了棘  相似文献   
84.
以野生瓦氏黄颡鱼和人工养殖鲢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光照强度梯度0—10、10—30、100—200、700—800 lx及4种光照颜色红、白、蓝、绿,采用单因子实验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和鲢对光的趋避行为。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选择的实验中,瓦氏黄颡鱼在0—10、10—30、100—200和700—800 lx四个光照强度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分别是:78.33%±21.51%、10.00%±14.86%、7.33%±8.27%和4.33%±7.74%。瓦氏黄颡鱼在光照强度为0—10 lx的区域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三种光照强度,且差异显著(P0.05)。而鲢在四种光照强度中出现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光照颜色选择实验中,瓦氏黄颡鱼在四种光照颜色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鲢在红、白、蓝和绿四种光照颜色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分别是:12.67%±13.63%、30.33%±18.47%、35.67%±24.73%、21.33%±15.02%。鲢在白光、蓝光区域出现的次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区域,且差异显著(P0.05)。实验通过研究光照强度和光照颜色对瓦氏黄颡鱼和鲢行为的影响,为鱼类趋光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5.
草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会出现菌种退化。为了探索菌种退化对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以V971为初始菌株(M0),连续继代培养19个月(M1-M19),记录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子实体多糖、蛋白质、多酚、黄酮、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M0-M19菌丝生长速度先上升后下降。仅M0-M12能长出子实体,在M0-M12中,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子实体多糖、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多酚含量在M0-M7差异不显著,之后显著下降(P<0.05)。M0-M12子实体各矿质元素含量均随继代时间的延长呈显著性下降(P<0.05)。其中Cu含量变化最大,M12比M0降低了77.59%;Mg含量变化最小,M12比M0降低了19.84%。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M12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M0和M6(P<0.05)。研究表明,草菇继代培养中出现的菌种退化会引起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子实体营养成分降低。本研究为草菇菌种保藏、菌种质量退化和菌种质量快速鉴定积累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86.
改变培养基碳源复壮草菇退化菌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源是草菇重要的营养源之一,草菇菌种在添加葡萄糖的传统PDA上长期继代会导致菌种退化。本研究用蔗糖、果糖、甘露醇、海藻糖代替PDA中的葡萄糖,对草菇原种(D0)和退化菌株(D1-D3)进行复壮。结果表明:改变碳源对D0影响不显著。蔗糖、果糖、甘露醇、海藻糖均可提高D1-D3的气生菌丝密度、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诱导厚垣孢子产生,并增加菌丝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有效抑制了活性氧O2 -·、H2O2的积累;提升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著;且菌种退化程度越高,复壮效果越好,海藻糖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海藻糖处理组使退化最严重的D3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75.00%和66.67%,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2.49%和16.58%;O2 -·和H2O2分别降低了12.50%、12.83%;POD和SOD分别提高了33.33%和255.56%。本研究通过改变培养基的碳源,有效复壮了草菇退化菌种的菌丝特性;也为延缓食用菌菌种退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背景】放线菌是天然产物的宝库,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天然抗生素有70%来源于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随着细菌对传统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趋严重,如何从自然生境中高效筛选新型活性放线菌资源并发现新型抗生素成为当前微生物学者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传统方法筛选活性放线菌不仅费时费力、试剂耗材消耗量大,并且筛选通量非常有限,难以对自然样品中的复杂微生物群落进行整体全面的解析。【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多孔板液滴阵列培养的新策略,可高通量筛选抗菌活性放线菌。分析模式放线菌在微液滴中的培养特征与筛选条件,为进一步建立基于液滴阵列技术的超高通量活性放线菌筛选平台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界面移液技术,将传统的多孔板高通量筛选体系微缩至1μL水平,在油相填充的多孔板(96孔板)中生成微升培养液滴阵列,每个微孔液滴中封装一个放线菌孢子或菌丝团。经过短期培养,放线菌在微滴中完成菌丝分化与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泌。这时,通过第二步界面移液技术与液滴融合加入带有荧光标记的指示菌,通过全菌拮抗筛选定位活性目标菌株,并将活性谱转化为量化的荧光数值。【结果】通过对模式放线菌的测试发现,放线菌菌丝可以在微液滴中达到最佳培养状态,并积累足够的生物质与代谢物,对荧光指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通过建立上述基于微孔板液滴阵列的高通量筛选技术,能从单细胞水平快速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显著节约了筛选成本并提高了筛选通量,为新型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前,我国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寻找新型的抗生素替代物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获得新的细菌素,本研究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扩散法从羊驼粪便中筛选到高产抑菌物质的芽孢杆菌。基于菌落特征、革兰氏染色和16S rRNA的鉴定结果,将分离到的产抑菌物质菌株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SXAU06株。采用硫酸铵沉淀、氯仿抽提、分子截留和SDS-PAGE等技术对所产抑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经LC-MS/M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抑菌物质为分子量约14 kDa的类细菌素,将其命名为BLIS_SXAU06。耐受性试验结果显示,BLIS_SXAU06具有耐高温、耐酸碱和耐蛋白酶K的特性。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BLIS_SXAU06进行重组表达,所获得的重组BLIS_SXAU06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生长的活性。综上所述,BLIS_SXAU06具有优良的特性,可进一步在农业生产、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领域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9.
赖氨酸乙酰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广泛存在于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1(HAT1)作为第一个被鉴定的蛋白ε-氨基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具有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乙酰化的作用。然而,在肝癌细胞中HAT1介导的乙酰化蛋白质及其修饰位点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揭示了HAT1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与预后呈负相关。在建立HAT1敲除HepG2肝癌细胞系的基础上,应用乙酰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对肝癌细胞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谱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鉴定出HepG2肝癌细胞中547种蛋白质上的858个乙酰化修饰位点,发现HAT1影响了68种蛋白质上74个位点的赖氨酸乙酰化修饰。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HAT1修饰的底物蛋白质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涉及疾病发生过程、RNA生物学、剪接体和核小体组装、氧化应激、各种信号通路以及代谢途径等。我们进一步验证了HAT1介导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异常脂代谢。应用CCK8、克隆形成和Edu细胞增殖检测等方法证实,HAT1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本研究揭示的肝癌细胞中HAT1介导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位点,对进一步阐明肝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为开发抗肝癌药物提供了精准的靶标。  相似文献   
90.
童迅  贠喆  张栋  赵新文  曾照辉  于洋  马保安 《生物磁学》2013,(24):4648-4653
摘要目的:研究人正常软骨细胞及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对照并评价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取人创伤性截肢与骨关节炎全膝置换的无菌膝关节软骨,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关节软骨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测细胞增殖,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形态似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明显较正常软骨细胞慢。MTT测细胞增殖显示,第2.4、6代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在相同时间点大都比同代正常软骨细胞增殖速度慢(P〈0.05)。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染色较正常软骨细胞浅,经多次传代后基本无着色。结论:正常软骨细胞5代以内细胞生长良好,生物学特性明显,5代以后出现去分化现象。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慢,生物学特征退变旱,符合软骨细胞退变的表现。这为骨关节炎在软骨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