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5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 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观察护理干预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术后3 d内5例患者发生吻合 口瘘,3例患者术后4-7 d发生吻合口瘘;观察组术后3 d内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1例患者术后4-7 d发生吻合口瘘,两组吻合 口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0,P<0.05)。经过护理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吻合口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026,P< 0.05)。对照组SAS 阳性率69.23%,观察组50.00%,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x2=5.186,P<0.05);对照组SDS阳性率61.54%,观 察组40.00%,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x2=4.978,P<0.05)。结论: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吻合口瘘和医患矛盾的发 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HGF并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人皮肤成纤维中的表达。方法:从扩增人的间充质干细胞中提取全长RNA为模板,设计合成引物,用RT-PCR法扩增出HGF基因片段,然后将HGF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中。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后,用脂质体包裹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效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GF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p EGFP-N1-HGF构建正确,经转染的人皮肤纤维细胞中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并且可以表达一定量的HGF。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HGF,为基因治疗脱发疾病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我们试图利用PCR技术从砂藓中克隆TIR1基因的cD NA全长序列,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复水和干旱过程的表达情况。我们将砂藓转录组测序获得的生长素受体蛋白基因序列命名为Rc TIR1,基因cD NA全长为1 11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615 bp,共编码20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所编码蛋白理论等电点为5.70,不稳定指数为32.85,总平均亲水性为-0.027,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对该基因在砂藓复水和快速干旱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显示在砂藓的复水过程和干旱处理中该基因均有差异性表达。通过研究砂藓生长素受体蛋白基因Rc TIR1与砂藓干旱胁迫的关系,为植物逆境胁迫机制的研究以及该基因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4.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产地环境、生产规程、加工、包装,尤其是生产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分,导致检验和认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便、精确的检测技术。基于化学计量学,本研究首次利用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检测有机胡萝卜、绿色胡萝卜和无公害胡萝卜。选择最佳区间(650-700 nm),三种分类模型包括主成分分析结合 k 均值聚类、主成分分析结合线性判别分析、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鉴别126个胡萝卜样本的准确率分别为93.65%、100%,和98.41%。结果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可以有效地验证有机胡萝卜、绿色胡萝卜和无污染胡萝卜。为质量检验机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检测方法,从而促进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利用RT-PCR技术从草鱼性腺中克隆出两种促性腺激素受体基因(FSHR和LHR),采用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通过RT-PCR及Real-time PCR技术对FSHR和LHR在成体草鱼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进行分析,发现FSHR和LHR在草鱼卵巢、精巢中表达明显,表达量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逐渐增高,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GTHR在鱼类生殖周期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人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3(hMTERF3)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方法:利用GenBank、Uniprot、ExPASy、SWISS-PROT数据库资源和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hMTERF3蛋白进行系统研究,包括hMTERF3的理化性质、跨膜区和信号肽、二级结构功能域、亚细胞定位、蛋白质的功能分类预测、同源蛋白质多重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三级结构同源建模。结果:软件预测hMTERF3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7.97×103,等电点为8.60,不具信号肽和跨膜区;二级结构分析显示主要为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包含6个MTERF基序,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定位于人线粒体;功能分类预测其为转运和结合蛋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同源蛋白质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hMTERF3蛋白与大鼠、小鼠等哺乳动物的MTERF3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类。结论:hMTERF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对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玻璃粘连蛋白血清学表达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62例乳腺癌(0-Ⅰ期癌22例,Ⅱ-Ⅲ期癌40例)和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玻璃粘连蛋白水平,分析玻璃粘连蛋白表达在良性与各期乳腺癌中的变化规律,同时比较CA153、CA125、CEA的表达情况。结果:0-Ⅰ期乳腺癌组血清玻璃粘连蛋白的表达水平(231.45±30.54μg/m L)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197.84±24.31μg/m L)和Ⅱ-Ⅲ期乳腺癌组(209.34±31.25μ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玻璃粘连蛋白血清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年龄、肿瘤大小、月经状况、ER、PR、Her-2及Ki-67表达无关(P0.05);而血清CA153、CA125、CEA表达水平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其中CA153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玻璃粘连蛋白水平在早期阶段乳腺癌(0-Ⅰ期)显著高于良性和中期(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提示玻璃粘连蛋白可能是一项有潜力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指标,而血清CA153、CA125、CEA表达则主要与乳腺癌病情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落地生根(Kalanchoe daigremontiana)的SAHH基因功能,采用RACE技术从其叶片克隆了SAHH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Kd SAHH。结果表明,Kd SAHH全长为1748 bp,含1458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推测编码485个氨基酸。预测落地生根SAHH蛋白分子量约为53 k Da,理论等电点为5.59~5.682。Scanprostie和DNAstar预测表明,落地生根SAHH蛋白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与苜蓿的亲缘关系较近。以黄羽扇豆为模板,利用SWISS-MODLE和Phyre程序模拟的落地生根SAHH蛋白亚基三维结构有一定差异。这些为落地生根Kd SAHH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自然生境中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传播距离有限, 这类植物更有可能与其亲缘相近的植株相邻。植物个体能否识别邻株的身份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会对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亲缘选择理论预测亲缘相近的植物间可以通过亲缘识别和选择作用, 有效地削弱彼此间的干扰和竞争, 从而增加适合度。对植物通过根系进行自我/ 非我和亲缘识别能力、作用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综述, 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植物身份识别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子性状对木本植物聚集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的特征如种子的重量、大小和传播方式直接影响物种的扩散能力,从而影响物种空间分布的聚集强度。作者以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 ha样地中89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们的种子大小、重量和扩散方式与物种聚集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 m范围内,样地内90%的物种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大而减弱,稀有种的聚集强度大于常见种。用系统发育独立比较(phylogenetically independent contrasts)方法排除了系统发育影响后,物种的多度与聚集强度呈显著相关(在15 m尺度,R2=0.32,P0.001);种子大小与物种聚集强度的相关性较弱(R2=0.05,P0.05),而种子重量与物种聚集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强(R2=0.14,P0.05)。种子的传播方式显著地影响物种的聚集强度:无助力扩散物种的聚集强度显著地高于有助力扩散物种的聚集强度(F1,87=4.439,P=0.038),即长距离扩散导致物种的聚集强度减弱。可见,在亚热带森林中,种子性状通过影响种子扩散进而引起物种聚集强度的变化,是影响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