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1.
隐花色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光形态建成是光辐射影响下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首先被人们观察到的是光对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影响。光照使黄化植物转绿而茁壮生长、影响种子萌发、并且调节植物的开花进程。这三类重要的现象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深入发展,通过红光和远红光可逆生理作用的认识导致了植物光敏色素的发现。使光敏色素活  相似文献   
212.
甲状腺素(T_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的放射免疫测定所得结果,对于诊断甲状腺功能以及估价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动态变化是一个重要指标。在疾病导致甲状腺功能改变时,T_4和T_3在血清中含量变化基本相似。只是诊断甲亢。T_3比T_4更灵敏。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两者含量变化并不平行。如T_3型甲亢者,血清中T_3含量增高,而T_4正常。反之,轻度原发性甲减者,T_4含量可有降低,而T_3含量有时却显得正常。因此在临床诊断中。T_3的测定不  相似文献   
213.
贵州灵芝科I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绍昌  连宾 《真菌学报》1995,14(2):104-106
本文报道贵州灵芝科灵芝属2种,1.多分枝灵芝Ganoderma ramosissimum Zhao;2.任氏灵芝Ganoderma renii He,sp.nov.上述研究标本保藏在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BAG)。  相似文献   
214.
广西英罗湾红海榄林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及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广西英罗湾红海榄红树林重金属Cu、Pb、Zn、Cd、Cr元素的累积及动态。结果表明:植物体不同部位元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Cu 0.433~1.21、Pb 0.369~1.88、Zn 2.94~7.66、Cd0.020~0.233和Cr0.330~0.562μg/g。林地残留物组分元素含量远高于植物体及凋落物组分含量。该群落Cu、Pb、Zn、Cd、Cr的现存储量,分别为28.73、25.25、143.68、3.14和14.61mg/m2。林地残留物相应元素的储量,分别为271.68、323.41、1983.70、8.18和34.44μg/m2。群落Cu、Pb、Zn、Cd、Cr元素的生物循环为:年吸收量分别为1351.70、1613.12、8808.37、240.74和759.30μg/m2;年存留量分别为842.46、806.91、4694.10,94.88和464.80μg/m2;年归还量分别为509.24、806.21、4114.27、145.86和294.50μg/m2;周转期分别为56、31、35、22和50年;流动系数Cd>Pb、Zn>Cu、Cr。  相似文献   
215.
盐酸胍对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构象与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E.C.3.1.3.1)在胍变性过程中构象与活力的变化;测定胍存在时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m)。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盐酸胍(<0.5mol/L)使变性平衡态酶的发射荧光强度略有下降,酶活力增强;随盐酸胍浓度的增加,其荧光强度不仅不再下降,反而升高,酶逐渐失活;当盐酸胍浓度为1.5mol/L时,其荧光光谱的最大峰位红移,酶活力迅速下降;当盐酸胍浓度为3mol/L时,峰位由333.5nm红移至357.1nm,此时酶活力丧失;当盐酸胍浓度为4mol/L时,峰位不再红移,但其荧光强度继续增加。测得变性初态酶的表观Km值随盐酸胍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说明,荧光强度的增加和最大发射峰位的红移是该酶变性失活的一个灵敏指标;酶活力的变化明显快于酶分子整体构象的变化;低浓度的盐酸胍微扰了酶活性部位的构象,而对其整体构象无显著影响。提示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  相似文献   
216.
不同光合途径植物叶圆片对光氧化作用响应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光合C3途径植物花生(ArachishypogaeaL.)、C4途径植物玉米(ZeamaysL.)和甘蔗(SacharumsinenseRoxb.)及CAM植物菠萝(Ananascomosus(L.)Mer.)的离体叶圆片经甲基紫精(MV)和强光的光氧化作用1h,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色素、膜脂的氧化与过氧化降解,呼吸增强,PSⅡ失活。花生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下降时类胡萝卜素含量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明显增高,暗下吸O2增强,通过活跃的天线猝灭和提高呼吸的方式耗散过剩的光化学能。C4植物也有增强吸O2以耗散部分光化学能的效应,但其蛋白质和膜脂降解程度比C3植物高,Fo升高而qN降至最低,表现较明显的光氧化损伤。菠萝的各项变化幅度小,有较强的抗光氧化性。  相似文献   
217.
微囊化K562细胞生长周期及代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562细胞为模型,分别进行微囊化和游离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考察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周期和生长代谢变化;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了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的生长活性和代谢特性。实验发现:微囊化培养过程中的K562细胞处于DNA合成期(S期)的百分含量显著高于游离培养,并且细胞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模型计算表明,所建模型动力学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微囊化和游离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的代谢情况;对细胞活性的理论计算表明,微囊化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和代谢活性,同时细胞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此活性;模型参数表明,两种培养体系下,葡萄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别 (kFreeLkAPAL),乳酸对游离培养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微囊化培养细胞抑制作用较小(kFreeL>≈kAPAL)。  相似文献   
218.
采用几种不同规格的岩棉(密度:80kg/m3,60 kg/m3,40 kg/m3;体积:10cm×10cm×7cm,7.5cm×8cm×7cm,7.5cm×8cm×5cm,5cm×6cm×5cm)为育苗基质,以珍珠岩与泥炭土(1:1)的混合基质为对照,进行厚皮甜瓜育苗比较试验。在苗速生期测其若干生理指标(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等)。结果表明,密度为80 kg/m3、体积为7.5cm×8cm×7cm的岩棉是育苗的良好基质。  相似文献   
219.
探讨引进的红树植物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是否对本土红树植物白骨壤林(Avicennia marina)造成入侵风险。通过野外种植实验, 将1年生拉关木苗种植在成熟白骨壤林的林内和林缘, 每月观察记录并测量其生长指标。结果表明: 白骨壤林内和林缘的1年生拉关木苗的月均苗高增量变化趋势相似, 均表现为夏季高, 冬季低; 月均基径增量表现为林内低于林缘, 且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白骨壤林内和林缘的拉关木苗野外种植13个月后的苗高增量仅为14.1 cm和13.5 cm, 基径增量仅为1.0 mm和1.5 mm, 叶片数增量均为负值, 分别为-0.4片和-0.7片, 可见外来种拉关木苗在厦门海沧湾的白骨壤林内及林缘生长速度缓慢, 不具有速生快长特性, 因此, 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只有在其适宜生长的环境才能表现出速生的特性。种植13个月后, 白骨壤林内和林缘拉关木苗的存活率仅为4.7%和5.3%。表明由于光照强度、低温等环境因子的限制, 引进种拉关木小苗很难通过自然扩散在厦门本土红树植物白骨壤林内自然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220.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924群次,计3643只次.其中,雌性群525群次,占56.8%,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独羚(26.1%)、雄性群(11.0%)、母仔群(3.0%)和雌雄混群(3.0%).不同大小集群的比例亦有极显著差异,其中2-10只的集群占70.0%,独羚占26.1%,其余为3.9%;最大集群为17只.另外,选择2-8只的集群的个体数占72.9%,选择8只以上集群的个体数为20.5%,独羚仅占6.6%,选择不同大小集群的个体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P<0.001).除独羚外,其余4种集群类型的集群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独羚作为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其雄性个体的比例占到68.1%,这说明雄性个体比雌性更容易形成独羚.总体而言,藏原羚的集群以雌性群为主,最适集群大小为2-8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