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Metabarcoding技术在植物鉴定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植物学研究已进入后植物志时代,iFlora的实现需要以传统植物分类学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整合基于高通量测序的DNA条形码(DNAbareoding)技术并开发便携式快速鉴定仪器及构建信息平台。传统植物鉴定多基于形态学分类,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DNA条形码快速鉴定技术被各界分类学家认可,在植物鉴定中也被广泛应用。但DNA条形码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种的鉴定需要多个条形码的解析、Sanger测序平台无法处理混合样品。本文介绍了传统植物分类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和遇到的瓶颈;并重点介绍了基于高通量测序的metabarcoding技术在植物鉴定及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及其与iFlora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比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动力组(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每组38例,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定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动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组患者优良率为89.47%,显著高于动力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显著低于动力组的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应用于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产妇阴道微生物群与早产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并在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孕妇133例作为早产组。在早产孕妇分娩后42 d收集产妇阴道分泌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本菌群数量。同时,选取同期生产足月新生儿的孕妇130例为足月组。结果早产孕妇阴道菌群中,普雷沃菌、吲哚嗜胨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的数量要明显高于足月生产孕妇,乳杆菌数量低于足月生产孕妇。相关性检验显示,早产组中普雷沃菌、吲哚嗜胨菌、阴道加德纳菌的阳性数要明显大于足月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早产组中乳杆菌的阳性数要明显小于足月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阴道菌群失调与早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白藜芦醇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毒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在水产动物细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以淡水养殖中重要的细菌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置药物浓度梯度, 检测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 和对毒力及群感调控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同时通过人工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试验检测其对鱼体保护作用和对鱼体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白藜芦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024 μg/mL; 浓度低于64 μg/mL时, 对菌株生长影响不显著; 浓度≥32 μg/mL时, 对病原菌株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荧光定量RT-PCR结果分析发现白藜芦醇能引起嗜水气单胞菌群感调控系统中luxR和luxS基因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表达; 外膜蛋白基因omp表达显著下降。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攻毒前两小时腹腔注射25、50和100 mg/kg白藜芦醇处理组的异育银鲫死亡率显著下降, 鱼体炎症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Ⅱ型干扰素(IFN-γ)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下降。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大黄、虎杖等所含白藜芦醇成分能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毒力, 降低鱼体炎症反应的功效; 腹腔注射25—100 mg/kg白藜芦醇对感染病原菌的异育银鲫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5.
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茎叶中具有舒张血管活性的苯酞类成分。采用MCI、硅胶等进行成分分离。本文共分离出15个苯酞化合物,分别为当归内酯A(1)、茶芎内酯D(2)、环氧藁本内酯(3)、5-羟基-3-丁烯基苯酞(4)、洋川芎内酯B(5)、7-羟基-3-丁烯基苯酞(6)、Z-藁本内酯(7)、Z-6-羟基-7-甲氧基-藁本内酯(8)、川芎内酯B(9)、欧当归内酯A(10)、东当归内酯B(11)、(3 S,3a R)-3-羟乙基-3a,4,5,6-四氢苯酞(12)、(3 S,3a R,10 R)-(-)-10-羟基苯酞(13)、洋川芎内酯F(14)、新二聚藁本内酯(15)。其中,化合物1、2、8、12、13和15为首次从川芎中分离。所试化合物均对大鼠胸主动脉环有舒张作用,其中化合物1、10、15最高浓度(12μM)舒张率分别为65%、73%、93%(P<0.01),EC 50分别为8.8、8.2、6.2μM。化合物15(20μM)也能显著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构效分析发现,羟基取代位置对苯酞类成分血管舒张活性影响较大,另化合物1活性:消旋体>左旋体>右旋体。  相似文献   
26.
为了探讨我国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的能量分配和平衡问题,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器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季节的能量通量特征和闭合特点。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全年的净辐射、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和热储存量分别是4546.07、2453.24、492.22、-10.47和45.93 MJ/m^(2),土壤为热源,潜热年总值占净辐射的54.0%,显热占10.8%,能量以蒸发散为主要的耗损形式。辐射和能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各能量分量的日变化几乎都呈白天高夜间低的单峰趋势,反照率整体为0.10~0.12,波动不大;波文比季节差异明显,为0~0.8。热带季雨林的全年闭合度为0.67,未考虑热储量时,闭合度为0.51~0.79,考虑热储量为0.53~0.80。可见,在林冠茂密的热带季雨林中,热储量对能量闭合度的贡献不大,忽略热储量并不是导致能量不闭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亚麻籽及其功能成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多指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纳入亚麻籽及其功能成分对T2DM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2项研究,有607名T2DM患者参与。用亚麻籽及其功能成分对T2DM患者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SMD=-0.29,95%CI(-0.48,-0.10),P=0.003],空腹血糖降低[SMD=-0.28,95%CI(-0.47,-0.09),P=0.004],空腹胰岛素降低[SMD=-0.29,95%CI(-0.50,-0.08),P=0.008],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SMD=-0.26,95%CI(-0.48,-0.04),P=0.02],对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干预效果不明显,总胆固醇[SMD=-0.46,95%CI(-0.97,-0.05),P=0.08],甘油三酯[SMD=-0.12,95%CI(-0.29,-0.06),P=0.18]。结论:亚麻籽及其功能成分能够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多项指标,但对T2DM患者血脂方面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红隼的生态和繁殖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89-1991年的4-8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红隼生态和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已知该鸟的栖息地有三种:营巢地、觅食地和短暂停息地,利用率分别为39.42%、40.37%和20.19%。该鸟的种群密度在繁殖前4月为2.06,繁殖后的8月为2.89,繁殖后比繁殖前的种群密度增加40.29%。该鸟营巢于悬崖峭壁的洞穴或石缝;产卵多在5月,产卵与孵卵同步;窝产卵3-6枚,孵化期29-30天。其食物组成为小型啮齿动物、小型鸟类和昆虫,分别占64.26%、31.50%和4.26%。  相似文献   
29.
人工受精技术已成为当代畜牧业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畜种用价值,提高繁殖率,加速育种工作的速度,增殖和改良畜种,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30.
中华叶柳莺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叶柳莺(Phylloscopussichuanensis)是1992年才报道的鸟类新种[5],1993年首次发现山西省有分布[1]。其形态和黄腰柳莺(P.proregulus)十分相似,但二者鸣声、生境选择差别甚大,和黄眉柳莺(P.inornatus)则差别比较明显,中华叶柳莺腰部为黄色,而黄眉柳莺的腰部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