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5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6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灯盏细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野生高含量灯盏花的叶片为外植体,在7个不同浓度NAA和BA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及生根的培养,确定了灯盏花快繁体系的最适培养条件:(1)初代培养基:(MS 6-BA)0.5 mg·L-1 NAA0.1 mg·L-1;(2)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 6-BA)2 mg·L-1 NAA0.7 mg·L-1;(3)生根培养基:(2/3MS NAA)0.5 mg·L-1 IBA0.8.  相似文献   
992.
用本实验室构建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H5HA-IL18、rFPV-H5HA-H7HA-IL18和rFPV-H5HA,经翼蹼免疫1日龄SPF鸡和7日龄商品Leghorn蛋鸡,同时以H5亚型AIV全病毒灭活疫苗作为对照.免疫后测定HI抗体效价、淋巴细胞转化指标、重组疫苗对增重的影响、免疫后的攻毒保护效力、免疫后的抑制排毒情况.免疫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特异性抗体和淋巴细胞刺激指数.试验结果表明,3株重组鸡痘病毒株均能诱导鸡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HI);共表达鸡IL-18的rFPV-H5HA-IL18和rFPV H5HA-H7HA-IL18诱导商品蛋鸡的细胞免疫水平明显高于非共表达鸡IL-18的rFPV-H5HA.重组鸡痘疫苗免疫SPF和商品蛋鸡后第21d进行攻毒实验,rFPV-H5HA-IL18和rFPV-H5HA-H7HA-IL18免疫攻毒保护率达10/10,rFPV-H5HA免疫攻毒保护率达9/10,与常规疫苗相当.免疫的商品蛋鸡于攻毒后7d采集泄殖腔棉试子样品,检测排毒情况.结果表明,rFPV-H5HA-IL18、rFPV-H5HA-H7HA-IL18免疫组在攻毒后第7d无排毒,其抑制免疫鸡排毒效果优于常规疫苗和单独表达HA的rFPV-H5HA重组鸡痘病毒.rFPV-H5HA-IL18和rFPV-H5HA-H7HA-IL18免疫组鸡,在14日龄时的体重明显高于rFPV-H5HA免疫组和常规疫苗对照免疫组,表明共表达的鸡IL-18能降低鸡痘病毒载体对雏鸡增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将构建的携带FMDV衣壳蛋白P1-2A和蛋白酶3C编码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vUTAL3CP1以及编码FMDVP1-2A基因和猪IL-18基因的重组DNA疫苗pVIRIL18P1,分别以单独和混合的方式给豚鼠进行2次免疫,然后测定FMDV特异性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用250ID50的FMDV进行攻击,观察其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这2种基因工程疫苗均能诱导豚鼠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其中以vUTAL3CP1两次免疫组的效果最好,其诱导的抗体水平已接近于常规灭活疫苗,而细胞免疫水平则比后者高得多。攻击保护结果表明该组完全保护率可达3/4,而另外两组也具有一定保护效果。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大动物免疫攻毒试验,并最终筛选出最佳疫苗和免疫程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区划理论,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将福建省竹蝗灾区区划为3个区和3个危险程度等级,并建立Ⅰ、Ⅱ级危险程度等级的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经检验,模型精度较高,拟合效果好,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灯盏花茎段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植物名称灯盏花(Erigeronbreviscapus). 2材料类别当年生茎段. 3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1)芽诱导培养基:MS;(2)芽增殖培养基:MS 6-BA 1 mg.L-1(单位下同);(3)生根培养基:2/3MS NAA 0.3.上述培养基均添加3%蔗糖、0.5%琼脂,pH 5.8.培养温度为23~25℃,光照度为2 000 lx,光照时间为12~14 h.d-1.  相似文献   
996.
在筛选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L.)叶突变体的过程中获得拟南芥uprightrosette(uro)突变体。uro为半显性突变体,因突变体在幼苗生长期莲座叶竖直生长而得名。对uro突变体的表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uro突变不仅造成叶生长模式的改变,还出现多种其他异常表型。uro杂合和纯合突变体都表现出植物顶端优势的丧失,纯合突变体表现得更为严重。uro纯合突变体的一些二级分枝会被叶取代,这种叶的叶柄与叶片远轴面连接。突变体的花发育也有多种异常表型,主要表现为花瓣及雄蕊数目的改变、花器官的同源异型转化和不同花器官的融合。uro突变体茎软,细胞学水平分析表明突变体的内皮层组织发生增生,束间纤维发育及维管束分化受阻。顶端优势的丧失及维管组织的异常发育表明,URO基因可能参与生长素对植物发育的调节。pin1uro双突变体表型的分析表明,虽然双突变茎表型出现了两亲本表型的叠加,但双突变体的花却出现了新的表型,说明URO与PIN1基因在调节植物发育过程中具有部分遗传上的相互作用,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URO基因参与了生长素调节的植物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97.
农田基础环境信息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运用 SPSS软件 ,通过对上海精准农业实验区内采集的各项农田基础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出各项农田环境的相应统计学参数 ,并分析它们在不同田块上的空间变异性。在此基础上 ,得出结论为 :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 Mn的空间变异性较小 ,全氮和速效氮空间变异性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均匀地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的 ;速效钾、B与 Fe的空间变异性幅度与产量基本一致 ;而大量养分要素全磷、速效磷和微量元素 Cu、Zn的在田间的变异性较大 ,它们可能是造成产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评价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1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55例)和常规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低流量吸氧以及支气管舒张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营养支持干预,观察周期为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免疫指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结束后,干预组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免疫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其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可作为改善患者预后以及延缓其病情进展速度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99.
rDNA序列中的ITS作为DNA barcoding广泛应用于真菌的系统发育与物种辅助鉴定,IGS被认为可以用于种内水平不同菌株的鉴别。食用菌中还没有完整的rDNA序列的报道。本研究采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分别对金针菇单核菌株“6-3”进行测序,用二代测序的数据对三代测序组装得到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修正,得到一个在基因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均较好的基因组序列,对比Fibroporia vaillantii rDNA序列,获得金针菇完整的rDNA序列。金针菇rDNA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它有8个rDNA转录单元,长度均为5 903bp,有9个基因间隔区,其长度有较大差异,3 909-4 566bp。rDNA转录单元中,各元件的序列长度分别为:18S rDNA 1 796bp、ITS1 234bp、5.8S rDNA 173bp、ITS2 291bp、28S rDNA 3 410bp。基因间间隔区中,IGS1 1 351-1 399bp、5S rDNA 124bp、IGS2 2 435-3 092bp。金针菇的5S、5.8S、18S、28S rDNA序列准确性得到转录组数据的验证,也得到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的支持。多序列比对发现,不同拷贝的基因间间隔区序列(IGS1和IGS2)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多态性来源于SNP、InDel和TRS(串联重复序列),而TRS来源于重复单元的类型和数量。9个基因间间隔区之间,IGS1只有少量的SNP和InDel,IGS2不仅有SNP和InDel,还有TRS。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应用IGS进行种内水平不同菌株之间的鉴别时,需要选取不同拷贝之间的保守IGS序列。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分别对金针菇单核体菌株“6-3”进行测序,应用4种组装策略进行基因组的de novo组装,对比组装效果。基因组组装的参数方面,仅使用二代测序组装的效果最差,长度大于10kb的Contig全长只有24.6Mb,Contig N50只有23kb,组装率只有59.27%。采用三代组装二代校正的组装策略效果最好,长度大于10kb的Contig全长为38.3Mb,Contig N50为2.8Mb,组装率高达92.16%。保守单拷贝基因拼接效果方面,4种组装策略获得基因组序列与BUSCO数据库里的担子菌的保守单拷贝基因比对,基因完整性均大于94%。在组装准确性方面,经过PCR扩增、Sanger测序验证,三代组装二代校正的基因组序列完整并且连续,同时序列上碱基的SNP、InDel数量最少。综上所述,三代组装二代校正得到的基因组序列具有Contig N50值大、组装率高、碱基准确性高的特点,是食用菌基因组测序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