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49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82.
不同功能群的根部真菌可能会与植物差异性地互作, 并进一步影响地下真菌与植物群落构建。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检测了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常见植物的根部真菌; 采用网络分析法比较了丛枝菌根(AM)真菌、外生菌根(ECM)真菌, 以及所有根部真菌与植物互作的二分网络(bipartite networks)结构特性。从槭树科、番荔枝科、夹竹桃科、冬青科、棕榈科、壳斗科、樟科和木犀科等8科植物的根系中, 检测到297,831条真菌ITS1序列, 这些序列被划为1,279个真菌分类单元(OTUs), 其中子囊菌门748个、担子菌门354个、球囊菌亚门80个, 以及未知真菌97个。核心根部真菌群落(420个OTUs)中, 至少有三类不同生态功能的真菌常见, 即丛枝菌根真菌(40个OTUs, 占总序列数23.4%)、外生菌根真菌(48个OTUs, 13.9%)和腐生型真菌(83个OTUs, 19.8%)。尖峰岭山地雨林根部真菌-植物互作网络结构特性的指标普遍显著高于/低于假定物种随机互作的零模型期待值。在群落水平, 不同功能型的根部真菌-植物互作网络表现出不同或相反的结构特性, 如丛枝菌根互作网络表现为比零模型预测值高的嵌套性和连接性, 以及比零模型低的专一性, 而外生菌根互作网络呈现出比零模型预测值低的嵌套性和连接性, 以及比零模型高的专一性。在功能群水平, 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度在AM互作网络高, 而ECM互作网络低; 真菌的生态位宽度在ECM互作网络窄, 而在AM互作网络较宽。共现(co-occurrence)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 ECM群落的物种对资源的高度种间竞争(植物、真菌高C-score), 以及AM群落的物种无明显种间竞争(低C-score), 可能分别是形成反嵌套ECM互作网络及高嵌套AM互作网络结构的原因。上述结果说明, 尖峰岭山地雨林中至少有两种及以上的种间互作机制调节群落构建: 驱动AM互作网络冗余(nestedness)及ECM互作网络的高生态位分化(专一性)。本研究在同一个森林内探讨了不同功能型的真菌-植物互作特性, 对深入理解热带森林的物种共存机制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蒙古黄芪潜在分布区预测的多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 123个样本点数据和19个环境数据,采用4种生态位模型对蒙古黄芪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综合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Kappa统计量,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4个模型预测精度良好,一致性显著。AUC值均达到0.8以上,Kappa值均达到0.6以上;其中DOMAIN模型的AUC值和Kappa值均最大,说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最佳,预测结果最稳定。潜在适生区的预测结果发现,GARP模型预测的最适宜区范围最广; MAXENT和BIOCLIM模型预测结果较为相似; DOMAIN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分散。4个模型预测结果均表明西北一带可以作为蒙古黄芪栽培引种的主要产区。蒙古黄芪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北纬33°以北地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区。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对肺癌患者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研究组给予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随访记录研究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引流时间更短(P<0.05)。两组术后1 d去甲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皮质醇(Cor)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均较术前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与组织分化、吸烟史、病灶直径、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研究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可减轻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抑制,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但可以改善其他围术期指标。此外,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5.
以黄瓜品种’新春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中度盐胁迫(50 mmol/L NaCl)条件下,外源喷施0.01 mg/L 2,4-表油菜素内酯(EBL)和24μmol/L油菜素内酯抑制剂(BZR)处理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及相关荧光参数的影响,探讨EBL缓解黄瓜幼苗中度盐胁迫伤害的光合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盐胁迫导致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下降,胞间CO_(2)浓度(C_(i))增加,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下降,OJIP曲线中J点、I点显著增加,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片光合性能,且对PSⅡ受体侧的伤害大于供体侧,表现为PSⅡ反应中心损伤,光合电子从Q_(A)向Q_(B)的传递效率降低,电子传递受阻。(2)在50 mmol/L NaCl处理下,外源喷施0.01 mg/L EBL可显著提升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P_(n)、G_(s)、T_(r)、光合性能(PI_(ABS)),降低C_(i),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内吸收(ABS/CS_(m))、捕获(TR_(o)/CS_(m))、用于电子传递(ET_(o)/CS_(m))的光能以及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目(RC/CS_(m))。(3)与NaCl+EBL处理相比,NaCl+EBL+BZR处理后黄瓜幼苗叶片光合性能进一步降低,证明EBL对黄瓜幼苗盐胁迫引起的PSⅡ伤害有缓解作用。研究发现,外源喷施适量2,4-表油菜素内酯能有效缓解黄瓜幼苗叶片在盐胁迫条件下受到的光合电子传递链中(PSⅡ)受体侧的伤害,增加电子从Q_(A)向Q_(B)传递的效率,从而显著改善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86.
肠道微生物对苷类化合物的体内代谢十分重要,可分泌代谢酶进行脱糖基、脱甲基、脱羟基、水解和氧化还原等反应将苷代谢生成次级苷、苷元或其他代谢产物,从而促进苷类药物的吸收并发挥药效。本文论述了肠道微生物及代谢酶对苷类化合物代谢的意义,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对不同结构类型的苷类化合物的代谢规律及代谢产物,为了解苷类药物的疗效基础、作用机理及利用微生物转化开发苷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谢致敬  乌云嘎  孙新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405-25
以长白山弹尾纲为研究对象, 基于1758‒2022年度发表的分类学和生态学文献资料, 编制了长白山垂直自然带弹尾纲物种名录, 分析了首次发表物种的学者贡献、出版物、发表时间和各属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共梳理弹尾纲物种92种, 隶属于3目11科46属, 长角䖴目、原䖴目和愈腹䖴目的物种分别占比61%、31%和8%, 其中长角䖴目的等节䖴科(该类群物种数占总体比例, 26%)、长角䖴科(16%)和鳞䖴科(16%)、原䖴目的棘䖴科(26%)是该地区的主要类群。统计的92种长白山弹尾纲物种由36位学者首次定名和报道, 中国学者占主要贡献(33%), 其次为波兰(11%)、瑞典(11%)、俄罗斯(8%)和美国(8%); 相关论文多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Zootaxa是发表的主要期刊。基于海拔梯度的统计发现, 鳞䖴属(Tomocerus)和符䖴属(Folsomia)的物种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范围最广(海拔800‒1,700 m), 分布在海拔800 m (15个物种)、1,100 m (20个物种)和1,400 m (14个物种)的物种最多。基于以上结果, 本文讨论了长白山弹尾纲分类学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8.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感染的结核菌可分泌一系列效应分子调控、干扰和逃逸宿主免疫。本文综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在结核菌感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多条途径抑制宿主天然免疫、细胞凋亡及吞噬体-溶酶体融合、调控宿主能量代谢等逃逸免疫杀伤。作为候选药物靶标,靶向PtpA的抑制剂设计、筛选及药物研发较为迟缓,因为PtpA与宿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hLMW-PTP具有较高一致性。为了进一步探索靶向该分子的更佳途径,分析了ptpA基因转录及PtpA蛋白分泌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靶向PtpA的其他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为掌握刀鲚(Coilia nasus)胚胎及胚后发育早期的脂肪酸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刀鲚的胚胎(原肠期,受精后7~9 h)、0日龄仔鱼(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和5日龄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刀鲚发育早期的总脂占干物质的相对含量均较高(53.10%~60.97%),干物质的总脂相对含量随个体发育显著降低,单个个体的总脂含量随个体发育呈现剧烈下降趋势,数值从胚胎的43.62μg/ind剧烈下降到5日龄仔鱼的16.27μg/ind;水分含量随个体发育而升高。刀鲚发育早期上述4个时期的干样中检出6种饱和脂肪酸(SFA)、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个发育时期脂肪酸相对含量,C18:1n9c占绝对优势(50.39%~57.00%),C16:1丰富且稳定(13.77%~14.24%),C16:0也较丰富(7.45%~9.1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占绝对优势(65.14%~72.26%),n-3与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n3PUFA/∑n6PUFA)较小(1.78~2.38)。刀鲚胚胎孵化出膜期间,单个个体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实际减少程度较高,尤其是C18:1n9c(减少量为13.21μg/ind,减少比例达到55.49%)和C16:1(减少量和比例分别为3.30μg/ind和53.12%),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加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减少程度较低(1.44μg/ind和38.41%),尤其是DHA(0.95μg/ind和36.52%)。然而,出膜后,仔鱼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利用相对较低(1.94μg/ind和14.17%),尤其是C18:1n9c(13.21μg/ind和12.41%)和C16:1(0.63μg/ind和21.81%);而对EPA+DHA利用相对较高(1.04μg/ind和45.10%),尤其是DHA(0.71μg/ind和42.61%)。研究表明,刀鲚胚胎优先蓄留EPA和DHA,仔鱼在摄食前大量利用EPA+DHA(特别是DHA),呈现出海水鱼类脂肪酸的利用特点。因此,建议在刀鲚亲本强化培育及产后培育中,增加投喂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特别是C18:1和C16:1)的饵料,以加强刀鲚亲本的营养积累和产卵后亲本生理机能的恢复;在刀鲚育苗前期,要及时补充富含DHA和EPA的饵料,如,单胞藻、蛋黄等,以提高刀鲚仔鱼开口期间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0.
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过氧化物酶、糖原在血细胞内的分布。在日本白鲫外周血中,可见到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描述了上述各种血细胞在光镜和电镜观察下的形态和细微结构。对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对PAS处理,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中性粒细胞中有3种不同类型的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