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双组分系统Rcs感受外界环境变化,并调控细菌的适应性及生存等。本文探讨Rcs双组分系统传感器激酶RcsC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相关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rcs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互补质粒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野生株、基因缺失株与互补株的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凝集沉淀能力、致病力及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rcsC基因缺失不影响APEC的生长速度,然而,缺失RcsC导致APEC的运动能力升高、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和凝集能力增强。凝集试验结果显示rcsC基因有助于APEC的凝集沉降。细胞黏附入侵结果表明,rcsC在APEC侵袭DF-1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对黏附能力无影响。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rcsC基因缺失能显著降低APEC的毒力。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rcsC基因缺失株中ompA、aatA、fyuA和luxS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而fimC和tsh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结论】RcsC参与调控APEC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凝集沉降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62.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独特糖专一性、能够与糖非共价可逆结合的蛋白质。食源致病菌表面存在大量糖蛋白分子,凝集素因能够与其发生高亲和力的结合,被广泛应用于食源致病菌的快速检测中。凝集素作为识别分子用于食源致病菌的分离与检测,能够改善检测新方法的实用性、消除食品基质的干扰、缩短样品的处理时间、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本文介绍了凝集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糖特异性识别机制,并对凝集素在食源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3.
【背景】大肠杆菌病和沙门菌病是最常见的家禽细菌性疾病,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外,禽大肠杆菌和沙门菌也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通过禽类及其产品传播给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加强禽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快速鉴别检测,对养禽业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禽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确定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的特异靶标基因,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多重PCR方法,分析该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靠性。【结果】该方法能特异性地鉴定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每个PCR反应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3 CFU细菌和100 pg基因组DNA。临床分离菌株检测显示,多重PCR与传统血清学方法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快速鉴别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和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禽大肠杆菌病和沙门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cAPK催化亚基的C端融合表达,纯化及其NMT底物活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鼠cAMP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α(mCα)基因从3'端截去96bp后与His-tag融合,构建C端融合His6的表达质粒pZPmCα4H。该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目的蛋白mCα4H的表达量与mCα相近。该蛋白在37℃表达时主要以包含体形式存在,而22℃表达时则大部分可溶。利用固定化金属离子(Ni^2+)配体亲和层析,分别从破菌上清涂和包含体中纯化mCα4H,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5.
神经病理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对人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之慢性神经病理痛持续时间长,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将围绕着P2X受体在CCI模型中介导疼痛方面的研究加以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方法 对Koizumi和Zea Longa模型构建方法 加以改进.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进行模型制作和模型缺血的评价,采用2,3,5-氯化三苯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来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 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95%;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3级百分率为95%.结论 实验所采用的改良术式构建大鼠MCAO模型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便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为基于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开展的下游相关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参照。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供鼠,雌性Wistar大鼠为受鼠,受体大鼠随机分成A、B、C、D、E 5组,移植当天所有受鼠均接受8.5 GY的全身照射(TBI),于照射后4~6 h内,A组回输等量培养液,B组经尾静脉输注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C、D、E组分别回输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不同比例的脾细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期、外周白细胞计数、及有无aGVHD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结果A组大鼠于15d内全部死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减低,骨髓病理示造血组织减少,提示死于造血衰竭。B、C、D、E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有明显恢复,B组大鼠8只存活超过50 d,C、D、E组大鼠均于50 d观察期内死亡,并有aGVHD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但C组大鼠aGVHD的程度较轻且时间不集中,其中D、E组大鼠可于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观察到典型aGVHD临床及病理。结论TBI预处理的方式是可行的,单纯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不能引起明显的aGVHD,骨髓细胞与脾细胞1∶1及1∶1.5混合组均可作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理想的aGVH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8.
动态监测Toll样受体4 CD14在大鼠急性肝衰竭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CD14在D-氨基半乳糖介导的急性肝衰竭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律规。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剂量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RT-PCR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CD14 mRNA在D-氨基半乳糖介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6、12、24、48、72、120和148 h的表达。结果Toll样受体4mRNA在急性肝衰竭的12 h有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D14 mRNA在6 h与正常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者均在48 h达到高峰,72、120和148 h逐渐下降。LPS、ALT和AST在6 h有轻度升高,至24 h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8 h(P<0.01)达高峰,72 h(P<0.01)、120 h和148 h逐渐下降。结论Toll样受体4,CD14与LPS、ALT和AST有显著正相关。Toll样受体4,CD14与D-氨基半乳糖介导的急性肝衰竭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9.
乳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乳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用出生1~3 d乳鼠颅骨,采用多次胶原酶消化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对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矿化能力进行鉴定,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24 h后,大量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呈圆形,48 h后,贴壁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并且贴壁细胞伸出2~3个突起,胞质透亮、饱满,7 d后细胞铺满整个平皿底面。经鉴定,培养细胞具有体内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接种后第1与第2个24 h为细胞的潜伏适应期,第3与第7个24 h生长曲线基本为线性曲线,是细胞的对数生长期。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0.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是重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与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构成治疗方案的核心。因其疗效较好,被广泛应用于结核病的治疗过程。然而,近年来随着耐多药结核病的出现,PZA耐药导致部分患者治疗失败,因此常规开展PZA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显得极为重要。由于PZA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而结核分枝杆菌在酸性环境下生长不良,故PZA耐药性检测一直是临床中的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结核分枝杆菌PZA耐药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行阐述,期望能为更有效地诊治结核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