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实施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专题1课题1实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过程中,对如何搞好该实验进行了探究和改进.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2.
在自然界中,独立存在着一类既不同于藻类,菌类,也不同于苔藓、蕨类的低等孢子植物,这就是地衣植物。它们在地球上分布非常广泛,唯水域极少。它们或生活在树木、苔藓等有机基物上,或生活在岩面、砖墙等无机基物上。现在,全世界已被描述的地衣约500属,2万多种。地衣是一类由真菌菌丝为主与藻类共生而形成的复合原植体植物。这种二元性本质,是  相似文献   
113.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黄土高原地表环境和水碳通量发生显著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植被界面过程(VIP)遥感蒸散发模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蒸散量(ET)时空变化格局进行模拟研究,揭示了近20年黄土高原水碳通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黄土高原ET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 < 0.05),倾向率为3.77 mm/a,其中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ET增长最为显著,而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宁夏银川平原南部等农业区则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5.68 mm/a;(2) 气候变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ET显著上升区的区域平均贡献分别为14.7%和78.6%(其中人类活动贡献为70.5%),而对ET显著下降区的区域平均贡献分别为-58.4%和-31.5%(其中人类活动贡献为-31.6%),表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分别主导了ET显著上升区和ET显著下降区的蒸散变化;(3) 在气候变化主导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能量受限区和水分受限区ET增加的主导气象因子,而气溶胶浓度升高导致的日照时数和地表风速下降对作物碳同化和蒸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成为农业区ET下降的主导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14.
云南勐海县打洛镇微小按蚊生态习性现状陈国伟,张再兴,杨峰雄,许时燕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微小按蚊(Anophelesminimus)是云南省主要传疟媒介。全省129个县市中,89个县发现微小按蚊。其防制初期的生态习性已作大量报道。笔者于...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介绍了延髓腹外侧区(VLM)投射到脊髓中间外侧柱(IML)神经元的组化特性及其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VLM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静息交感张力、整合各种心血管反射的重要部位,含有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P物质(SP),神经肽Y(NPY),脑啡肽(ENK)等多种信息物质。其中许多可以不同的形式共存在同一IML投射神经元内。这种信息物质及其共存形式的多样性,可能就是心血管调节型式复杂性的神经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6.
建立了以生物传感技术为基础的微生物代谢研究的新方法。以微生物传感器的响应表示微生物对底物的外源呼吸,采用动态响应模型(初始响应斜率Rx=dI/dt),迅速获得细胞相对呼吸速率,由此观察到苯酚和葡萄糖作为共存底物时在不同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表现不同的相互作用类型(抑制、协同或无作用)。传统的底物降解实验与生物传感器法所得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7.
2013年在新城疫病毒(NDV)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从白鹭泄殖腔棉拭子分离到1株Ⅰ类新城疫病毒,命名为SD18/13。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基因组学特性,进行了全基因测序、交叉血凝中和试验及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分离株SD18/13基因组全长为15 198bp,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112-ERQER/L-117,具有典型的低致病性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特征。F基因的系统进化显示该毒株与法国分离株teal/France/100011/2010同源性最高,属于基因10型Ⅰ类新城疫病毒。交叉HI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与疫苗株Lasota的抗原同源性为61%,与基因3型Ⅰ类新城疫病毒的抗原同源性为77%~86%。致病性实验发现,该病毒可以在SPF鸡体内较好地复制,在肝脏、腺胃、肠道、脾脏等器官均检出病毒,攻毒后48h各器官的病毒含量达到高峰,以肠道的病毒载量最高,但致病性较弱,在14d观察期内攻毒鸡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脾脏淋巴细胞轻微坏死,肾脏充血淤血,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增生,气管粘膜固有层轻微出血。SD18/13是我国首次检出的基因10型Ⅰ类新城疫病毒,关于其来源和分布有待于进一步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8.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农艺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影响,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对三七植株的农艺性状、解剖结构、生物量和皂苷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七生物量积累以透光率为13.5%时最大;三七总皂苷含量在透光率9.2%时最高,透光率为13.5%时单株皂苷含量较大。当透光率降低,三七的叶片和茎部生物量增加;透光率增加时,三七通过增加叶片上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来减少光捕获。因此,在透光率为9.2%~13.5%时对三七的生长、生物量及皂苷的积累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9.
对10头原种婆罗门牛mtDNA D-loop全序列912 bp测序,婆罗门牛遗传多样性丰富,检测到的9种单倍型兼有瘤牛(B. indicus)与普通牛(B. taurus)的遗传背景,核苷酸变异率为6.25%,单倍型多态度为0.978±0.054,核苷酸多态度为0.014 30±0.008 68。所有单倍型聚为明显的两大分支,婆罗门牛的大部分单倍型为普通牛单倍型类群, 并占绝对优势(90%),仅Brah-6与亚洲瘤牛聚在一起,属于亚洲瘤牛线粒体单倍型,表明婆罗门牛的确是集亚洲瘤牛、欧洲普通牛等优良特性于一身(易产犊、产肉性能好、耐热与体表寄生虫等)的瘤牛品种之一。育种学家引种瘤牛的目的是改善当地牛的生产力与适应性,现代普通牛表现出明显又普遍的瘤牛渐渗现象。对现代的瘤牛品种而言,除亚洲瘤牛品种外,普通牛对其他瘤牛品种育成的贡献同样高。 支持瘤牛(B. indicus)为独立驯化、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0.
景观安全格局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保护途径, 其构建应以生物运动的生态过程为基础。本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运用效用公式法对景观安全格局中的缓冲区识别方法进行探索, 运用梯度算法对生态廊道(源间联结和辐射道)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 在缓冲边界外的低阻力区且与源有一定距离但适合目标保护物种生存的生境孤岛可作为源的潜在区, 缓冲区边界内的高阻力区且与源距离较近但不适合目标保护物种生存的区域则可划分为生态修复区, 在生态廊道上与高阻力点交叉部分可识别为生态修复关键点。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构建了以猕猴(Macaca mulatta)为目标保护物种的景观安全格局, 建立了以4个离散分布的猕猴栖息地为源及其3个潜在区为补充的核心保护区域, 划定了多条辐射道和源间联结以改善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 并识别出了多个生态修复关键点。本文对景观安全格局中缓冲区和生态廊道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改进, 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猕猴保护中的运用也具有生物保护上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